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了,爲了怕書籍文件給水淹沒了,還得東搬西搬,但我依然樂此不疲。一九六叁年,臺灣北部淹水,在叁重埔的一部藏經被水飄走,當時我正在國外訪問,回來聽說之後,心中一片茫然,只想爲這一部大藏經舉行追悼會。
六○年代,我編印過《覺世旬刊》、《人生雜志》、《今日佛教》,從寫稿、編輯、校對、發行,都是我一人包辦,尤其《覺世旬刊》,每十天一次的發行,就像五趣輪回一樣,無或暫息,光是寫稿、改稿的辛苦,看稿、催稿的繁瑣,不曾經曆者很難了解其中的味道。
盡管多少個晨昏在文字堆裏度過,多少個深夜在絞盡腦汁中煎熬,既沒有拿過一文稿費,也沒有得過一句鼓勵,但是我心甘情願,在所不惜,尤其看到許多人因此而走入佛門,更是高興不已。後來得慈惠、慈怡、依晟相助,又經過了數十年,目前已經發行到一千四百多期,不但在佛光山與信衆之間負起溝通的功用,而且被許多人視爲初入佛門的指引要津。由于《覺世旬刊》的順利發行,又帶動了《普門月刊》的出版,一批批的有志青年投入其中,接受挑戰。多年來,盡管法務倥偬,我卻未曾放棄「文化牛馬」的職志,不時推陳出新。像近兩年來,叁百萬字的《佛教叢書》和叁十萬字的《佛光教科書》陸續推出,無不是多年來如「牛馬」般服務大衆的切身體會。
二、叁十年前,創辦佛教教育事業,高雄師資不多,南部許多老師都是特地從臺北延請到佛光山來授課,常常抵達的時候已是深更半夜,但無論多麼晚,我都會伫立在山門口,恭候他們駕到,甚至爲他們煮宵夜點心,看著他們吃完就寢,我才安心返回寮房。學院草創初期,沒有經費聘請行政人員,我不但一人身兼數職,還得到殡儀館、太平間通宵誦經來彌補學生食宿開支。後來,慈惠、慈嘉、慈怡、慈容、慈莊陸續赴日深造,我一個人從工友打雜、編印講義到教務行政、輔導訓育,忙得不可開交。一些沒有恒心的學生中途退學,我的心中不知生起了多少的歎息,多少的無奈,但叁十多年來,我仍像「牛馬」一樣,無怨無悔地耕耘著這片菩提園地,只爲了作育僧才,讓佛法能遠播四海,光照普世。
我這一生,對于某些信徒,或有慚愧照顧不周之處,但我對于大衆的福利,自問一向都是克盡心力,不辭辛勞。就以農曆過年而言,早年我不是在朝山會館幫忙典座,就是到果樂齋炒面、炒飯,後來有好幾年的春節期間,我都是在指揮交通中度過。記憶中最深刻的,要算是五年前的春節期間,臺北道場爲募集佛光大學籌建基金而舉辦書畫義賣,我在義賣會的前夕才從泰國弘法歸來,雖不曾學過裝潢美工,但因嫌其會場布置簡陋,即刻召集徒衆們通宵達旦重新擺設,直到第二天開幕時,雙眼都未曾阖過,沒想到來賓們贊語連連,聽在耳中,真是比什麼獎賞都來得更好。後來,我們以此經驗在各地開設美術館,獲得許多好評,可見無論什麼事都要從「牛馬」做起,才能穩紮根基,立于不敗之地。
除夕夜是大家圍爐團圓的日子,我也經常都是在開示完畢之後,立即趕到山上各個區域視察,從懸吊花燈到工地灑掃,從通宵擺設陳列館的寶藏到熬夜布置展覽館的物品,我都曾參與其中。六年前,佛光山增購山下土地作爲停車場,由于人手有限,負責畫停車線的員工直到晚間圍爐時還未完成工作,我自告奮勇前往幫忙,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四點多才完工,一共畫好大客車停車位八十輛,小客車停車位四百輛,大年初一我守候山頭,看到車輛整齊有序地排在停車場,給予信徒們多少方便,雖是一夜未眠,那種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卻足以讓我興奮良久。
弟子中具有「牛馬」精神者也是不勝枚舉,像叁、四十年前,心平從清理環境到印刷傳單,辦事之謹慎,顯出他老成忠厚的特質,直至擔任佛光山住持之後,因積勞成疾,圓寂往生爲止,種種行儀見證了「欲作佛門龍象,先作衆生牛馬」誠非虛言;慈莊在寺院裏從掃地抹桌到推銷書籍,無一不做,如今憑著流利的外語及親切的風儀,拎著一個小布包,獨自一人走遍天涯海角,建寺安僧;慈惠出家之後,赴日留學,每年寒暑假仍不忘回山幫忙寺務,數十年來以文教弘法聞名于海內外佛教界,四所大學籌辦工作效率之高,也令大家贊歎不已;慈容從幫我帶領幼稚園的小朋友做起,種種活動無一不與,近十年來在世界各地成立國際佛光會,對于教會事務的娴熟,同侪中鮮有出其右者;慈嘉從香燈行堂到燒水洗碗,包辦一切雜務,其教課認真,學問紮實,說明了從日常作務中磨煉心志,在胸膛間自然流露出來者,方爲真才實學;心定在開山期間搬砂挑土、鏟地推車,有求必應,從不推辭,兩年前他被推舉爲佛光山第六任住持,實是衆望所歸;余如依空、依淳,大學畢業之後來山出家,也都是從擔任知賓及端茶服務開始做起,他們分別在日本東京大學及文化大學佛學研究所深造期間,還參與文化編輯工作,學成後受命掌管《普門》、《覺世》的編務及普門中學的校務,如今久煉成鋼,成爲文教界的尖兵,這一切都是他們從辛勤作務中結成的花果。
佛光山在短短叁十年間,之所以能有現在的規模,是許多人「作牛作馬」,服務大衆得來的成績,我絲毫不敢以「龍象」自居。隨著時代的進步開放,佛門僧伽的數量普遍提升,這本來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目睹許多人出家之後,即高高在上,自稱「僧寶」,藉「自修」之名,懶于說法,懶于度衆,懶于活動,懶于利生,長此以往,不僅是個人的墮落,也有違于佛教的真義。社會上也有許多人只知道坐享其成,一旦失敗,就怨天尤人,甚至爲了名利虛榮而作奸犯科,結果一失足成千古恨。在此奉勸大家不要只看到別人的開花結果,要知道最初的播種耕耘是十分重要的,所謂「想要千人頭上坐,先在萬人腳下行」,唯有先作衆生的「牛馬」,才能成爲頂尖的「龍象」。
(佛光卅叁年-一九九九年七月)
《老二哲學 先作牛馬,再作龍象》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