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會禅師的悟境▪P11

  ..續本文上一頁是爲離內在色想,而觀外在諸色的青瘀等不淨,乃能去貪心。2.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既已對內在色想的貪著,更得堅牢地觀外在色想的青瘀等不淨,使之貪戀心不起。3.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又名淨解脫。爲了試煉善根之成滿,背舍初二解脫之不淨觀心,修觀外在的色境淨相,而使煩惱不生。4.空無邊處解脫:滅有對之色想,修成空無邊的行相。5.識無邊處解脫:背舍空無邊之行相,修成識無邊之行相。6.無所有處解脫:背舍識無邊之行相,修成無所有之行相。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背舍無所有心,已無明勝之想而住于非無想之心相。8.滅受想解脫:厭背受想,滅一切心心所法,入滅盡定。此八解脫中的第一及第二解脫,依于色界的初禅及二禅,對治欲界顯色的貪;第叁解脫則依第四禅,修淨觀,以無貪爲性;自第四至第七解脫,以四無色定爲性。第八解脫依有頂地,以滅有所緣心爲性。

  

  (二)八勝處:于所緣境,勝過煩惱;依所緣境上製伏煩惱,令之不起。也就是能發勝知見所修的禅定。此八個項目,是依八解脫的第一解脫及第二解脫,分作四項,將第叁解脫分作四項,共計爲八勝處:1.內有色想觀外色少,2.內有色想觀外色多,3.內無色想觀外色少,4.內無色想觀外色多,5.內無色想觀外色青,6.內無色想觀外色黃,7.內無色想觀外色赤,8.內無色想觀外色白。

  

  (叁)十一切處:又名十遍處,六天及四種顯色,各各遍滿一切處,共計十種觀法,故名十一切處;又名十遍處之意,是說,于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1.地大遍一切處,2.水大遍一切處,3.火大遍一切處,4.風大遍一切處,5.青色遍一切處,6.黃色遍一切處,7.赤色遍一切處,8.白色遍一切處,9.空大遍一切處,10.識大遍一切處。此中的前八項,是以與八解脫中第叁淨解脫相同的無貪爲體,是由第四禅緣欲界可見的假四大及四塵之本色;後二項則順次以空無邊處及識無邊處的淨定爲自性,各各緣其自地的受想行識四蘊爲境。

  

  神會禅師好簡略,只說「心通八解」,就將九次第定的行果過程,一筆帶過。我于重寫本講錄時,正好是在爲紐約東初禅寺常住衆講授《俱舍論》,所以對于九次第定的修行及果德,依該論做了如上的簡介。

  

  功成十力

  

  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這都是講佛的境界,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是佛果圓滿位所具的功德。本文只標出十力及七珍,十力是佛的果德。七珍則語意不明,不知所指爲何。

  

  此據印順法師《成佛之道》的大乘不共法章所說:「頓入與漸入,隨機有差別。」他也依據龍樹菩薩之說,將成佛的快慢,根基的利鈍,悟入的頓漸,略分叁類,做了簡介:1.福薄根鈍心不堅者,發心修行無量阿僧祇劫,或能成佛或不至佛果。2.少福德利根人,發心漸行六度或曆叁大阿僧祇劫得成佛果。3.大福德利根而心堅者,又分作叁等:(1)初發心即入菩薩的頂位,以及發心後經小住而入菩薩的頂位者(不再退墮惡道、下賤家、二乘地);(2)初發心即成佛轉*輪的初地菩薩位者;(3)初發心即與般若相應,成熟衆生,莊嚴佛土的地上菩薩位者。

  

  其中前二類屬于漸教,後一類屬于頓修頓悟的頓教。曆史上八相成道的釋迦世尊,是屬于第二類,曆經叁大阿僧祇劫,以最後的丈六紫金身成佛。第叁類是理想中的大福德利根而道心堅固的菩薩再來人,在人間是不多見的。

  

  偏偏有許多人或好高骛遠,或好占便宜,自認爲是利根上上根人,宜修頓悟法門,直入而頓超十地,立即成就圓滿佛果,其實這跟佛法基礎的緣起緣滅法與前因後果法不相應的。

  

  所以中國正統的禅宗大師們,雖立頓悟法門接人,也說轉迷成悟,即同佛位;乃至要說,若能無念,當下便已具足佛的功德,叁身、四智、叁明、十力一時成就。

  

  但是,這是說明佛法平等的原則,未必就是將凡夫與佛的福德資糧及慧業修爲看成完成一樣。否則禅門的曆代祖師,爲什麼不說他們就是佛呢?他們只是爲了祛除人們的執著、障礙而說無佛無衆生。所以千萬不要誤解,否則便成爲邪見的撥無因果的外道了。

  

  佛的果德,通常是說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或說有一百四十與其他二乘叁乘聖者不共的功德。

  

  至于「十力」,是指佛能以十力德,降伏一切魔外:1.處非處智力:能知一切物之道理非道理智力。2.業異熟智力:知叁世一切業報,知一切衆生的叁世因果業報智力。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知諸禅定解脫叁昧;知諸禅定及八解脫、叁叁昧智力。4.根勝劣智力:知諸衆生根勝根劣,謂于衆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智力。5.種種勝解智力:知一切衆生的種種知解程度智力。6.種種界智力:于世間衆生的種種境界不同而如實普知的智力。7.遍趣行智力:例如修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間天上之果;修八正道之無漏法,至涅槃果等,各知行因所致之成果。8.宿住隨念智力:又名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障礙之智力。9.死生智力:又名知宿命無漏智力,知衆生宿命,知無漏涅槃之智力。10.漏盡智力:又名知永斷習氣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智力(參考《大智度論》卷二十五,《俱舍論》卷二十九)。

  

  「七珍」不知所指爲何,可能是見道以後聖者所具的七聖財,那是:信、戒、聞、慚、愧、舍、慧;又叫做七法財。也可能是《菩薩地持經》卷叁所言佛的七種無上:身無上、道無上、正無上、智無上、神力無上、斷無上、住無上。或者是非常單純的,僅指世間的七寶珍財,以法爲富貴的比喻。

  

  〈顯宗記〉的「功成十力,富有七珍」,是說大悟徹底的人,即與叁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也指的明心見性的本來面目,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的體驗,但並不等于已經圓成了佛果的一切功德,否則神會大師本人,應該自稱是佛,也應該要求他的弟子們尊重他爲世尊了。事實上禅宗的祖師們,從來不曾有過自稱是佛的例子。

  

  

  

  第五篇 常寂與常用

  

   不二法門

  

  入不二門,獲一乘理。

  

  第一句「入不二門」是《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的思想:「一乘」是《法華經.方便品》宣示的思想。

  

  佛爲適應衆生的根性,說有無量法門,通稱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塵勞的煩惱,若就實相而言,法法平等,無差別、無彼此、無高下,所以是不二法門。若依衆生根性,給予方便攝化,大略可分小乘及大乘。小乘之中,又有聲聞根性及獨覺根性的兩類,通稱爲二乘人,加上大乘根性的菩薩,合稱爲大小叁乘;若依實相而言,衆生本無二性,唯有佛性,所以叁乘皆是方便說,唯一佛乘才是真實說。〈顯宗記〉主張,人人皆可成佛,頓悟者所見,即是不二法,也是一乘之理。

  

  依《維摩經》的〈入不二法門品〉所載,因維摩诘居士問諸菩薩:「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于是引出一共叁十叁位菩薩各自宣說所見的不二法門是什麼。

  

  那就是:生與滅不二,我與我所不二,受與不受不二,垢與淨不二,是動與是念不二,一相與無相不二,菩薩心與聲聞心不二,善與不善不二,罪與福不二,有漏與無漏不二,有爲與無爲不二,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盡與不盡不二,我與無我不二,明與無明不二,色與色空不二,四種異與空種異不二,眼與色不二及至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皆不二,布施與回向一切智不二,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爲不二,佛、法、衆爲不二,身與身滅不二,身口意善爲不二,福行、罪行、不動行爲不二,從我起二爲不二,有所得相爲不二,暗與明不二,樂涅槃與不樂世間不二,正道與邪道不二,實與不實不二,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爲不二,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其中第叁十二位是文殊菩薩,最後的第叁十叁位是維摩诘居士本人默然無言,文殊爲他做結論:「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這也可說是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宗旨所依的一部經典。禅宗主張參禅頓悟的方法與態度是「離心意識」,也能在〈入不二法門品〉中得到依據。《壇經》所引《維摩經》的「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以及「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的「直心」與「本心」,都是指的「離心意識」的不二法門。

  

  〈顯宗記〉認爲六祖以「無念爲宗」的「宗」字,便是《維摩經》的「真心」或「本心」,若要還得此直心或本心。因爲《壇經》說:「故此法門,立無念爲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又:「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在。」這些「無二相」又有「見聞覺知」而「不染萬境」,便是《維摩經》的一貫思想──不二法門。由此看來,神會大師與六祖惠能大師之間,真是一脈相承的。

  

  《壇經》的叁十六對方法,也是從《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得到的影響,共分爲叁類:(一)外境無情,有五對:天與地、日與月、明與暗、陰與陽、水與火。(二)法相語言,有十二對:有與無、有色與無色、有相與無相、有漏與無漏、色與空、動與靜、清與濁、凡與聖、僧與俗、老與少、大與小、高與下(其實是有十叁對)。(叁)自性起用,有十九對:邪與正、癡與慧、愚與智、亂與定、慈與毒、戒與非、直與曲、實與虛、崄與平、煩惱與菩提、慈與害、喜與瞋、舍與悭、進與退、生與滅、常與無常、法身與色身、化身與報身、體與用、性與相。

  

  《壇經》進一步指出:「此叁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積極的人生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