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老二哲學 最高的管理學

  老二哲學 -- 往事百語2 星雲法師

  最高的管理學

  

  妙睦從佛學院畢業出來之後,就被常住派到洛杉矶西來寺擔任知客。有一天,我在西來寺款待客人,對過程有一些意見,我問她:「你在那裏受教育的?」她說:「就讀佛光山叢林學院之前,是在香港念管理學。」我聽了以後,和她說:「你過去念的管理學,都是學著去管事,去管人,是不夠的,你今後最好要學習把自己管理好,才是最高的管理學。」

  

  今天正逢「管理學」到處普及的時候,論其種類,真是不勝枚舉,有企業管理、人性管理、民主管理、分層管理,乃至于飯店管理、醫院管理、行政管理、倉庫管理……,但是對于如何「管理」自己,「管理」內心,就很少設立如此的課程了。在一九九六年,我創設了南華管理學院,和臺灣各個大學一起參加聯合招生。經過一番研究之後,我深深感到: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精深博大的「管理學」。

  

  像一卷《阿彌陀經》,就是阿彌陀佛的「管理學」。在他的西方極樂世界裏,不但享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富麗的亭臺樓閣,清淨的休閑娛樂,融和的群我生活;而且沒有政治的迫害,沒有惡人的幹擾,沒有經濟的困境,沒有男女的占有,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生態的汙染,沒有衣食的擾人,沒有老病罣礙,沒有種族的界限,沒有怨家的敵對。阿彌陀佛將極樂世界的居民全都「管理」成「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可以說阿彌陀佛就是一個最高的管理專家,因爲他能夠給人安全、給人安樂、給人安心、給人安適。

  

  一卷〈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最好的「管理學」。觀世音菩薩爲了將他世界裏的衆生「管理」好,所以先救苦救難,讓衆生得以無憂無懼,例如你有貪欲的,他布施喜舍來幫助你;你有瞋恨的,他以慈悲來教化你;你是愚癡的,他用智慧來引導你;你有疑嫉的,他賜信心來攝受你;求生兒子的人,他能幫助你生下福德智慧之男;求生女兒的人,他能幫助你獲得端正有相之女。如果你是軍人,他爲你說軍人法;如果你是工商人士,他對你講工商管理法;即使你是一個童男或童女,他也會以童男童女的教育布施給你……,因爲觀世音菩薩善于隨類應化,觀機說法,所以他走進了每一個人的心中,而信者們也將家庭裏最好的地方供奉給他,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信仰及領導。

  

  由此看來,我們可以得知,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各種「管理學」,是合乎自我的管理、自性的管理、自覺的管理、自知的管理。由于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給予我們管理的示範,所以讓佛教發展出各種宗派的「管理法」,叢林寺院的「管理法」,僧團戒律的「管理法」,祖師大德的「管理法」……,可謂內容繁多,欹欤盛哉!讓佛教對于當代社會,甚至自我的「管理」等等,都有很大的貢獻。

  

  叁十年前,我訪問日本時,見到日本工商企業團體,一隊一隊,一團一團的,都到各大寺院集合受訓,聽說這叫作「職前訓練」,是公司行號爲了教育員工良好的思想理念及生活習慣,所以在他們正式工作之前,送到寺院裏接受佛教的「管理」訓練。當時日本寺院負責行政的出家法師也無不以佛門「管理」做人、「管理」工作的方式傾囊相授。那時,我就認爲今後的佛教在社會的管理方面應該提出一些貢獻。

  

  世間上,物品的管理比較容易,因爲物品既不會表達意見,也不會和你對立抗爭,你怎麼安排,它就如何地發揮功用;說到管理事情,事情也還算很好管理,因爲事情有一定的原則,如果能將事情的輕重緩急拿捏妥當,將事情的好壞得失權衡清楚,管理起來也就不爲難了。

  

  最難「管理」的是人。因爲人性是自私的,人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意見,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習慣、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學曆、不同的資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籍貫、不同的年齡……,如何在這麼多的差異之中,將人統攝起來,事實上是非常困難的。

  

  人,很難管理,其實,更難管理的還是自己的一對眼睛,你要管理它非禮勿視,它有時偏不聽話;兩只耳朵,你要管理它非禮勿聽,它偏歡喜竊聽他人的隱私;一張口,你要管理它不亂說,它偏偏禍從口出,闖下許多麻煩來;一雙手,你要管理它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與取,但貪愛小便宜的人總是不計後果……。自己的眼、耳、鼻、舌、身都不能聽從自己的命令指揮,又如何能管理別人,管理其他的事情呢?

  

  其實眼、耳、鼻、舌、身,是有形有相的,還算好管理,假如管理自己的內心,這就難上加難了。心中的自私無明、煩惱邪見,如驕慢、嫉妒、憤恨、執著等等,如波浪一般鼓蕩不已,如果自己缺乏大願、大力、大智、大悲,那裏能管理得了自己和自己的內心呢?

  

  盤踞在心中的煩惱雖然難以管理,即使是心中的一念情執也不易管理,有的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可說是將自己心意情執發揚到極點;有的人愛國、愛民、愛家、愛人,即使如何地執著不舍,也還能爲社會所接受;但,就有一些人,他們的心像頑猴惡馬一樣,總是犯人禾稼,最終還是自己受害至深。

  

  一個人想將自己管理好,則須管理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例如:自己的思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心念要管理好,自己的威儀要管理好,自己的語言要管理好,任何一個地方管理不好,都會爲我們帶來多少無謂的災殃。

  

  平時承蒙有人贊美我,說我門下徒衆之多,寺院之多,不知是如何管理的。其實,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管理」的法則,像我管理寺院,從不上鎖,像大雄寶殿、大悲殿、會議室、客堂、教室等等都是全日開放,好讓大衆隨時都可以進來瞻仰、使用;我管理物品,不喜歡建倉庫,我覺得物品是做來給大家用的,最好能物盡其用,東西一旦堆在倉庫,沒有人看得到,往往一放多年,等到要用的時候已經發黴生鏽,豈不可惜!我管理錢,也不喜歡放在秘密的地方,叁十多年前在壽山寺的時候,我將錢放在固定的地方,讓學生、徒衆各取所需,我認爲這才是公平之道;我管理人,倡導法治、人治,甚至無爲而治,我覺得最好的管理,其實是自己內心的管理。心治則身治,身治則一切皆治。

  

  有一段民間的繞口令說:「有一個城隍廟,東邊坐了一個管判官,西邊坐了一個潘判官,西邊的潘判官要管東邊的管判官,東邊的管判官要管西邊的潘判官,究竟是要東邊的管判官來管西邊的潘派官,還是西邊的潘判官來管東邊的管判官。」就是判官也彼此不服氣,你要管我,我要管你,互相看不起,僵持不下,就很難爲城隍爺了。可見有了管理對方的想法,就有了分別對立,反而就更難管理了。

  

  在禅門有一則饒富趣味的故事,可以和上面的繞口令成爲對比。有一個信徒到寺院找住持講話,住持叫旁邊的一位老禅師說:「你趕快去沏茶!」不久,住持又叫他:「你快去切一盤水果來!」住持和信徒講完話,又向老禅師喊道:「你陪客人聊聊啊!我有事要先走了!」住持出去了以後,信徒很奇怪地問老禅師:「這位住持是你的什麼人啊?」老禅師回答:「是我徒弟啊!」信徒大爲不滿,說道:「既是徒弟,怎麼可以叫師父去泡茶?」老禅師回答:「他只有叫我去泡茶,沒有叫我去燒茶,燒茶就比較難了。」「他還叫你切水果!」「他很慈悲啊!只有叫我去切水果,沒有叫我去種水果,種水果可就更難了。」「他自己先走了,還叫你來陪我!」「他年輕,比較有用;我老了,所以做一些瑣碎的事情。」其實,在這個寺院裏,老禅師才是真正懂得「管理」叁昧的人,由于他能顧全大局,放下身段,透視人際之間的因緣關系,因此讓整個寺院和合無诤。

  

  有鑒于「人和爲貴」,所以我一向主張「集體創作」,我覺得最上乘的管理方式,應該是讓大家自動自發,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奮發突破;我也大力提倡「同體共生」的精神,我覺得最高明的管理原則,應該是讓整個團體能夠産生共識,上下一心。雖然我一手創建佛光山,但我都以召開會議來代替下達命令;盡管我是多少人的師父、師公,但我甯願大家商討研究,也不願斷然否決別人的意見。當然,其中也曾遇到很多不必要的困擾,例如一些應趕緊實行的議案,因爲主事者的保守而延誤時機,以致日後必須付出多倍的努力及代價,但是爲了尊重他人的看法也有其必要,所以我願承擔一切後果。叁十年來,爲了斡旋各個單位的意見,爲了調和各個主管不同的看法,總有開不完的會議,但想到能給人多少利益,給人多少方便,給人多少學習,一切的辛苦即刻化爲烏有。

  

  過去曾經聽過一則家庭主婦的故事,讓我感念良多:有一個母親就要過七十歲生日了,家人們秘密地商量著如何爲她祝壽,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她最喜歡什麼,最後小兒子說:「我知道,媽媽最喜歡吃我們每餐剩下來的飯菜。」大家想想,的確如此,于是到了這一天,兒女們就將冰箱裏的剩菜清出來煮了一鍋,說道:「媽媽!今天是您的生日,我們煮了您最喜歡的剩菜孝敬您。」這位母親聽了,一面流淚,一面說道:「是的,我最喜歡吃剩菜,幾十年來,你們所不喜歡的,我都默默歡喜承受下來。」自古以來,男士多稱自己的太太是內人、拙荊,甚至賤內等等,其實賢妻良母才是一個家庭裏面的主導內外的核心人物。我將這種肯犧牲,肯奉獻,不計較,不嫌苦的管理方法稱爲「剩菜哲學」,用它來教導我的徒衆;但看古今中外,善于管理的良臣名將不都是因爲擁有這種體貼、承擔的美德,所以能夠克敵致勝嗎?像吳起領軍,不但與兵士同榻而眠,同桌而食,而且噓寒問暖,爲吮膿血,所以官兵們都肯爲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李廣帶兵,在饑乏之際,發現泉水,不待士卒盡飲,必不近水,不待士卒盡餐,必不嘗食,所以大家都樂于爲他效勞賣命,出生入死。

  

  因此,所謂「管理」,…

《老二哲學 最高的管理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