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祝福,都是十分美好的事情,但是千萬不要把他當成銀貨兩訖的交易。佛教裏的「無相布施」,所謂「叁輪體空」,將施與受應有的關系發揮到了極點。因爲我們是人,不是海洋公園裏表演的「海豚」。
所以,每次爲初信者加入佛教舉行皈依典禮的時候,我總是向大家先厘清一點:「皈依佛教以後,你可以轉信其他宗教,這就好比轉學一樣。一些宗教說不信的人會遭到天打雷霹,是在利用神權來控製人,佛教不是如此。皈依佛教最主要就是皈依自己,每一個人自性中就有佛、法、僧叁寶,皈依佛教是教我們認識自己,找到自己……。」這樣的說法,每每贏得大衆的歡喜,許多原本只是觀禮的人也皈投在佛陀的座下。我想這是因爲我沒有將「人」視爲「海豚」,用小魚去引誘他們的來去吧。
禅門的語錄中曾記載這麼一段有趣的事情:趙州從谂禅師有一次斥責正在禮佛的文偃禅師:「佛也是用來禮拜的嗎?」文偃禅師答道:「禮佛也是好事。」趙州隨即說道:「好事不如無事。」黃檗希運禅師也有一句名言:「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當作如是求。」禅師們不是叫我們不去禮敬叁寶,而是告訴我們,信仰佛教並不是像「海豚」一樣貪求有小魚可吃(指名利富貴),我們必須要去實踐佛陀的真理,當下承擔「我是佛」,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我也從不以「海豚」的心理來從事慈善事業,我每次總是告訴前來領取救濟品的自強戶:「佛教裏說:『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感謝你們給予我結緣的機會,希望你們把佛法的歡喜平安帶回家去。」我不期待他們領納了我的一袋米、一瓶油、一臺電扇、一個電鍋以後,就對我如何報答,其實我應該報答大家,是大家給我機會,所以我衷心祝禱:希望佛法裏的平等思想能讓每個人彼此尊重、互相包容;希望我這一點點供養的心意能遍滿十方世界,達到普世和平,人民安樂。
過去,達摩祖師渡海來到中國,梁武帝問他:「我到處建寺安僧,有何功德?」達摩祖師立即呵斥他:「毫無功德!」並說:「如此功德,不以事求。」因爲有相的功德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無相的功德才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
《金剛經》也說:真正布施之道,要做到受者、施者以及所施物彼此不著痕迹。「空」不是沒有,「空」是融和了你和我,融和了有與無。有了「空」的觀念,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更大的世界,而不會像海洋公園裏的「海豚」一樣,被小魚束縛住自己的生命未來。
《讀者文摘》曾登載一篇故事介紹愛爾蘭丁格爾港的一只「海豚」,名叫「風姿」,它擁有愛心,善解人意,不但每天給當地人帶來歡喜快樂,並且還會幫忙治愈人類的心靈創傷。一般的海豚誤闖入淺水區域,最多只待上一時就走了,但奇怪的是,這只「海豚」卻在這裏,至今已生活了十叁年之久,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原因。我想這是因爲它不是爲了「小魚」而表演,所以才能如此恒長吧!
像佛經裏敘述阿難尊者在擔任佛陀的侍者之前,曾經提出叁點希望,請目犍連尊者轉呈給佛陀: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穿著;二、如有信衆恭請佛陀到家中供養,他不能侍奉前去;叁、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佛陀聽了很歡喜地接受,並嘉許他的美德。由于阿難尊者一開始就表明,他侍奉佛陀,絲毫不存有「海豚」企求小魚的心態,果然成爲待在佛陀身邊最久的侍者,如大海般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尊者的心中,也因此才使得我們後世的佛子有福報承受佛陀的教法。
天童寺老和尚負責典座,一做六十年,耄耋高齡還在大太陽下曬香菇,從日本東渡到中國來求法的學僧看到老和尚的風範,不禁肅然起敬。如果老和尚存著「海豚」爲吃小魚而來學道的心態,在典座下會悠悠然就是六十年的歲月,一定不會有如此長久的發心。
反觀現代的年輕人,做事不耐煩,不持久,不外是因爲「海豚」心態作祟,而小魚來源又不易取得所致,所以有許多人到了這裏也跳槽他去,到了那裏也請求調職,結果一無所成,能不成爲我們的警惕嗎?
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昔時,浮山法遠禅師幾次被住持責打遷單,仍不忘學佛初心,在寺門前托缽求道,終于得到歸省禅師的印可,付予衣法;雪窦禅師甯願在寺中陸沈叁年,操持苦役,也不肯拿出大學士曾鞏的推薦書,最後終被龍天推出,擔任翠峰寺的住持。高僧大德道風巍巍,無非在向我們開示,唯有不以「海豚」想吃小魚的心態來做人處事,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才能贏得大家的敬重,獲致最後的成功。
所以,在此奉勸大家:如果爲了眼前的利益而做事,人生不會産生力量。權利、義務雖然是對等的,但,人不是「海豚」,盡義務不是一時的表演,重權利也不只是爲了得到一條小魚。要建立起大是大非、大功大德的觀念,要懂得生活是爲了完成宇宙繼起的生命。人,想要活得朝氣蓬勃,必須要往遠處看,往大處想,不要念念爲了小魚,才要表演。
(佛光卅叁年-一九九九年七月)
《心甘情願 不要做海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