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走路都失神,差點撞上牆壁,這才知道布施不簡單呢!
你看,這樣如何談解脫?如何談修行呢?實在心生慚愧啊!慚愧是很斯文的話,真的會生羞恥心。所以我們修道要真槍實彈,不要紙上談兵,布施不是用嘴巴說,要付諸行動,慈悲也不是口號,要付諸行動。所以我們剛開始無法多布施一點,布施太多會痛苦,那就布施少一點,布施到不會心痛時,然後再慢慢增加,最後將財施喜舍完,不會心痛的話,這個人就算入道了,這才是有功夫。
布施是如此,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度波羅密,亦複如是。應該如何?「無住生心而修六度萬行」這樣才真正是如來接棒人,問何原因?因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些法也是生生滅滅,既然一切法是如幻如化,不可得,不可住,得也得不住,住也住不得。因爲諸法是無我空性、緣生緣滅。所以我們修道就是如此,修行就是修此幻化佛事、水月道場,在空幻的佛事當中去得去住。
的確,例如如本法師在此講經,已將近叁十分鍾,這也是水月道場,幻化佛事。如幻如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說它是假,如果是假的話,有那麼多人聽聞佛法後,冷暖自知智慧開啓,明白道理,所以不可說它是假的。你也不可以說它是真的,若是真的,那麼剛才講了叁十分鍾,請問這叁十分鍾如幻如化,如今又何在呢?不存在了。它如幻如化不可得、是假相,但是在假相當中,在言談當中,真理在宣流變化中啓發你多少善根,成熟你多少慈悲喜舍,讓你見性成佛啊!所以佛陀說得對:
「轉大幻化*輪,做幻化的佛事,在幻化的佛事,幻化的*輪中,令衆生明心見性,開悟證果。」
如此說來,講經說法重要嗎?非常重要。因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皆以弘法布教度化無量衆生,成就他無量辯才,無量的福報,成就他無量的大智慧,無量的大慈大悲,爲自己鋪路,廣結無量法緣。所以佛陀講經說法時來支持他、贊助他、莊嚴道場的、共襄盛舉的有幾萬人幾億人,無量無邊啊!所以有一句話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有道理。佛陀講經的時候,聽衆是人山人海好幾億人,天上的天神、陸海空所有的孤魂野鬼、天龍八部、諸佛菩薩全都駕臨聽佛陀講經說法。人民百姓也都扶老攜幼在道場內聽佛陀講經說法,這是佛陀多生累劫和所有的人廣結善緣所致,因此佛陀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道理在此。
若不結善緣,人緣、人脈就狹隘,做起事來障礙一堆。人面廣闊的人,面面俱到的人,做事情能得心應手,扭轉乾坤無所障礙,這是多生累劫與人結善緣,廣結法緣所致。所以佛陀主張我們要多講經說法,對自己而言能增長大慈悲、大智慧,別人聽聞我們講經說法,也能悟明見性成佛的道理,對方得大法益可開悟證果,可見「轉大幻化*輪,做幻化的佛事。」重要嗎?非常重要。因爲非常重要,如本法師發了一個願:「生生世世不來人間便罷,若來人間要無盡講經說法,度化無量有情,讓每一個人和我們一樣,步向無上佛道,最後成就佛道。」開悟聖僧的四句偈再念一遍:
「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
無住生心修六度,方爲如來接棒人。」
這四句偈不但莊嚴,且讓人知道修行的門路。接下來要說佛法談修行,要在生活中去體悟、去正覺,佛法不能離開生活,離開生活沒有佛法。過去無量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若脫離這種觀念而說佛法的話,皆爲魔說。事實上,十方叁世所有諸佛,之所以講經說法,無非是爲了啓示我們,佛法要在生活中去覺悟。所以有一位開悟證果的聖僧,他在生活當中悟明佛法見性以後,說出四句偈,我們來看他悟的理論:
「搬柴運水非別物,穿衣吃飯亦是他,
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
這四句偈非常莊嚴。他說「搬柴運水非別物,穿衣吃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這位禅師有一天在搬柴、砍柴時心中反問:是誰在砍柴?誰在搬柴?誰在運水?誰在扛水?之後他就悟入了「非別物」。原來沒有佛性,誰有辦法搬柴、砍柴呢?沒有佛性,誰有能力搬水、運水呢?「非別物」不是別人,是佛性支持住,你才能夠搬水、運水、砍柴、搬柴,所以說非別物,這就是暗中啓示我們,無佛性在搬柴運水,你只是行屍走肉、一具屍體而已。一具屍體沒有精神支持,有能力去搬柴運水嗎?百分之百沒辦法。也因爲沒辦法,所以唯有佛性在作用,你才能搬柴運水呀!所以在擔柴運水當中回光返照、明心見性。他又說不但搬柴運水是佛性的作用,乃至穿衣吃飯亦是他,誰在穿衣服?誰有能力穿衣服?之所以有能力穿衣服,就是佛性有分別、有知覺、有作用,因此才會穿衣服。沒有佛性,躺在那裏如同行屍走肉,如同活死人躺在那邊不會動啊!怎麼還能吃飯呢?參這個公案。
他說「穿衣吃飯亦是他」也是這佛性就對了。所以搬柴也好、運水也好、吃飯也好、穿衣也好,都是佛性在支使,在來來去去運籌。有人說:搬水我也會、運柴我也會、吃飯我也會、穿衣我也會啊!但是因爲你沒有見性,有染汙,你本身既然沒有見性又染汙,當然就無法開悟證果,祖師也是如此告訴你,離開搬柴運水,離開吃飯、穿衣、行住坐臥等,沒有辦法見性,無法契會佛法,也沒有佛法。意思是將佛法落實在生活當中去體會、去覺悟而已,這就是中道法、實相法、不二法門。所以他後面又加一句「來來去去不著相」這才是我們真正的訴求。像前面所說「對境無心了凡塵」與這「來來去去不著相」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相輔相成的,只是名詞不一樣,但是方向、歸屬和目標都一樣。「來來去去不著相」、「對境無心了凡塵」搬柴運水、吃飯穿衣、行住坐臥,當下了凡塵,不著一切相,這就是真正的功夫了。你做得到這樣的話「法王出世更無差」,十方叁世諸佛,來人間也只是如此,差別是他做得到。
「對境無心了凡塵」諸佛示現人間,在順境逆境當中,他不會著相,能自性解脫,他在操作電腦的時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心裏解脫。在日常生活中所做一點一滴的工作不會著相,了凡塵。要淨化一切相,你不把它淨化卻耿耿于懷揮之不去,那種陰影永遠籠罩在你心裏,你永遠要做叁界的苦命兒,在六道中團團轉,道理在此。如果你做到了凡塵、來來去去不著相,你和十方諸佛來人間沒有兩樣,你就是佛,佛就是你,你和佛沒有差別,道理在此。
所以今天講這些偈頌,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都太莊嚴了,全都是要令你見性的話,全都是讓你入門、入道的話,讓你開悟的話。所以看完後,真想把這些字吞下去。再念一遍:
「搬柴運水非別物,穿衣吃飯亦是他,
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
總之,如果你在行住坐臥、來來去去當中,你一會兒去南部,一會兒去北部,一會兒去臺北、桃園、新竹、苗栗乃至到宜蘭、臺東、花蓮,到豐原、臺中、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南投、金門、馬祖、澎湖,全部跑一遍若你沒有著相,對境無心了凡塵,那就恭喜你了,你那解脫的意境、自在的意境,是光明無束縛的意境,你老人家就是聖人。相反的,來來去去著了一大堆的相在心裏,耿耿于懷,你沒有自性解脫,你與凡夫沒有兩樣。
以前有一個人很有布施心,應該誇獎和贊美他,唯一的缺點就是他住相住得太嚴重,太執著了。他有一次告訴我:「師父啊!我看到一個人非常貧窮很可憐,我布施一具棺材:::。」他「棺材」還沒說完我便接下去說:「這具棺材是你布施的,你已經講十次了呀!」他一時間很不好意思,他常常挂在嘴上,可見就是耿耿于懷,心中有相、有住、有念,揮之不去,這具棺材的相在心裏,永遠拿不掉,變成有病,常常挂在嘴上講也有病啊!那一具棺材在心裏壓很久了,他卻無法將它淨化。布施是好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們要恭喜、贊歎、嘉許。但是常常說,棺材把他的心壓住,壓了十幾年,壓得牢牢的,已向我說第十次了自己都不能自覺,我說:菩薩呀!你已說第十次了。所以一件事常常說是一種病。
還有一位菩薩到臺北木柵動物園參觀以後說:「這臺灣猕猴很漂亮,屁股紅紅的,很會吵架打架,很會爭吵。」心裏一堆猴相,見人就講,講了很多次,說去木柵看那些猴子。諸位,心中有相,有境,有塵,要如何論修道呢?所以「來來去去不著相」這是解脫的話,意思不是叫你不要說,說一次二次人家知道就好了,不要常常挂在嘴上,說久了以後,就是沒有解脫,法還在心中,境在心中,你就無法自性解脫。更嚴重的是晚上還會做夢,那都是住相的後遺症。以前有一位菩薩布施以後結果後悔,要把錢拿回去,我也是還給他。欠叁寶是不好的,這種布施沒有解脫,布施後想想後悔了,我們要還錢給他,不還他不行,否則到處毀謗就糟了,所以他收據拿來以後把錢還給他。布施也是一種修行,布施如果沒有解脫,後悔了把錢要回去,真的有這種人。所以,你不要說布施人人做得到,時常布施有喜舍心的人不會覺得心痛,他知道人家需要幫忙,我們就來喜舍,幫助對方渡過難關,他正在落魄,正感淒涼的時候,我們要去幫忙他支持他,我們並不希望他一定要回饋或報恩,都不用,他要不要回饋是他的事,和我無關。多幫忙人家是好事情,廣結善緣呀!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多生累劫的未來和人家多結法緣總是好事呀!世間人說爲自己鋪路,你不會賠本,佛門叫做「福不唐捐」。
總之,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心裏有相,就是沒有解脫,心裏若罣礙就沒有解脫,心裏如果還念念執著某一件事情,就是沒有解脫,還有生死,這是凡夫的心境。聖人他事情發生後冷暖自知,事過就淨化掉了,隨用隨淨化這樣才叫做解脫。如果用了說了做了仍然一堆相住在心裏,揮之不去,無法驅除淨化掉,這當然要做個「衰尾道人」(臺語)了。
號稱修道,卻不能淨化他心裏的法塵,這也是一種修道的病,所以來來去去都著了一堆相,這樣和凡夫沒什麼兩樣。真正有功夫的人,他遇到逆境到來,就逆來觀破;順來,他能接受,在順、逆境當中以智慧觀照,他有辦法疏通,四兩撥千斤,全都不會障礙他的自性,他的心不會罣礙,自性解脫,有智慧就有這種好處。所以說智慧勝過金銀財寶,你看有錢人自殺的很多,有錢人痛苦不快樂的也很多,有錢人也有生死輪回呀!見性有智慧的人,有錢快樂,無錢也快樂,自性解脫啊!在來來去去當中沒有執著,這就是真正的功夫了。
有一位律航法師,是一位中將退伍,做過防空司令,出家之後很用功,參禅、悟道乃至念佛,到後來自性解脫,在臨命終時穿上海青,將隨他出家的徒衆集合在大殿說:「你們看,我律航老來能出家,我四周沒有眷屬在這裏哭哭啼啼,不會影響到我,這是何等自在啊!我的身體沒有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我現在一入禅定,就要坐化了,我平常有見性念佛,今天才有這種功夫。」話一說完就坐下來,大家圍繞在他旁邊助念「阿彌陀佛」的聖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大衆念佛的聲浪中,漸漸西逝了。「來來去去不著相」一生南征北討,抗日剿匪,一切陰影在念佛的聲浪中,一一淨化,最後就坐化了,承蒙西方叁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來去去不著相」「對境無心了凡塵」對律航這位聖僧而言,是最好不過的寫照了。
所以修行就是修這個竅門而已。「淨」,就淨這個竅門而已,因此按照祖師的法語去用功修行,你我大家若不開悟證果,難矣!換句話說,大家依教奉行,聽開悟聖僧這些開悟見性成佛的法門,你我大家要步上菩提,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是難事,就在眼前啊!結束之前,如本再念一遍,以後這帶子流傳幾百年以後,那時候的人說中華民國臺灣寶島有一位如本法師,說「見性成佛」這個法門,我就變成他們的偶像了,好,來看聖僧法語:
「搬柴運水非別物,穿衣吃飯亦是他,
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
《見性成佛 第叁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