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帶通別二教,但是正明圓教。依據旭師《教觀綱宗釋義》第七條的說明,以爲般若會通一切世出世法,皆屬大乘的互具互融,所以是圓教。或有說,法性離一切相,既非生死,亦非涅槃,既非有爲,亦非無爲等,則是帶別教義。或有說,一切法如幻如夢;或有說,諸法實相,叁乘同證,則是帶通教義。原因是般若闡明空及有的共與不共,共即是諸法本空,叁乘同證出叁界的因果幻縛,是通教義;不共即是第一義空,菩薩獨入,斷叁土(共有四土)及二死的因果,是別圓二教義。假若說,依第一義空,得成諸法,猶是別教義;假若說,即第一義空,頓具諸法,諸法無非第一義空,乃是圓教義了。若細讀大部般若,便可以發現,顯發圓義者爲多,爲了鈍根人,則略帶通別,乃屬方便。後人判般若爲空宗者,但得共意,尚未知般若具有別教義,當然更不能知道般若正明圓教義了!此爲旭師有別于其他天臺家的識見,目的在于證明,般若部經典未必僅屬通教,其實是雖帶通別而正明圓教,將般若部也置于圓教的地位。
2.「一切佛法寶藏」:此語的根據是《法華經‧信解品》所雲:「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爲菩薩演其實事。」〈法師品〉又有雲:「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智顗的《法華文句》卷八上,對此的解釋是:「秘要之藏者,隱而不說爲秘,總一切爲要,真如實相,包蘊爲藏。」《維摩經》的〈法供養品〉,有「能令衆生,入佛法藏」句;《無量壽經》卷上,亦有「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此處是說,使得聽聞了《般若經》教法的人,就能知道如何深入一切諸佛所說的法寶秘藏了。這是但爲大乘菩薩演說的真實之教。菩薩成佛,由此而入,所以稱爲「入佛」的「法藏」。
原文
次聞法華,開權顯實,方得圓教實益。如轉熟酥而成醍醐。
語譯
其次他們再從佛陀聽聞《法華經》的教法,知道以前諸種教法,都是權巧方便,目的是爲了顯露《法華經》的真實之教,至此他們始得圓教的真實利益,此猶如把熟酥轉變成爲醍醐一般。
注釋
「醍醐」:此是《涅槃經》中所說,牛乳所成五味之中的最上味,又是藥中的最上藥。例如該經卷叁有雲:「醍醐者名爲世間第一上味。」又雲:「諸藥中醍醐第一,善治衆生,熱惱亂心。」可知醍醐既是味中之王,也是藥中之王。天臺家則以醍醐的譬喻,自稱是「諸經中王」的《法華經》(見于〈藥王品〉)。然于《涅槃經》卷十四所舉,是說:「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很明顯的,這段經文中的醍醐,是指《涅槃經》中所說的佛性。因爲《涅槃經》的教法,善用譬喻,將救濟一切衆生的方便,喻爲毒鼓,那是救濟包括十惡五逆之人及一闡提人,能夠除盡一切衆生的煩惱諸障;喻爲醍醐者,是能治愈一切衆生的一切心病。
世間另有「醍醐灌頂」的成語,雖未見于佛經,而源出于佛經,喻以智慧之語,發人深省,除人煩惱,予人清涼豁達之感。例如顧況詩雲:「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天臺家以醍醐味,喻法華及涅槃時的教法,即在推崇此二經是佛法中的最上乘法。
原文
然只此別五時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時,但隨所應聞,即便得聞。如來說法,神力自在,一音異解,豈容思議?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曆五味,或但經四番、叁番、二番陶鑄,便得入實。若于阿含、方等、般若,隨一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種化儀所攝。複有衆生,未堪聞法華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則更待涅槃捃拾,或待滅後余佛,事非一概。熟玩法華玄義、文句,群疑自釋。
語譯
可是,這種別五時的教法,也不一定會局限于如一般天臺學者所劃定的年月日時那樣,只要是誰于何時應該聽聞什麼,便可聽到他所當聽的教法。這是由于如來說法,乃以自在的神通之力,能以同一種聲音而令聽衆各得其解,還用得著我們來思索議論嗎?
又有根機稍利的人,也不一定非得要經曆全部的五個時段,才能得到第五種法味,其中有人或經四個、或經叁個、或經兩個時段的陶冶鑄煉,便能得入第五時最上的實理。假若能于阿含、方等、般若的叁種教法之中,隨其一種而得悟入實相的人,便屬于化儀四教中的秘密及不定二教所接引的。
又有一類衆生,尚不夠聽懂《法華經》的程度,若非自甘退出《法華經》的法席,便是被如來以神力移置他方。這一類衆生,則要等待到佛說《涅槃經》時,來收拾此前各時所遺漏者;或者待至釋尊滅度之後,讓其余的佛來化度了。可知機教之事,決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熟讀智者的《法華玄義》及《法華文句》,則以上所辨有關通別五時的許多疑點,便可自然釋懷了。
注釋
1.「別五時」:此段文字是通別五時論的總結。雖說別五時,也僅對于一類衆生的根機,需全曆五時,其余有的只曆四時、叁時、二時的,所以是別中也有通的。尤其重要的是,在此再度指出,雖名別五時,也不會就如《四教儀備釋》及《四教儀集注》等所說的那樣,在什麼固定的年月日時之內,如來僅說某一類的教法。
2.「一音異解」:源出于《維摩經‧佛國品》有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智者的《摩诃止觀》卷七下對此的解釋是:「一音殊唱,萬聽鹹悅。」因此,一音有多解,(1)佛用同一種語言及語音說法,而使各類種族的衆生都能聽懂,(2)佛說同一種法門,不同根機的衆生便獲得各自所懂的教法,(3)佛的聲音相同,說的教法深淺不同,聽衆也各取其所需,各知其所知。
此處天臺家所說的「一音異解」,則如《法華經‧藥草喻品》的天澍一雨而普潤叁草二木;可知智者所說的一音殊唱,應系指第二及第叁種。《維摩經》所說的一音,當系指第一、第二種。
3.「自甘退席」及「移置他方」:此二典故,皆出于《法華經》。
(1)于〈方便品〉中,敘述舍利弗叁請如來宣說《妙法蓮華經》,因佛預告:「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于大坑。」故當如來如其所請而欲說《法華經》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此即增上慢人自甘退席的例子。
(2)同經〈見寶塔品〉敘述釋迦如來以神通力,叁度變穢土爲淨土,被稱爲「叁變土田」,在第二變中,于此界的「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國。」這就是將衆生移置他方的例子。
4.「涅槃捃拾」:捃拾即是收拾義。依天臺家說,既于《法華經》開顯一乘,嗣後又說《涅槃經》,開顯一乘;有在法華教法中尚未得度者,還有被涅槃教網來收拾的機會,故稱《涅槃經》爲捃拾教。此語非出于經典,乃初見于《法華文句》卷十上有雲:「今世五味,節節調伏,收羅結撮,歸會法華。譬如田家春生夏長,耕種耘治,秋收冬藏,一時獲刈。自法華已後,有得道者,如捃拾耳。」天臺注釋家又將《法華經》稱爲大收教,與《涅槃經》的捃收教相對,例如湛然的《法華玄義釋簽》卷二有雲:「法華開權,如已破大陣,余機至彼,如殘黨不難;故以法華爲大收,涅槃爲捃拾。」
爲何要說《涅槃經》爲捃拾或捃收教?是因末代比丘,生起惡見,由如來入了涅槃而執無常,或偏貴理性而廢行事的戒律,遂失法身常住之慧命。爲了對治這些人的斷滅見,所以如來于《涅槃經》中,扶律談常,乘戒具足。例如《法華玄義》卷十下有雲:「涅槃臨滅,更扶叁藏,誡約將來,使末代鈍根,不于佛法起斷滅見。廣開常宗,破此顛倒,令佛法久住。」這是站在天臺家的立場,對于佛在《涅槃經》中何以一反《阿含經》所持無常的基本教法,而說佛的法身常住,何以一反《維摩經》所說,諸法皆入不二法門的立場,而主張同于叁藏小教的重視戒律。所以標立《法華經》爲大收教,《涅槃經》爲捃拾教。
5.「滅後余佛」:是指釋迦如來滅度之後,有待其他諸佛來度尚未得度的衆生。在《法華經‧從地湧出品》中有雲:「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另于同品有雲:「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衆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叁名淨行,四名安立行。」又于同經〈囑累品〉中,釋迦如來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诃薩頂,以《法華經》付囑,受持、讀誦、廣宣,令一切衆生普得聞知,諸菩薩摩诃薩俱發聲言:「如世尊
,當具奉行。」當時亦有從十方前來的諸分身佛及多寶佛,還有上行等四大導師菩薩在場。以此可知,所謂滅後余佛,就狹義而言,是指彌勒菩薩當來于此界成佛,廣義而言,則指四導師等諸菩薩摩诃薩衆,也將成佛。何況已于〈譬喻品〉及〈授記品〉等之中,如來已爲諸大聲聞弟子,授了「于最後身,得成爲佛」的預記。尚未化度者,當待此等余佛來化度了。又如德義的《贅言》卷上則雲:「如天臺南嶽等四依弘經大士是也。玄七雲:凡夫之師,亦能此土弘經,令他得權實七益。」「南嶽雲:初依名余佛,無明未破,名之爲余,能知如來秘密之藏,深覺圓理,名之爲佛。」是則凡夫弘揚《法華經》者,也能算是余佛了。
化儀四教
如前文的八教注釋文中所說:「化儀是如來爲了適應各類衆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以其分作四類等次,故稱爲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並列,合稱爲八教,加上前面所介紹的…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