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甚麼要做佛事
聖嚴法師著
前言
什麼叫做佛事?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臨命終時怎麼辦?
亡靈是什麼?
誰該做佛事?
誦經做什麼?
拜忏做什麼?
放焰口做什麼?
人鬼之間的佛事
前言
你們是爲了慎終追遠,報答親恩,或是爲了超度眷屬,紀念故友,或是爲了植福延壽,消災免難等等的因緣,來作一番莊嚴而隆重的佛事;你們花費了很多的物力財力和人力,來成就此一善舉,但是,真正做佛事的意義,你們完全了解嗎?請你們細心地把這本小冊子讀完,那麼,這堂佛事,就更有意義,更有功德了。因爲這裏面將向你們介紹佛事的定義、佛事的用處、死亡的問題、亡靈的性質、以及誦經、禮忏、放焰口等的意義。
什麼叫做佛事?
廣義的說:凡是做的信佛之事、求佛之事、成佛之事,都叫做佛事。佛說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祗要你能信仰佛所說的成佛方法,依法實行,必將可以成佛。所以佛事的範圍有狹有廣,所謂“佛法無邊”,就是廣義成佛的方法之多,多得不勝枚舉,例如拜佛、念佛、行善止惡,說佛所說的話,行佛所行的事。要做到“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修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修;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換句話說,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也就是積極地自救,尚要積極地救人。因爲佛教主張成佛要從建立一個完美的人格開始,所以先要勸人不殺人、不偷盜、不犯他人妻女、不欺诳、不酗酒,這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信、智,非常相近。進一步要使人成爲超出于凡夫之上的聖人,佛教所說的聖人,是指解脫了人間種種苦惱的人,例如生與死、老與病等等,這些苦惱解脫以後的境界,便是佛教的目的。如何達到解脫生死苦惱的目的,那就要信仰佛所說的方法,照著去實踐。看經、誦經、聽經,便是看的、誦的、聽的解脫生死乃至成佛的方法。所以,真正的佛事,是要大家自己來做。但是,對于不懂佛法不會修行的人們,遇到他的父母親友死亡時,在沒有辦法之中,只有請出家人代做佛事,的確也有用處。本文中所講的“佛事”,大部分便是側重于這種狹義性方面的說明。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出家人是修持佛法的人,也是弘揚佛法的人;是職業的修行者,也是職業的弘法者。因他們做的佛事有功于人也有德于己,你供給他們生活的所需,使得他們安心地做佛事,你也就間接地有了功德。所以佛說出家的僧尼,是衆人的功德福田。本來,出家人的職責,並非專爲超度亡靈,甚至可說,出家人要超度的主要對象,是活人而非死人,雖然佛法的修行者,的確重視臨命終時的補救法門。
臨命終時怎麼辦?
人,當在出生的時候,就已決定了死亡的命運,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以佛法來說,若不出離生死,都是可憐憫者!因此,信佛學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臨命終時最能得力。平日修行有素,命終之後,必可出離生死的凡界,往生佛國的淨土。人死之後的去向,有叁種力量來決定他的上升或下降:(1)隨重,隨著各自所造的善惡諸業中的最重大者,先去受報。(2)隨習,隨著各自平日最難革除的某種習氣,先到同類相引的環境中去投生。(3)隨念,隨著各自臨命終時的念頭所歸,而去受生六道,或生佛國淨土。
由于如此的原因,佛教主張人們應當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應當革除不良的習氣,應當著重平日的心念,乃至念念不忘佛法僧叁寶,念念要將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做爲往生佛國淨土的資本和道糧。學佛的工夫,主要是靠平時的修行,歸依叁寶,受持五戒,供養布施,禮忏誦經,救濟貧病,造福社會。假如平時沒有進入佛法,臨命終時,尚有一個補救之道,那就是根據“隨念往生”的道理,勸他一心念佛。勸他萬念放下,切切不要怕死,切切不要貪戀家屬親友和産業財物,切切不要心慌意亂,應該一心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若已無力出聲念,則在心中默念,他的親屬如果真的愛他,那就不可在他彌留之際放聲大哭,那只有使他增加痛苦和下墮的可能。並且要勸大家陪伴念佛,使得臨終之人的心念,融洽于一片虔敬懇切的念佛聲中。若能如此,死後當可往生佛國淨土,若其壽數未盡,也能以此念佛功德,使他早日康複,福壽增長。人將命終,或坐或臥,側臥仰臥,均以他自已感到舒適爲宜。若已昏迷而尚未斷氣時,切勿因他有便溺沾身就給他洗澡或擦拭,以免增加他的痛苦嗔惱而影響到死後的去路。命終之後,鼻息雖斷,只要尚存一絲暖氣,他的神識仍未脫離肉體,故須經過八小時後,才可爲他浴身更衣。若用火化,最好是在經過二十四小時後。人死之後,若不超凡入聖,一般說來,便成了亡靈。
亡靈是什麼?
說到超度亡靈,先要說明亡靈的性質。人死之後的生命主體,稱爲亡靈。民間一般的觀念,認爲人死之後即是鬼,而且永遠做鬼;在我們佛教,決不接受如此的觀念,否則,就談不上超度兩字了。佛教看凡界的衆生,共分爲天、人、神、鬼、傍生(牛馬乃至蚊蟻等動物)、地獄等六大類,在此六類之中生來死去,又死去生來,稱爲六道輪回,所以,人死之後,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成爲鬼。佛教使人超出並度脫了這六道輪回的生死之外即稱爲超度。但是,凡夫在死後,除了罪大惡極的人,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生天界而外,一般的人,並不能夠立即轉生。未轉生的亡靈,卻不就是鬼,那在佛教稱爲“中有身”或名“中陰身”,即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間的一種身體,這個中陰身,往往就被一般人誤稱爲鬼魂,其實它是一種附著于微少氣體而存在的靈質,並不是鬼魂。中陰身的時間,通常是四十九日,在這階段之中,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的七個七期之中,親友們爲他做佛事,有很大的效用。若以亡者在生時最心愛的財物,供施佛教,救濟貧病,並且稱說這是爲了某某亡者超生而做的功德,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更好的去處。所以佛教主張超度亡靈,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過了七期之後,再做佛事,當然還是有用,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卻不能改變他已生的類別了。假如一個人在生作惡很多,注定來生要做牛或做豬,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若有親友爲他大做佛事,並使他在中陰身的階段聽到了出家人誦經,因此而知道一些佛法的道理,當下悔過,立意向善,他就可能免去做牛做豬而重生爲人了;如果當他已經生于牛群豬欄之後,再爲他做佛事,那只能改善這條牛或這頭豬的生活環境,使之食料富足,不事勞作,乃至免除一刀之苦,被人放生;如已生在人間,便能使他身體健康,親友愛護,事業順利;如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能使他蓮位的品級升高,早日成佛。
誰該做佛事?
一般人以爲,做佛事是出家僧尼的事,其實,這僅說對了一半,因爲,出家人固然要做佛事,如果你想得到佛法的受用,必須也要自已來做佛事,與其等到死後由親友們爲你做佛事,何不趁活著的時候,親自做些佛事呢?佛法的超度對象,主要是活人,如果平時不修行,臨死抱佛腳,功效雖也可觀,但已不及平時有准備的落實可靠了;如果自己不做佛事,死後由親友請了僧尼來代做,功效自然又差兩層了。所以“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中說,若由活人超度死人,死人只能得到其中七分之一的功德,其余的六分功德,仍由做佛事的活人所得。因此,我要勸你,你既來佛寺請出家人做佛事,必定對佛教存有敬意,如果尚未歸依佛教,歡迎你早日歸依,歸依之後,再慢慢地理解佛法,如法修行,豈不更好?你來請僧尼做佛事,是爲超度你的親友,或爲安慰一下你對已故親友的懷念之心,所以這一佛事的主動者,就是你。佛法講求誠心,有誠心即有效應,誦經拜忏的出家人,固然要至誠懇切地做,你來請求他們誦經拜忏的心,也要非常地虔敬,要深深地相信他們所做的佛事,必能使亡者得到很大的利益。
佛法講求感應,感應的動力,就是至誠心,誠意的深淺,可以決定感應的大小,如人撞鍾,重重地撞,便大大的響,輕輕地撞,便低低的響。因此,同樣的做一場佛事,所得的效果,則因誠心的差異而有大小不同。佛教主張大家親自做佛事的原因也在于此,所謂“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如果由他人代做佛事,在受用上差得太多,萬一自己未及信佛學佛便亡故了,則以有血統關系的親人代做最好,所謂母子連心,在生時容易相互感應,死亡後的親情之間,也最能引發至誠懇切之心。所以,地藏菩薩在過去很遠的時劫中,曾經數度爲孝女,每次均以至誠心爲亡母而做佛事,拜佛、供佛、念佛、求佛,感得佛或羅漢等的指引,而使亡母超度。如果沒有骨肉至親,或者不是骨肉至親,那麼,與亡者生前有阙系的人,要比無關系的人,更容易引發虔誠心,更容易産生感應的效果。因此,我要奉勸你,既來佛寺請僧尼做佛事,做佛事的中心者是你和你的家人親友,而不是僧尼,僧尼做佛事是他們的日常功課,你做佛事是爲了超度你親友的亡靈。照理,你和你的家人親友,都該參加誦經拜忏,如果不會的話,至少要在這天齋戒沐浴,摒除葷腥淫欲,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誦經做什麼?
佛經是佛所說的信佛、學佛,而至成佛的方法。方法無邊,所以佛經的數量和名目也很多,在我們這裏,最適用和最通行的,則有華嚴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說阿彌陀經,心經等。誦經的起源,出于印度釋迦佛的時代,因當時的佛經,既沒有印刷本,也不用抄寫本,都是靠著以口傳口地口口相傳,所以,要聽佛的弟子們代佛說法,往往是聽他們將所曾聽過而已熟記的佛經背誦出來,自己要想熟記某一部佛經,也得下功夫把它背誦出來,到後來,誦經便成了學習佛法和宣傳佛法的基本工作。但是,佛教徒爲何要把某一部經,誦到…
《爲甚麼要做佛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