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性成佛 第四天▪P3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妙心,不是難事啊!

  第五天

  諸位觀衆、諸位菩薩大家好:

  一個人在見性的當下,就不能稱呼爲凡夫,見性以後,世間忽然少一個人,就是減少一位凡夫成就一位聖人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論學習那一個宗派,都爲你隨喜贊歎。但是,你學的那一宗,定要了義、圓滿、能讓你見性。如果此宗派,無法讓你見性的話,你早就該飛也似的拔腿就跑,遠離此宗派了。爲何如此說呢?因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能夠離開見性而成佛的,所以,福報修得多大,不見性成不了佛。你的智慧如何高超莫測,未見性也成不了佛。即使福報修到比海還深,比虛空還寬闊,未見性還是一位凡夫衆生。

  如此說來,「見性」可說非常重要,也可以說,「見性」是能否成就聖人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從凡夫入聖人之流,你非經過「見性」這一關不可。所以現在運用一位開悟聖僧,開悟證果以後說了八句開悟的話。他說:

  「清清淨淨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

  萬萬千千都是覺,多多少少弗思量,

  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

  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好莊嚴的八句開悟法語,第一句一語道破告訴你「清清淨淨一靈光」何謂「清清淨淨一靈光」呢?簡單講就是貪、瞋、癡一切無明煩惱都完全淨化了,顯露出光明本性的意思。我們之所以無法「一靈光」就是因爲貪、瞋、癡無明煩惱覆蓋住光明本體,也就是如來藏性,你的一真法界,你的大圓鏡智被覆蓋,以致無法顯露,若要顯露,必須清清淨淨,你的貪瞋癡叁毒沒有淨化,如何清清淨淨呢?見思惑未斷,塵沙惑未斷,無明惑也未斷,內心充滿無明的雜草,如何將這無明的雜草除掉,那是你目前修道的當今之務啊!

  所以開悟聖僧見性滅除煩惱以後,頭一句話告訴你「清清淨淨一靈光」,接下來第二句「剎剎塵塵不覆藏」,好莊嚴的一句話。因爲聖者已經見性,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證得法身以後,到十方世界度化無量有情,他不會染著衆生,不會染著十方世界一切塵埃。「剎剎塵塵不覆藏」「剎剎塵塵」就是十方世界任他遨遊,暢遊而無所障礙。所以悟性的人達到如此的境界,在十方世界來來去去,去去來來,都不會染著自性,同時自性自在能轉一切境,不被一切境所轉。所以【楞嚴經】雲:「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問他是否如來,是問他能否轉境。你在剎剎塵塵十方世界,不是染這裏就粘那裏,不是碰到這裏就是撞到那裏,當然有得失取舍名爲凡夫衆生,那裏堪稱「剎剎塵塵不覆藏」呢?你不但覆又藏。覆者,就是讓萬塵將你纏住;藏者,就是如來藏性不能顯露。所以見性的人,一切都好說,你到十方世界剎剎塵塵不覆藏。

  「萬萬千千都是覺」你的身、口、意叁業,行住坐臥、施爲動作都是覺悟的。凡夫衆生不同,吃飯被飯轉去,睡覺時做一堆惡夢,被夢境所轉。行走時,眼睛瞻前顧後東張西望,被境界左右動搖了心志,坐在此處也胡思亂想。總之,行住坐臥叁業一舉一動,全都被塵境所染而不能轉境,如何稱爲「覺」呢?覺者是不染塵啊!有染境不能見性不能稱爲「覺」。所以「萬萬千千都是覺」意指一位修道人,施爲動作擔柴運水,一點一滴都是自性的妙用。譬如我在此講經說法,說「見性成佛」的法門,我靈靈覺覺,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都沒有零點零壹秒的迷惑,如此何嘗不能開悟證果呢?所以每一個動作、舉止行動都不會染塵,都靈靈覺覺,清清楚楚,如果是這樣,叁業一切妄想,當下頓斷淨化,當下就是見性的覺悟。

  「萬萬千千都是覺」換句話說,每一個動念,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思想,全都是覺悟的,全部是見性的,都是見性後所起的妙用。反過來說,未見性的人動念頭迷迷糊糊,念頭迷迷糊糊就會做迷迷糊糊的動作和事情,因此,萬萬千千全部是迷惑呀!不能堪稱爲「覺」。「覺」是問你到底有無見性?「多多少少弗思量」你若見性了,做大做小做多做少,都不用刻意去安排時間來參禅悟道、看經誦經念佛,怎麼說?「多多少少弗思量」不用刻意動念來用功修道,你無修而修,修而無修,達到法身無生的境界,怎麼還要刻意呢?所以說「多多少少弗思量」你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動念,每一個行爲,都是自性的妙用,不用花太多功夫,自性自可産生無量的妙用。

  舉個例子,這一面鏡子是光明的,鏡面沒有塵埃,當你走過鏡子前面,這面鏡子不用費很大的功夫,不用費力就可以照出人的影子由前面走過去,靈靈覺覺,清清楚楚,它也不用故意思考「我能照喔!他被我照到了。」不會動此念頭。雖然沒有動此念頭但是能作用,它有普照的作用,當此人走過去以後,此人的影子也不會粘在鏡面上,不會染塵,不會染境,當下又有普照的作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離照無寂,離寂無照,達到寂照不二的境界。修道修到此,不用作意,不用刻意,自然見性起妙用,無住而生心,這種「多多少少弗思量」的境界,是何等快活、何等莊嚴!這是十方諸佛所達到的境界,我們若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按照佛陀的方法修見性成佛的法門就對了。

  凡夫不一樣,在尚未見性以前,要刻意去安排功課,在尚未見性以前,要下很多功夫來見性,乃至誦經念佛、聽經聞法,都是必然的功課。你不能對人家說「多多少少弗思量」,你尚未達到果地,在因地當中,你多多少少要好好思考,好好用功,好好安排你的功課。「多多少少弗思量」是站在果地的立場來講,也就是對見性的人來講,像吃冰棒一樣「涼涼」的,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達成無住生心的境界,可以達到真空妙有的境界,達到悲智雙運的境界。

  「明明白白無生死」有生死是凡夫,聖人不生不死,所以凡夫和聖人的區別,在于悟與未悟,悟明生即是死,死即是生,離生無死,離死無生,生死不二,此名之爲聖人。凡夫不同,看生就是生,看死就是死,生死是兩回事,兩極化。聖人看生死,當下生死就是不生不死。凡夫看到不生不死,當下變成生死。所以迷和悟只是一個竅門而已,這個竅門不能看穿,不能看穿它的本來面目,永遠被生死所束縛,要進入涅槃解脫的無上道,難啊!因此「明明白白無生死」就是這位開悟聖僧,已徹底悟明生死當下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了解生死和涅槃是一體兩面,染和淨的差別而已。

  凡夫不一樣,只能說「明明白白有生死」難怪叫做凡夫衆生。生,不能說它死,死,不能說它生,開悟聖者,他知道生死是不二的,他才告訴你,明明白白實在無生死啊!因爲聖人知道生死本空,在生死當中淨化,生死當下就是不生不死,是涅槃的境界。

  「去去來來不斷常」什麼意思?在來來去去當中,聖人不會落入不好的因果,他所做所爲全都是善的,是解脫的,不會和衆生結惡緣。在這社會國家,世界中,他能做到中道解脫,不會礙到這裏或傷到那裏,一切都圓滿,不染一切塵埃,在來來去去生活舉止動作中能淨化解脫,不會落入壞的因果。對好的因果非常積極,去完成他應該完成的事情,叫做「去去來來不斷常」。斷,就是斷滅頑空的意思。開悟聖僧不會做斷滅的工作,所以「空」是建立在「有」的當中說空,離開空,有不可得。凡夫衆生聽到空,就以爲是什麼都沒有的空,連佛性都沒有了,否認一切法的空性,否認一切法的假相,這是凡夫衆生所認識的空,如此悟錯了。絕對的有叫做有,絕對的無叫做空,這是凡夫的認知,是邪知邪見。佛、菩薩、開悟聖者知道有當下就是空。離開現有的諸法不可說空,所以即有即空,空有是不二的,聖人是這樣的認知,達到空有不二,所以他不斷常,這非常重要!

  簡單說,「不常」就是一切諸法是假相、因緣的和合,這因果法當下是不常在,是空性無我的,叫做不常啊!但是他不斷,不會否認這個假相諸法,不會否認一切因果。在此狀況之下不斷不常,認識諸法的實相不二法門,所以當然會開悟證果!聖僧才說「去去來來不斷常」就是此道理。

  「是是非非如昨夢」是指諸法的是非、善惡、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不可得。一位修道人最起碼的認知,若不了解諸法的無我空相如昨夢的話,要入道根本是戲論。所以諸法本空是十方叁世諸佛來人間講經說法必然要說的真理。所以說「是是非非如昨夢」,過去一段很絢爛的日子,如泡沫了。過去多麼傷心、痛苦的事情如今又何在?如昨夢了。過去秦始皇並吞六國,老總統蔣中正先生南征北討,抗日剿匪馳騁沙場,如今又何在呢?如昨夢了。

  可見世間一切萬法當下是如幻如化,如電如露不可得的,你若知道它不可得,如此才漸漸有入道的可能,你若認爲一切法都是實有的,你當下被諸法蒙騙,不能了解諸法的實相。所以開悟聖僧才說:「是是非非如昨夢」是故不要太認真,不必太計較啊!爲何不要計較,不必認真?因爲一切諸法當下就是如昨夢、如幻如化不可得啊!過去的滄桑史記在心裏,過去稱心如意的事完全放在心裏,沒有空掉、淨化掉,當然就被粘住,被諸法困住了,因爲你心裏著相、貪染塵境。不能了解諸法緣生緣滅,幻化不可得,當然會患得患失,因此不能見性。

  「真真實實快承當」什麼意思?諸法本來是空性不可得,甚至你可以承當、承認、認知你的心即是佛,佛當下就是你的心,那就恭喜你了,你老人家已經見性了,入無生法忍了,見到你的法身了。「真真實實快承當」萬法不立,一塵不染的境界,當下是法身複活的時候。快承當!不要躊躇,不要徘徊,不要不果斷,所以見性的人,當下就能承當如來的家業,可以堪稱爲祖師,做人天導師,能動搖叁千大千世界。見性非常重要道理在此。「真真實實快承當」既然見性了就要承當,知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離開心並無佛,離開佛並無心,心當下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要勇敢的承當,不要客氣,不要猶豫不決,不要迷迷糊糊,他的意思就在此。「真真實實快…

《見性成佛 第四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