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比爲自己忙還好呢!一定要打掉自私的小心眼,前程就光明多福。
◎自修利他有次第
一般人只知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度化衆生確乎要在世間。佛陀示現降生在人間,學道、成道在人間,化度衆生也在人間;但是修行確乎要在深山。佛法第一步,應該是「修行在深山,不離深山覺;離山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山中幽靜,有它的靈氣甘露,離開了人間雞犬之聲及世俗情愛之欲,修道沒有娆亂,心靜下來道業成就了,再來化度世人。這是自修利他的次第,不是像兒童未成年就要他爲國爲民服務吧!
◎學無常師取人長
世間有好多人雖不能行,但明白道理,那你可好好聽他的言說;有的人雖然能行,你問他道理,卻沒辦法指導。在修行路上,你若難求到知行合一雙全齊美者,就退而求其次,缺少那一樣就求取那一樣;即使別人只有一件比你優勝,都值得你學,學無常師嘛!這樣才能圓滿進步。當然,智力有限、生命苦短,那能學到圓滿?但佛弟子是向圓滿佛果邁進,總得要難行能行,一件一件的學圓滿。
◎聞而不行難受用
大家平時聽經研究佛學,對一空一切空、無中無假無不空的道理,及八識二無我、五法叁自性這些名相可能都懂,但研究佛學還要好好地依法修持,才能得真實受用。如果在寺裏研究佛學,回家還是懷中抱子、酒肉穿腸過,佛法的叁皈五戒都不守,那你研究佛法又如何?最多你同人家談起來能辯才無礙而已。你若要得佛法的真正受用,還是要老老實實、愚而安愚地力行佛法才有益,才真受用。
◎疏通觀念即菩提
他人反對你的好事,你慢慢解說道理來疏通他的觀念,這就轉煩惱即菩提;人沒什麼特別怪,只要把觀念調好就不執著了。不要對方一反對,你就生煩惱不幹了!將大好的事情停止待廢,那怎麼修福慧?記著!小不忍則亂大謀。爲了成就萬人大事,不單小忍,更要大忍大定。
◎勿信妄想受磨煉
修行就是要和業障交戰、和魔鬼抗戰!切莫將敵人當朋友、切莫依妄想當智慧!所謂「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用功時只有一個正見--接受訓練、服從磨煉,要打脫牙和血吞,才禁得起考驗。否則生死不了,無量諸苦難以斷除。欲除業障苦,唯有咬緊牙根忍受磨煉,方有解脫、得大自在之期。
◎處世如水能隨緣
做事如果遇到直漢子,當然直心相向行得通;如果遇到彎彎曲曲的人,那就隨緣彎一下,如水隨器而方圓,這樣事情才做得成,免生煩惱,也不會誤了大事。好事做不成,那是你不智、不忍搞壞的!要志心學智慧、忍辱!
◎順逆感應道心堅
感應有順有逆,不論順逆都是佛菩薩的慈悲。順境固然是好,但唯有在逆境中才能開智慧。譬如春天氣候溫和,固然可使百花齊放、萬物生長;如果沒有秋季,怎麼會有結果呢?沒有嚴寒的冬天,怎麼會綻開清香撲鼻的高貴梅花呢?所以真正有智之士,學佛愈是遭遇不順,其道心愈是堅固,愈能成就菩提道。古今多少高僧大德、上根利器者,莫不是在苦境、逆境中成就的啊!大器之材必堅固!
◎菩提心動五欲靜
海水怎樣才不起浪?沒有風就沒有浪嘛!心要怎樣才能平靜?心不貪戀五欲之風,身離開五欲之境怎麼會動?但你發了菩提心,那就要動喔!那個動是長養善根、開花結果的。凡夫都是顛倒,不應該動的要動,應該動的又不動。
◎聞法開慧要實行
佛法千生罕遇、萬劫難逢,你聞到了有沒有開智慧?開了智慧你有沒有依智慧而實行?要取淨去染、取正去邪、取無量去有限,要求不生不滅斬除有生有滅。應知!
◎正知正見弘正法
佛法雖是重在行門,但也重在見地。現在佛法之所以不能興隆,就是大家知見弄偏了,害了佛法,使佛法不能普遍弘揚。要想救國家、救人民,學佛人首先要有正知正見與大智大勇樂說無礙,才可領導二十一世紀學人弘化。
◎不忘死字道業成
只是挂名佛教徒,徹頭徹尾的凡夫心,當然靜不下來。印光祖師就是以「死」字爲座右銘,他警策我們:「修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古來高僧大德都是將了脫生死視爲大事--「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故修起行來皆能至誠懇切、精進勇猛,功夫很快得相應。今人呢?
◎本質不良成敗類
佛法講「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大家要分清邪正、染淨,不要糊糊塗塗、不明是非。其實並不是出了家就是菩薩,有的人本質有問題,雖然出了家,習氣一時還改不了,所以信佛人人可信,出家並非人人皆可。出家是要做擔荷如來家業的法王子,一定要正知正見方可勝任。佛陀所製戒律中有規定:要六根齊全、五官端正、身體健康、頭腦靈敏,還要道心堅固,具足這些條件才可出家;否則出家不但不能替佛法爭光,反成爲敗類!
◎依文解義誤導人
古德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離經一句,便是魔說」,一句經文在某方面是一種意思,在另一方面又是一種解說;若只執一種文句或錯解其義,往往自生障礙。非關經文有錯,而是自己智慧不足發生誤解;由誤解而誤說誤導,苦哉也!今值末法邪師者衆,聞法之學人要選擇。
◎割愛出家爲度人
出家人要「割愛辭親」:愛要割,不割就被愛牽絆住,永不能脫身。割愛爲修行,爲什麼要修行?爲度一切衆生。
◎言非佛說即是魔
學佛的人要有正知見,不管什麼人,凡是講話不合乎佛意就決定不要信;即使是出家人,那也是魔王、魔子來裝騙、滲透的。佛法非天魔外道所能破,唯有佛子能破壞佛法;魔變成佛子來破壞佛法,這就是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悲夫!「心是惡源」魔子魔孫乎?但願邪不勝正。
◎中根最好出家修
現在末法時代之初,衆生根性大都是中等善根,中根的人如果有好緣能修道,最好能發心出家,仗叁寶功德較易成就。至于下等的人,出家也不會修,那倒不如在家做個居士,好好勉力修還好,免得出家反而敗壞佛門。我們印光祖師叫人不要出家,就是針對這種下等根性說的。上等人在家修好,出家則更好,既能住持佛法又能廣度衆生。
◎舍去富貴道無礙
「富貴學道難」,一個被富貴所迷的人,要他學道真不那麼簡單。富有財、貴有名,有一欲就難出離了,何況有此二欲?所以釋迦世尊舍了富貴才沒有障礙;舍得清清淨淨到雪山學道,道業完成,然後教化世界,安樂一切衆生。
◎認識比丘具叁義
出家沙門又稱比丘,比丘是梵語,具有乞士、怖魔、破惡叁種意義:一、乞士,就是要托缽,在我們中國因國情、風俗、環境的差異而不出去托缽,是信衆送到常住來,也也是受供養。因中乞食,果上才能感得受人天之供養。二、怖魔,在受戒的時候,叁番羯磨:「人間有某某出家受戒了。」天上的魔宮就震動,魔王就會害怕;因出家就是要出離叁界,他的魔子魔孫就會少了,所以魔王會感到恐怖。叁、破惡,比丘持戒能破心中的種種煩惱惡業。
◎釋尊爲何出家修
我們學佛就是要以佛陀爲模範!釋迦世尊當初爲何不在皇宮修行?他的父王幫他在皇宮造叁時殿,一切都很舒適,就在皇宮裏修行就好了,爲何又要到雪山修苦行,要違背父王的心意呢?在這地方要思惟思惟、開點智慧。如果釋尊不出家而在家修行,那最多只能做個轉輪聖王,王四天下,教導人民修五戒十善;但修持五戒十善,只能得人天果報,仍不出六道輪回;且人天福報享盡,再墮落叁塗,那就一失人身,萬劫難複了。出家修、在家修不是一樣!
◎沙彌雖小不可輕
出家人不僅比丘能受得起人頂禮,就是小沙彌也一樣堪受頂禮。佛陀說「叁子不可輕」--沙彌雖小不可輕,王子雖小不可輕,龍子雖小不可輕。沙彌雖然小,但未來是大比丘,能住持佛法、弘範叁界;所以對沙彌也一樣要恭敬,不可看輕!應當發心供養,擁護道業圓成,功德無量!
◎身心行道堪受供
出家人的日用是從那裏來的?十方信衆供養的。十方信衆爲什麼要供養?供養我們修道。受了供養就要修道,不但身要行道,心更要行道。身行道,不要懶惰懈怠;心行道,時時念佛,不亂打妄想,一念相應一念佛,以致成佛。
伍、持守淨戒
◎戒唯佛說最爲尊
佛法有經、律、論叁藏,經不只佛所說,論是諸大菩薩所造,律則不通其他人說,唯有佛才能製戒;所以大家對律中的戒文格外要尊重、頂戴奉行,要至誠受戒。
◎斷惡修善守戒法
佛陀大慈悲要我們守戒,是希望我們快樂、不要受苦,所以講戒就是講離苦得樂, 的方法。想守好戒,第一要斷惡,第二要修善;斷惡才免受苦報--不應做的你要做,不是自找苦受?修善才有快樂果--應做的你不做,福報從那裏來?你要聽明白、真做到才好!不可聽與做當兩回事。
◎奉行戒法至成佛
我們要怎樣安慰佛陀的心?首先要斷惡修善。戒,約總綱來說:就是要斷一切惡,連小惡都不能作,作了就犯戒;同時要奉行一切善,連小善也要修,不修也是犯戒。戒不是單方面止惡斷除不好的行爲而已,同時要培自己的福德智慧。我們能依戒來生活、不越規則,那一切處身心都能安定,由定而靜,靜而能思,思而能得。身安則道隆,心靜智慧才增長喔!所以概括我們人生乃至到成佛道,都是要奉行一個「戒」字。能慎重站好本位,則佛位可期。
◎諸惡莫作先斷貪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濃縮起來就是「諸惡…
《靈岩甘靈第一集 參、明信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