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小孩子吃母乳一樣的念,也等于我們吃飯一樣;小孩子吃乳就會白白胖胖的一天天長大;我們吃飯身體才會健康、才能做事。所以一定要好好的念佛,如嬰孩在母親懷中乖乖吃乳,吃飯就好好的吃飯一樣。你能把念佛當作吃乳、吃飯,能不忘念佛,那就好了、就對了!聽明白了嗎?好!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請各位至誠念佛吧!
第叁天執持聖號得一心此生決定往西方
一、初心散稱爲佛種
有人問到:「執持聖號能不能得到一心不亂?又念佛是不是決定可生西方?」這問題,彌陀要解說:「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當知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名號的功德尤不可思議,你散心念佛都能作爲成佛的種子。如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由此可知,以散亂心稱佛名號尚有這樣殊勝功德,何況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焉有不往生極樂世界之理?
其實,能不能往生西方,這完全操之在你自己,你問:「我可不可以生西方?」我還是告訴你誠實之言:「完全操之在你啊!」只要你真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的認識與決心,誓願此世決定往生西方,那麼你今世就可決定生西方的。所以,不要沒事找事亂想,管它是散心或一心都不要去理它,把它丟到一邊去,仍然安守你的本分,稱佛名號就好了。
二、常恒執持登不退
總之,你只要「執持」不忘就對了。何謂「執」?好比拿一件東西緊握在手裏;不但要保持住,還要有恒心,不要讓它掉了,掉了就會打碎、打壞了,這也就是「持」的力量。所謂「執持」就是「念念相繼,不令間斷」,就像我們上午念佛,下午也要念;今天念,明天還要念,這就是執持。平時要念,有苦難時更要念,念到大家苦難解脫方罷休!到那時則念未來佛,廣于十方世界度苦惱衆生。
你若不念佛,那意中的叁毒--貪、瞋、癡就會跑出來,但只要你心中有佛號在,這些貪等叁毒之惡念就起不來;因這叁毒非真有,是幻想虛妄之法,唯念佛才是真實的功德。虛妄之法那能迎擊真實的功德呢?這好比雞蛋碰金剛珠嘛!所以,不用再去理它是散心或一心,只要這樣執持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管是行住坐臥或是穿衣吃飯,從朝至暮,一句佛號不令間斷;你就是有諸病苦,及一切不如意事,還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樣保持下去就對了。能這樣還怕不生西方嗎?
如何才是真正的執持呢?比方當人家說你好時,你就答他一句「阿彌陀佛」;講你壞或對你起瞋心毀謗時,你仍回他一句「阿彌陀佛」。換句話說,不管是遇到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句佛號一定要執持著,不能忘失,否則被境一牽,要想得正念生西方就難了!
不但要保持,還得要任持--任運而持;任是自然的意思,就是平時就要能執持,這樣久了就能自然而然的任持。能任運執持佛號是「因」,「果」就是得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淨土,從此便不再退轉了。所以,以後別再問老和尚:「我能不能生西方?」那要問你自己是否有執持聖號?你有執持就生得了西方,沒有執持就生不了西方!因果就是如此清清楚楚。
叁、有至誠即能一心
這句聖號只要你能不斷地執持,散亂由它散亂,到最後自然就能達到一心;如果不能執持談何一心?沒有因如何能感果呢?有人剛念佛就想得一心,那談何容易?你不在因上用功,就想要得果,那是妄想呀!我這麼說,並非叫人不要求一心,若不求一心,那是違反經義,違背古德悲切的教人要得一心;我講的一心是有層次的。
這裏講的一心是凡夫的慚愧心、至誠心。凡夫只要有慚愧及至誠之心就是一心,若無即非一心,能做到如此的一心,就會感往生之果。大家要用力呀!不用力,那所得的功德僅是種來世的學佛種子而已,今生是無法生西方的。
遺教經中說:「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若沒有至誠、慚愧之心,做世俗事都難有成就,何況是出世之大事?一個人要如何對治叁毒煩惱?那就要用至誠心和慚愧心來念佛拜佛。我們人非但于動時會起煩惱、打妄想,就是在靜的時候,也一樣胡思亂想。因此,我們要時時有警覺心,當自心起了貪瞋癡等煩惱時,不要隨著煩惱去造惡,要能即時醒悟並發慚愧心;莫把煩惱帶給他人,不要自己下了地獄還要拖他人下去。應該要想:「我不能度脫他人令他了生死,怎可再把他拖到叁塗裏去呢?」只要你有這種想法,那你就不會再造惡業了。
四、彌陀聖號滅五欲
在這娑婆世界裏遍處都是魔,此魔非指叁頭六臂、張牙舞爪、手拿大刀鋼叉之魔,而是指財、色、名、食、睡五欲之魔呀!這五欲之魔實在是比毒蛇、老虎還要厲害;倘若我們是被毒蛇咬死或被老虎吞下,那只是死了個臭皮囊而已;但若是被五欲之魔吞下去,那不但生不了西方,還會墮到叁塗惡道裏去啊!這點大家要特別小心,不能不警覺呀!我們修行,說實在話就是在跟魔交戰、與五欲之魔作戰,你不勝它,就沒有辦法消滅它;好比與敵人作戰,你不消滅對方,那時時都會有生命的危險。對付敵人是不講溝通也不講人情的,講溝通、講人情只是反害自己而已。
平時我們對人當然要慈悲,但是對七情六欲就不能順其引誘了。尤其是在家學佛者,真是可憐!徹頭徹尾、前前後後都是惡的環境,被七情六欲所包圍著。難怪乎佛陀在優婆塞戒經上說:「菩薩有二種,在家菩薩修行難,出家菩薩修行易。」你看!我們住在靈岩山寺,一心在道業上精進,只要稍有不正軌的行爲或是威儀上有不合宜的地方,馬上就會有人糾正你。在這個道場辦道,你想要犯戒也沒有那犯罪的惡緣,因爲這裏只有善緣!
但在家修行就惡緣多于善緣了,在家菩薩要靠自己修行,還要供養叁寶,若有家庭的,責任實在也大,要盡孝又要行慈,上上下下都要照顧,周遭人事又要和合,如果有一點小差錯就會遭人批評、講話。學佛的人就是這個樣子!不可有缺點,樣樣都要追求完美,所以你就凡事多忍耐呀!事事要吃虧,好事予他人,壞事給自己,多行忍讓就對了!你想有大智慧、大福報,就是依這樣修持嘛!
所以我時常講,出家是大丈夫,其實在家能夠修行實在也是大丈夫,而且比出家的秉性還要堅強,否則你在家是沒法修行的,因爲障緣實在太多了!在這些五欲之魔的面前是說不得大話的;你說你不怕,除非你有所依靠,依靠什麼?依靠阿彌陀佛。也就是當五欲之魔現前時,你能把一句佛號執持得住,不管是散心或一心,就是念茲在茲,那麼此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五、情不破生死難了
人本與天地並稱叁才,出了家爲僧又可與佛、法並稱叁寶,人是何等的高貴呀!可是一般凡夫卻顛倒妄想一生,那就變得下賤了,簡直已忘了自己是個人了。當有人拉你作惡、或找你麻煩時,沒有關系!只要念句阿彌陀佛就沒事。但怕的就是人家對你好,就情情愛愛的沈迷下去;有了這情愛之水,如同春雨走滑路,又如走碎石路般的顛簸危急。
所以我們凡夫一定要突破情感這一關,此關若不破,生死難了啊!生死之本在于染,染什麼呢?就是染了五欲。學佛是大丈夫之事,對于男女間的情愛當用金剛利劍來斬,要斬情絕愛不可藕斷絲連,只要有一絲情愛在就會被束縛住。是誰縛你?是你自己啊!
這個情不單是指男女之情,你若真想要求生死解脫,行上菩提大道沒有障礙,那麼老實的告訴你,連父母、子女之情都要斬斷。這是從出世之道來說,非以世俗觀點而論;人間之道完全是情感的,人間的情感是生死法,你若無情人家就以爲你冷面如霜。要知我們學佛修行是超人間的,是要了生死的,這點大家要分清楚。你不要想:「怎麼如此違反人情?要人父母、子女、夫妻之間的情愛都要斬斷!」當知這是站在「真理無情」的立場而論的。
六、菩提道大仁大義
以世俗而言,爲人子女的一定要聽父母的話;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就要孝順父母,父母叫你怎樣,你就怎樣,這是天經地義的。可是你若要修行,要了生死,要使父母也得解脫,那母女、父子之情一定要斬得俐俐落落的,你才能上菩提道;待道業成就,你度了父母,福慧圓滿了,那才是真正的大孝。否則,你要想出家修行那是很困難的;就算讓你住到寺裏,父母還是要把你找回去;剃了頭還是把你帶回去,並買頂假發要你戴上。所以如果你連這點情都舍不得、突不破,那如何能修行了生死呢?
你要會想:「自己生死未了是小事,我的父母生死未了才是大事;而且不只今生的父母生死未了,還有生生世世無量無邊的父母,他們都還在生死途裏等著我來度啊!」因此,你要有出世這種沖天之志,要拿出智慧來,度己而後親才得度;莫因今生父母的障礙而害苦了多生累劫的父母。能暫時忍一下痛,將來才能得解脫;如果你還想:「父母這樣傷心、痛苦,我還是順著他們好了。」那你就與菩提道絕分了,你生生世世的父母也將繼續沈淪永難了脫。所以,如果你想好好念佛、想出家,那就要把母女、父子這些情愛都斬斷。
夫妻之情也是一樣,先生想出家卻罣礙著太太,太太要出家也挂念著先生,于世法說這是好情義。當知那真是不足以道的小情小義!學佛是大仁大義的,若還念著這種小情小義,又如何能把萬德佛號念得很好呢?
大家來山上打佛七,業障重的人都會有這些情愛的事來障礙你修行,想要突破唯有靠這句阿彌陀佛了。我說這番話,不是要你們聽聽就好,還要你們能實實在在的做到!那就不單多世的父母能得永遠快樂,普天下也太平了。這是出家與在家、解脫與束縛的抉擇,苦與樂、情與智就看你如何取舍了。將相本無種…
《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蓮老和尚佛七中開示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