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會禅師的悟境
聖嚴法師著
目錄
自序
顯宗記
前言
第一篇 無念與真如
第二篇 無住與涅槃
第叁篇 菩提與般若
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
第五篇 常寂與常用
第六篇 定慧與如如
第七篇 付法與傳衣
第八篇 無生與解脫
自序
中國的禅宗,雖在菩提達摩來華之前,就已有人弘揚具有中華文化色彩的頓悟禅法,但是,中國禅宗的啓蒙,畢竟有待于菩提達摩的西來。
中國的禅宗,雖然由達摩祖師從印度傳入了「藉教悟宗」、「凡聖等一」、「更不隨于文教」的楞伽宗旨。但是,從唐朝淨覺所見的此宗傳承,自求那跋陀羅叁藏,經菩提達摩、慧可、粲禅師、道信、弘忍、神秀等一共七位,撰成傳承系譜集一卷,名爲《楞伽師資記》。乃是禅宗史上所謂北宗禅的漸修漸悟法門,還不是後世中國禅宗的風格。
至于真正中華禅宗的特色,是頓悟漸修與頓修頓悟的不二法門,乃在六祖惠能的《六祖壇經》(略稱《壇經》)開始,他所走的路線,除了從五祖弘忍大師聽聞《金剛經》並傳承了五祖的衣缽之外,到底有哪些思想風格是受《楞伽師資記》的影響,在《壇經》中並不多見。甚至正巧相反。例如《壇經》與四祖道信大師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同時都引用《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叁昧,兩者間的理解卻不相同。特別是四祖的五門禅和五祖的守本真心,都主張「守一」與「守心」,六祖對此,則持相反的意見,以爲看心看淨,是迷人不悟,障自本性,主張「于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便是一行叁昧,乃是將禅法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不限于盤腿打坐之時,這就將佛法普遍地活用在人間社會中了。雖其內容精深,運用卻極簡單,這也正是各行各業的人,大家樂意接受而又容易實踐的禅法。
依據日本近代學者關口真大博士,以及中國現代學者印順博士的研究所見,中國禅宗的成立,分爲幾個階段:1.以菩提達摩爲中心的,稱爲楞伽宗;2.以道信及弘忍爲中心的,稱爲東山宗;3.以神秀、惠能、神會等爲中心的,稱爲達摩宗;4.又由達摩宗的分派,成立了淨衆宗、南山念佛門、保唐宗、洪州宗、石頭宗、荷澤宗;5.然後才是中國禅宗的大成,以及五家七宗的展開。
在這中間,神會禅師(西元六六八—七六○年)對于中國禅宗的貢獻,扮演著承先啓後的角色,六祖圓寂後,弟子雖多,能夠通宗通教,飽覽儒道群書,深入叁藏教誨,熱心國事安危的大師像神會這樣的人,則不做第二位想。
六祖門下諸師,多在中國南方,形成山林佛教,唯有神會大師一人北上中原,與當時神秀禅師門下的普寂、義福、敬賢、惠福等四位大師們傳持的北宗禅,分庭抗禮,大事闡揚曹溪惠能的南宗禅;並且協助皇帝,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便爲他建立荷澤寺于首都洛陽,開創了荷澤宗,爲南宗禅在北方奠定江山。
由于荷澤法脈,僅傳承到圭峰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便中斷了。所以後世提起南宗禅的惠能派下,僅著眼于南嶽懷讓門下的洪州宗,以及青原行思門下的石頭宗之傳承,而將神會的荷澤宗視爲旁出。其實,當時非常活躍的是神會,從敦煌殘卷中發現的神會遺作,例如:《南宗定是非論》、《神會和尚語錄》、《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頓悟無生般若頌》,得知神會禅師的禅宗思想及其禅風,最像六祖的嫡傳。
以〈顯宗記〉的內容來看,學植深厚,文字簡要,宗義明確。全文以《壇經》的「無念爲宗」做主題,以般若、解脫、法身的涅槃叁德做貫串,以大小叁乘的道品行果爲架構。動用了印度空有叁系,會歸空有不二。思想與實踐並重,解與行相呼相應。雖未引經據典,然從其所遣用的佛學名相及其表達的文義來看,背景資料相當豐富,涉及的大小乘經論有數十種,而以《般若經》、《涅槃經》、《維摩經》、《法華經》、《華嚴經》諸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觀論》、《成唯識論》、《大乘起信論》(略稱《起信論》)諸論,爲其取材的根據,目的是在向世人呈現惠能大師的《壇經》宗旨。
所以,神會禅師是六祖門下傑出的龍象,是一位代表南宗去征服北方的功臣,爲了講解他的〈顯宗記〉,也使我翻閱了與之相關的數十種經論史傳,以及現代學者們的著作。
因此,這冊講錄的寫成,獲益最多的人,是我自己,使我從禅宗的角度,來看整體的佛法,就像是寫了一冊禅學的佛法概論。對于關心中國禅宗思想及其修證特色的讀者,應該會有幫助。若從我的解讀之中,發現了不同的看法,那是很正常的。如果因此而引起更多的人,從另一些角度認識〈顯宗記〉,我便完成了拋磚引玉的任務,因爲我的目的主要就是希望神會禅師遺留在人間的智慧,能夠利益後人。
本書原講于臺北法鼓山農禅寺的周日禅坐會,自一九九五年八月六日起,原則上應該每周一講,事實上由于我太忙碌,除了每隔叁個月要往返美國一次,加上在臺灣期間,也常常缺課,所以到一九九七年叁月二日,只講了十八次。到了一九九七年十月,當時禅坐會輔導師果醒比丘,將一包從錄音帶上整理出來的打字稿交給我,隨身帶到紐約,看了幾篇,覺得松散空泛,也有不少信口講出的錯誤,連修改都有困難,所以擱置起來。
到了今年(西元一九九八年)五月下旬,我又把錄稿拿出來讀了一遍,發現我講的內容雖然不紮實,〈顯宗記〉這篇文章,的確很值得流傳,涵蓋面也相當深廣,可以把它當做《壇經》的輔助來讀,由于文體古簡,卻又不像《壇經》那樣一看就懂,必須細心品味琢磨,才能獲得這篇名作的神髓。
再看整理錄音帶的菩薩,共有八位:丘松英、蘇仁格、蔡孟君、周戀英、高麗卿、陳秀文、林寶玉、蔡素枚,這些人都很用心,雖然有兩卷錄音帶不全,無法整理成稿,但這些菩薩的熱心,實在感人。只是初稿部分只有十數頁可以修改成文,其余的必須全部重寫。
爲了這兩種原因,我便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用了兩周的時間,起早待晚,依文解義,振筆疾書,完成了將近六萬字的本書。
我很感謝他們用心由錄音帶上整理出來,使我有些脈絡可循,也能重溫一下講出時的心境。但在此我要說明的是,本書已非講出時的面貌,增加了不少資料,減少了很多衍言,可供再一次講出的參考。
姚果莊爲我謄清文稿,法鼓文化出版部,允予刊行,一並在此向他們致謝。(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一日,聖嚴序于紐約東初禅寺)
顯宗記
一、無念與真如
無念爲宗,無作爲本。真空爲體,妙有爲用。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二、無住與涅槃
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
叁、菩提與般若
菩提無得,淨五眼而了叁身;般若無知,運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無定,即慧無慧,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四、六度與十力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于是無虧,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心本無作。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無得。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叁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五、常寂與常用
入不二門,獲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剛慧。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異體同。隨義立名,故雲法無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知見分明,不一不異,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處處能通達,即理事無礙。
六、定慧與如如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謝,境滅心空;心境雙亡,體用不異。真如性淨,慧鑒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而常空寂。空即無相,寂即無生。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不厭生死,不樂涅槃。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叁世諸佛,教旨如斯。
七、付法與傳衣
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至于達摩,屆此爲初,遞代相承,于今不絕。所傳秘教,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終不妄與。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行解相應,方能建立。衣爲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別法。內傳心印,印契本心;外傳袈裟,將表宗旨。非衣不傳于法,非法不受于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無生之法。
八、無生與解脫
無生即無虛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脫。
前言
〈顯宗記〉本文字數雖不多,可是內容非常豐富,首先介紹〈顯宗記〉的標題。
爲什麼叫「顯宗」?在中國禅宗的立場,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爲宗,這「宗」可以說是宗旨的宗,也可說是根本、原理的意思,它是爲了顯示《壇經》的「無念爲宗」。
宗與教是相對的,一般所講的宗教是一種信仰鬼神、神秘力量的意思;可是在佛教,尤其是在禅宗的立場,宗是指心法,教是指理論。從語言、文字思辨等哲學和道理來理解佛法,是爲「教」;文字語言之外,也叫做「教外別傳…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