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实践了佛菩萨的悲愿。因此,我除了弘法利生的文教事业以外,更要走向慈善的行列,对他们除了「惭愧感恩大愿心」外,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从未学过建筑工程及室内设计,但佛光山各道场的建筑专家、室内设计师却经常询问我的意见,「惭愧、苦恼」的心情油然而生。为了给信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佛环境,我曾经每到一地总是留心当地的各种建设作为参考,我每接触一个工程,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开会向大家学习,现在各地别分院不但能拥有融和古今的特色,佛光山也把佛教和社会做了融和,由此深深感到「惭愧与苦恼」能够建设未来的世界。
《远见杂志》曾说我是「佛教的创意大师」,名记者卜大中则以「佛教的马丁路德」形容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是如此,但我的确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自满是阻碍进步的最大因素,傲慢是破坏道业的最大敌人,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培养「惭愧与苦恼」的性格。常听别人说:「你不了解我。」其实真正最不了解自己的还是自己。若非透过彻底地自我反省,不懂得惭愧与苦恼,就不易看清自己的缺点,当然就不能革除染污执着的习气。
《弥兰陀王问经》记载希腊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之间论辩的精采对话。有一天,王问比丘:「一个证悟四果的在家居士也要向没有开悟的出家人礼敬吗?」那先比丘答道:「应该礼敬,因为出家人严持净戒,具有惭愧心,将来会有证悟佛果的一天。」如同一块白布有了一些污点,就十分明显,但只要马上洗清,就会恢复洁白;但一块骯脏不堪的抹布,大家习以为常,想要洗清也不容易。恶习也是如此,唯有赶紧以「惭愧、苦恼」的法水,才能荡涤清净。九五之尊的弥兰陀王与那先比丘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终于拜服在三宝座下,因为他在真理之前,不得不「惭愧、苦恼」自己的卑微。
记得童年的时候,母亲指着我说:「你这个八折货。」这是家乡骂人的话,意指人的品质不好,如同只能打八折的货品一样。母亲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直至今日,我仍然时常提醒自己,待人处世不能打折扣,必须全心全意,希望能减少「惭愧与苦恼」的遗憾。
记得初来台湾时,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一位同参道友对我的照顾不周,表示非常不满,要找我抗议。我知道以后,心中充满「惭愧与苦恼」,想到数十年患难与共来台,必定自己有得罪他的地方,所以我就注意改进,加倍对他关心友好,结果后来彼此一直如兄弟般往来。
萧师姑是非常善于烹饪的高手,每次我请她为客人准备宴席时,总是心怀「惭愧」,感念她的辛苦,同时也自觉「苦恼」,因为自己事情忙碌,无法亲自掌厨,经常给她带来辛苦,所以频频感谢、赞美;我每次到各别分院巡视时,不先到佛殿拜佛,总是到厨房向义工表示感谢;我每次请学生出坡劳作时,也经常用感谢的语气,跟大家说:这件事非得要你们帮忙才行……,由于「惭愧」的感谢,「苦恼」的求助,往往能获得大家更多的帮助。
甚至对于徒众,我也经常感觉「苦恼」,因为没有给大家好因好缘,不能让每位弟子都能发挥潜力,所以感到「惭愧」万分。在佛光山,我设立良好的福利制度,让他们在教育、深造、度假、医疗、退休等方面,都能得到最佳的保障。所谓「身安则道隆」,如今看到一千余位出家弟子们能在道业上精进不懈,是我最安慰的事情。
同参道友和一些信众常说我是调和高手,都找我去排难解纷,甚至于兄弟分家、夫妻不和,我都去,其实秘诀无他,只在于我抱持皆大欢喜的想法,并带着「惭愧与苦恼」的态度,先说好话,多陈己过,对别人多加尊重,因此一些暴戾气氛的情形,我都能迎刃而解。
多年来的人事历练使我深深感受到:一个人只要把「惭愧与苦恼」培养成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把「惭愧与苦恼」表现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中,必定能广结善缘、增长品德。惭愧自己的无知、惭愧自己的无德、惭愧自己的无能、惭愧自己的不足,因而具有苦恼的自谦,益己又益人,何乐而不为呢?
《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遇人即行礼拜,并且说道:「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将来皆当作佛。」由于他累劫以来,心中常怀「惭愧、苦恼」,所以不但拥有「常不轻」的美名,也成就了日后的佛道。世亲菩萨本来学习小乘佛法,有一天他无意中接触到大乘经典,当下惭愧、苦恼过去以小谤大的过失,欲以割舌来忏悔前愆,后来在胞兄无著菩萨的劝导下,写下许多不朽的大乘论典,裨益了后世无数的众生。古圣先贤秉持惭愧、苦恼的美德,在弘法利生上兢兢业业,精勤勇猛,吾辈凡夫慧浅德薄,怎能傲慢懈怠,无所用心呢?
如今我年七十又三,怀着「惭愧、苦恼」的心情,期待自己能在菩提道上更加努力,把握快速飞逝的时间,将和平的理念贡献世界,将佛法欢喜布满人间,则于愿足矣!
(佛光卅三年-一九九九年四月)
《老二哲学 要知道惭愧与苦恼》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