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實踐了佛菩薩的悲願。因此,我除了弘法利生的文教事業以外,更要走向慈善的行列,對他們除了「慚愧感恩大願心」外,我還能說什麼呢?
我從未學過建築工程及室內設計,但佛光山各道場的建築專家、室內設計師卻經常詢問我的意見,「慚愧、苦惱」的心情油然而生。爲了給信衆提供一個良好的學佛環境,我曾經每到一地總是留心當地的各種建設作爲參考,我每接觸一個工程,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開會向大家學習,現在各地別分院不但能擁有融和古今的特色,佛光山也把佛教和社會做了融和,由此深深感到「慚愧與苦惱」能夠建設未來的世界。
《遠見雜志》曾說我是「佛教的創意大師」,名記者蔔大中則以「佛教的馬丁路德」形容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是如此,但我的確認爲:在人生的道路上,自滿是阻礙進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壞道業的最大敵人,根本解決之道,在于培養「慚愧與苦惱」的性格。常聽別人說:「你不了解我。」其實真正最不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若非透過徹底地自我反省,不懂得慚愧與苦惱,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點,當然就不能革除染汙執著的習氣。
《彌蘭陀王問經》記載希臘的彌蘭陀王與那先比丘之間論辯的精采對話。有一天,王問比丘:「一個證悟四果的在家居士也要向沒有開悟的出家人禮敬嗎?」那先比丘答道:「應該禮敬,因爲出家人嚴持淨戒,具有慚愧心,將來會有證悟佛果的一天。」如同一塊白布有了一些汙點,就十分明顯,但只要馬上洗清,就會恢複潔白;但一塊骯髒不堪的抹布,大家習以爲常,想要洗清也不容易。惡習也是如此,唯有趕緊以「慚愧、苦惱」的法水,才能蕩滌清淨。九五之尊的彌蘭陀王與那先比丘一番唇槍舌戰之後,終于拜服在叁寶座下,因爲他在真理之前,不得不「慚愧、苦惱」自己的卑微。
記得童年的時候,母親指著我說:「你這個八折貨。」這是家鄉罵人的話,意指人的品質不好,如同只能打八折的貨品一樣。母親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直至今日,我仍然時常提醒自己,待人處世不能打折扣,必須全心全意,希望能減少「慚愧與苦惱」的遺憾。
記得初來臺灣時,有一天有人告訴我:一位同參道友對我的照顧不周,表示非常不滿,要找我抗議。我知道以後,心中充滿「慚愧與苦惱」,想到數十年患難與共來臺,必定自己有得罪他的地方,所以我就注意改進,加倍對他關心友好,結果後來彼此一直如兄弟般往來。
蕭師姑是非常善于烹饪的高手,每次我請她爲客人准備宴席時,總是心懷「慚愧」,感念她的辛苦,同時也自覺「苦惱」,因爲自己事情忙碌,無法親自掌廚,經常給她帶來辛苦,所以頻頻感謝、贊美;我每次到各別分院巡視時,不先到佛殿拜佛,總是到廚房向義工表示感謝;我每次請學生出坡勞作時,也經常用感謝的語氣,跟大家說:這件事非得要你們幫忙才行……,由于「慚愧」的感謝,「苦惱」的求助,往往能獲得大家更多的幫助。
甚至對于徒衆,我也經常感覺「苦惱」,因爲沒有給大家好因好緣,不能讓每位弟子都能發揮潛力,所以感到「慚愧」萬分。在佛光山,我設立良好的福利製度,讓他們在教育、深造、度假、醫療、退休等方面,都能得到最佳的保障。所謂「身安則道隆」,如今看到一千余位出家弟子們能在道業上精進不懈,是我最安慰的事情。
同參道友和一些信衆常說我是調和高手,都找我去排難解紛,甚至于兄弟分家、夫妻不和,我都去,其實秘訣無他,只在于我抱持皆大歡喜的想法,並帶著「慚愧與苦惱」的態度,先說好話,多陳己過,對別人多加尊重,因此一些暴戾氣氛的情形,我都能迎刃而解。
多年來的人事曆練使我深深感受到:一個人只要把「慚愧與苦惱」培養成爲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把「慚愧與苦惱」表現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必定能廣結善緣、增長品德。慚愧自己的無知、慚愧自己的無德、慚愧自己的無能、慚愧自己的不足,因而具有苦惱的自謙,益己又益人,何樂而不爲呢?
《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遇人即行禮拜,並且說道:「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當作佛。」由于他累劫以來,心中常懷「慚愧、苦惱」,所以不但擁有「常不輕」的美名,也成就了日後的佛道。世親菩薩本來學習小乘佛法,有一天他無意中接觸到大乘經典,當下慚愧、苦惱過去以小謗大的過失,欲以割舌來忏悔前愆,後來在胞兄無著菩薩的勸導下,寫下許多不朽的大乘論典,裨益了後世無數的衆生。古聖先賢秉持慚愧、苦惱的美德,在弘法利生上兢兢業業,精勤勇猛,吾輩凡夫慧淺德薄,怎能傲慢懈怠,無所用心呢?
如今我年七十又叁,懷著「慚愧、苦惱」的心情,期待自己能在菩提道上更加努力,把握快速飛逝的時間,將和平的理念貢獻世界,將佛法歡喜布滿人間,則于願足矣!
(佛光卅叁年-一九九九年四月)
《老二哲學 要知道慚愧與苦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