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会禅师的悟境
圣严法师著
目录
自序
显宗记
前言
第一篇 无念与真如
第二篇 无住与涅槃
第三篇 菩提与般若
第四篇 六度与十力
第五篇 常寂与常用
第六篇 定慧与如如
第七篇 付法与传衣
第八篇 无生与解脱
自序
中国的禅宗,虽在菩提达摩来华之前,就已有人弘扬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顿悟禅法,但是,中国禅宗的启蒙,毕竟有待于菩提达摩的西来。
中国的禅宗,虽然由达摩祖师从印度传入了「藉教悟宗」、「凡圣等一」、「更不随于文教」的楞伽宗旨。但是,从唐朝净觉所见的此宗传承,自求那跋陀罗三藏,经菩提达摩、慧可、粲禅师、道信、弘忍、神秀等一共七位,撰成传承系谱集一卷,名为《楞伽师资记》。乃是禅宗史上所谓北宗禅的渐修渐悟法门,还不是后世中国禅宗的风格。
至于真正中华禅宗的特色,是顿悟渐修与顿修顿悟的不二法门,乃在六祖惠能的《六祖坛经》(略称《坛经》)开始,他所走的路线,除了从五祖弘忍大师听闻《金刚经》并传承了五祖的衣钵之外,到底有哪些思想风格是受《楞伽师资记》的影响,在《坛经》中并不多见。甚至正巧相反。例如《坛经》与四祖道信大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同时都引用《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两者间的理解却不相同。特别是四祖的五门禅和五祖的守本真心,都主张「守一」与「守心」,六祖对此,则持相反的意见,以为看心看净,是迷人不悟,障自本性,主张「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便是一行三昧,乃是将禅法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不限于盘腿打坐之时,这就将佛法普遍地活用在人间社会中了。虽其内容精深,运用却极简单,这也正是各行各业的人,大家乐意接受而又容易实践的禅法。
依据日本近代学者关口真大博士,以及中国现代学者印顺博士的研究所见,中国禅宗的成立,分为几个阶段:1.以菩提达摩为中心的,称为楞伽宗;2.以道信及弘忍为中心的,称为东山宗;3.以神秀、惠能、神会等为中心的,称为达摩宗;4.又由达摩宗的分派,成立了净众宗、南山念佛门、保唐宗、洪州宗、石头宗、荷泽宗;5.然后才是中国禅宗的大成,以及五家七宗的展开。
在这中间,神会禅师(西元六六八—七六○年)对于中国禅宗的贡献,扮演着承先启后的角色,六祖圆寂后,弟子虽多,能够通宗通教,饱览儒道群书,深入三藏教诲,热心国事安危的大师像神会这样的人,则不做第二位想。
六祖门下诸师,多在中国南方,形成山林佛教,唯有神会大师一人北上中原,与当时神秀禅师门下的普寂、义福、敬贤、惠福等四位大师们传持的北宗禅,分庭抗礼,大事阐扬曹溪惠能的南宗禅;并且协助皇帝,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便为他建立荷泽寺于首都洛阳,开创了荷泽宗,为南宗禅在北方奠定江山。
由于荷泽法脉,仅传承到圭峰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便中断了。所以后世提起南宗禅的惠能派下,仅着眼于南岳怀让门下的洪州宗,以及青原行思门下的石头宗之传承,而将神会的荷泽宗视为旁出。其实,当时非常活跃的是神会,从敦煌残卷中发现的神会遗作,例如:《南宗定是非论》、《神会和尚语录》、《南阳和尚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顿悟无生般若颂》,得知神会禅师的禅宗思想及其禅风,最像六祖的嫡传。
以〈显宗记〉的内容来看,学植深厚,文字简要,宗义明确。全文以《坛经》的「无念为宗」做主题,以般若、解脱、法身的涅槃三德做贯串,以大小三乘的道品行果为架构。动用了印度空有三系,会归空有不二。思想与实践并重,解与行相呼相应。虽未引经据典,然从其所遣用的佛学名相及其表达的文义来看,背景资料相当丰富,涉及的大小乘经论有数十种,而以《般若经》、《涅槃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诸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观论》、《成唯识论》、《大乘起信论》(略称《起信论》)诸论,为其取材的根据,目的是在向世人呈现惠能大师的《坛经》宗旨。
所以,神会禅师是六祖门下杰出的龙象,是一位代表南宗去征服北方的功臣,为了讲解他的〈显宗记〉,也使我翻阅了与之相关的数十种经论史传,以及现代学者们的著作。
因此,这册讲录的写成,获益最多的人,是我自己,使我从禅宗的角度,来看整体的佛法,就像是写了一册禅学的佛法概论。对于关心中国禅宗思想及其修证特色的读者,应该会有帮助。若从我的解读之中,发现了不同的看法,那是很正常的。如果因此而引起更多的人,从另一些角度认识〈显宗记〉,我便完成了拋砖引玉的任务,因为我的目的主要就是希望神会禅师遗留在人间的智慧,能够利益后人。
本书原讲于台北法鼓山农禅寺的周日禅坐会,自一九九五年八月六日起,原则上应该每周一讲,事实上由于我太忙碌,除了每隔三个月要往返美国一次,加上在台湾期间,也常常缺课,所以到一九九七年三月二日,只讲了十八次。到了一九九七年十月,当时禅坐会辅导师果醒比丘,将一包从录音带上整理出来的打字稿交给我,随身带到纽约,看了几篇,觉得松散空泛,也有不少信口讲出的错误,连修改都有困难,所以搁置起来。
到了今年(西元一九九八年)五月下旬,我又把录稿拿出来读了一遍,发现我讲的内容虽然不扎实,〈显宗记〉这篇文章,的确很值得流传,涵盖面也相当深广,可以把它当做《坛经》的辅助来读,由于文体古简,却又不像《坛经》那样一看就懂,必须细心品味琢磨,才能获得这篇名作的神髓。
再看整理录音带的菩萨,共有八位:丘松英、苏仁格、蔡孟君、周恋英、高丽卿、陈秀文、林宝玉、蔡素枚,这些人都很用心,虽然有两卷录音带不全,无法整理成稿,但这些菩萨的热心,实在感人。只是初稿部分只有十数页可以修改成文,其余的必须全部重写。
为了这两种原因,我便于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用了两周的时间,起早待晚,依文解义,振笔疾书,完成了将近六万字的本书。
我很感谢他们用心由录音带上整理出来,使我有些脉络可循,也能重温一下讲出时的心境。但在此我要说明的是,本书已非讲出时的面貌,增加了不少资料,减少了很多衍言,可供再一次讲出的参考。
姚果庄为我誊清文稿,法鼓文化出版部,允予刊行,一并在此向他们致谢。(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圣严序于纽约东初禅寺)
显宗记
一、无念与真如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
二、无住与涅槃
无住而住,常住涅槃。无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
三、菩提与般若
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
是知即定无定,即慧无慧,即行无行。性等虚空,体同法界。
四、六度与十力
六度自兹圆满,道品于是无亏,是知我法体空,有无双泯。心本无作。道常无念,无念、无思、无求、无得。不彼不此,不去不来。体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
五、常寂与常用
入不二门,获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刚慧。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般若无见,能见涅槃;涅槃无生,能生般若。
涅槃般若,名异体同。随义立名,故云法无定相。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号如来知见。知即知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知见分明,不一不异,故能动寂常妙,理事皆如如。即处处能通达,即理事无碍。
六、定慧与如如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识不生即如如之力。心如境谢,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真如性净,慧鉴无穷。如水分千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空即无相,寂即无生。不被善恶所拘,不被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三世诸佛,教旨如斯。
七、付法与传衣
即菩萨慈悲,递相传受。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至于达摩,届此为初,递代相承,于今不绝。所传秘教,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终不妄与。福德智慧,二种庄严,行解相应,方能建立。衣为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传,更无别法。内传心印,印契本心;外传袈裟,将表宗旨。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受于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无生之法。
八、无生与解脱
无生即无虚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
前言
〈显宗记〉本文字数虽不多,可是内容非常丰富,首先介绍〈显宗记〉的标题。
为什么叫「显宗」?在中国禅宗的立场,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这「宗」可以说是宗旨的宗,也可说是根本、原理的意思,它是为了显示《坛经》的「无念为宗」。
宗与教是相对的,一般所讲的宗教是一种信仰鬼神、神秘力量的意思;可是在佛教,尤其是在禅宗的立场,宗是指心法,教是指理论。从语言、文字思辨等哲学和道理来理解佛法,是为「教」;文字语言之外,也叫做「教外别传…
《神会禅师的悟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