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事,所以他不会坚持执着我必须要怎么,或者我绝不可怎么,或者我不愿意怎么;只要众生需要什么,他都恰到好处的给他们支援、关怀、协助,使其获得安乐的利益,这便是「无行而行」。我们虽然还未到心中无事亦无行的程度,但也应该学习着在修行的时候,心里少一点执着,少一点牵挂,多一些悲愿,多做有益于人的事。
每次我们农禅寺举办联合祝寿典礼,在典礼上我都勉励那些老寿星们:若要没有病苦,就要少些烦恼。如何使得烦恼少些呢?我说:「少为儿女担心,少为闲事唠叨,要做一个笑口常开的老寿星。」因为他们已经年迈,不需为了生活及事业而忙了,还管那么多的事做什么?但是为了往生净土,准备资粮,应当经常多念阿弥陀佛,应当老而不废,能够自己做的生活中的事,还是自己做;能够多替他人做些义工的话,还是要广结善缘;有机会给他人规劝、勉励、赞美的话,还是要说。这样也可以称为「无行而行,即超彼岸」。
「彼岸」是从苦恼的此岸而到离苦得乐的涅槃境。许多人认为离开此岸的娑婆世界,才能到达彼岸的佛国净土;在禅宗则认为只要心中无事,又能行于万行利益众生,即是超越此岸而登彼岸,不必等待死后往生佛国,也就是说在生前便能体验人间也有净土的安乐。
如如不动
如如不动,动用无穷。
这是悟后智慧的功能,也可以说是智慧的作用,无形、无相,不可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超越有和无,活活泼泼的,妙用无穷。所谓「无穷」的意思,是不能用空间的体积、数量、方位及时间的久暂、继续、快慢等来衡量。
「如如不动」,就是开悟以后所证的理性,「动用无穷」是能证的智慧。开悟以后的人所体验到的理性,是无我的实相,是超越于有无之上的,所以叫做「如如不动」。为什么叫做如如呢?就像本来这个样,就照着本来的这个样子超时空存在;没有所谓动的作用的需要,也没有所谓的自动和被动,因为它不属于某一项物体,也未离开任何一法,所以永远是不动的。如果要形容的话,不仅像是无限的太虚空,根本就是前面所讲的真空,又如《心经》所说五蕴皆空的空,是即五蕴为空,空即五蕴,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真空,此空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所以它是如如不动的。但是此空不碍世间的一切,是法住法位,所以它又是动用无穷的。
佛的十种称号之中,有一种名为如来,也就是如来如去如如不动,却又拥有万德庄严,神力自在,为法中王,妙用无尽。对佛而言,如来本无来去,也没有想做什么或者已经做了什么,所以叫做如来。然对众生而言,如能接受佛法,便会相信,也能体验到佛是处处都不在也处处都在的;因为佛不执着诸相,所以处处不在,又可以随类度化,所以处处都在。对众生来讲,佛是处处都在的,佛的功能也是处处都在的,时时都在的;但对成佛了的人本身来讲,因为是无念、无住、无相,所以处处不在。这也就是智慧功能的殊胜,能够遇长则长,遇短则短,遇小则小,遇大则大,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因缘需要怎样他就怎样。虽然随着众生而有所不同,但他自己永远不变;因应众生而为器为量,而佛本身并非器量。
念念无求
念念无求,求本无念。
念字本为记忆所对之境而不错妄;或做动心作意,例如《法华经.信解品》有云:「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念是心之发动,迁流于三世,如前念、今念、后念。如果「念念」二字连用,则有极短时间剎那之意,一念为一剎那,念念即为剎那剎那。
此处所云「念念」,应指每一念中,或连续的念念生灭中,均是「无求」。此处的第一个「求」字是追取、贪得、寻求、需索的期待攀缘心,第二个「求」字,是愿望、希望、立志、发心,例如学法名为求法,沙弥本义为求寂。作为一个禅门的行者,不能有追求心,不仅不得为名利求,也不得为安乐求,不得为果位求,不得为悟境求,不得为神通等求,故云念念无求,乃至如《维摩经》所说:「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但在初发心时,不能无愿,到了大悟彻底之时,自然圆证无相无作无愿的三解脱门。那时虽亦有求,已经不用作意,所以等于无求,因其已是念而无念,不落攀缘的意念,但有净智的功能。
故在大悟之后的人,念头一样有,那不是为自己而有念,是因众生需要而有念,例如《阿隬陀经》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护念不是妄念,乃是悲智的流露。对彻悟的人来讲一念万年,一念万缘,不需要有念,念念都是相同,没有什么需要思量的,没有什么需要回忆的,也没有什么需要分别的,犹如水有千江,月只一个,千江确映千江之月,但江江不同而月月不异。因为是不可思议,所以用不到语言,用不到文字,用不到符号,赤裸裸的就是那个样,只是为了众生的需要,他要告诉众生,要指示给众生,所以需要用语言、文字、符号、知识、形式,用种种念头表现出来,让众生看到他──跟众生一样用语言、文字、思考、思量、分别,但对他自己来讲,是念念无求,求也无念。
对众生来讲,想求的东西太多了,求美眷、求子息、求盛名、求大利、求富贵、求权势,佛教徒则求智慧、求解脱、求自在、求成佛。但开了悟以后的人,一切都是现成的,他已经没事了,还有什么要求的呢?其实,下等人为己求,中等人为他求,上等人则不为己求不为他求,一切时中接受人求,自己一无所求。我还算不得中上等人,比下等人略微好些。当十多年前我受张其昀先生之邀,由其位于台北阳明山的文化大学,提供一层楼的空间让我主持一个佛学研究所,不过所需的钱要我自己找,老师要我自己找,学生要我自己找;在那样的情形下,我就要到处「求」了,求钱、求老师、还要求学生。
中国佛教徒遇到做法会,不论是为生者祈福,或为亡者超荐,都愿意出钱;听说建庙造佛像,也愿做功德。独独对办佛学研究所,除了少数人,大部分都很难劝动他们出钱,所以求钱很不容易;又,如果请不到优秀的老师,便招不到优秀的学生;如果没有优秀的师资及学生,这个研究所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很难了;既然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募款办学也会落空了。这三者几乎是环环相扣,因此我是一路走过来,都在求人。
就以法鼓山的僧团而言,我有许多出家弟子,照理应该是让弟子们求法的对象,其实,我经常是在恳求弟子们,珍惜已有的善根福德,继续长养这份善根福德;每遇有弟子心魔出现,闹着要还俗或搬离僧团时,我都会含泪相劝,不是怕自己没有了弟子,而是忧虑他们失去了道心,丧断了慧命。我求他们,对我有什么好处吗?我把时间投下去,把心血投下去,乃至把生命也投下去的目的,只是为了报恩,报答三宝恩、父母恩、众生恩、师友恩、施主恩,此外别无所求。我尚未到完全不为己求的程度,在我心中的,都是为了提升中国佛教的地位而求,为了改造中国佛教的形象而求,为了培育中国佛教的人才而求,为了给我们人类社会提供佛法的光明而求,为了扭转佛教被误为是迷信、消极、落伍、无知的印象而求。这到底是有求还是无求?没有把个人的利害得失心放进去,也可算是「念念无求,求本无念」了。
「求本无念」,是有求的;「无念」不是没有「心」的活动,而是没有自私的分别执着,乃是智慧心的活动。《维摩经》也说:「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这有点像《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要求得无着无为的佛法现前,那就是无漏的空慧现前,这种真实的佛法,就如《坛经》所说,那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以此可知,如果要想求得真正的佛法,就不得生起有所求心。
曾经有一位菩萨来问我,因为他这一年多来非常的不顺利,在事业上、家庭上都遭遇了很多的困扰与挫折,他问我怎么办,我教他念〈准提咒〉二十万遍,问题一定会解决。结果,今天他告诉我:「师父!我已经念了〈准提咒〉四十万遍了,问题还没有解决,怎么办?」我问:「你是怎么念的?」他说:「我念的时候,心里希望我的问题解决。」我说:「这样不对!要『无相』念、『无住』念、『无求』念,你的问题才能解决。你一边念〈准提咒〉,一边想:『我的问题解决吧!』根本不是在持咒,是在持你的问题,你把咒语和烦恼合在一起,结果咒也变成了你的烦恼;你一边念,一边想着:怎么咒语还不灵?这样的话,持咒还有用吗?」他说:「喔!原来是这样。」我说:「你赶快回去继续念!」但愿他能够做到无求而念,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顿悟禅法的修行就是这样的,如果以无求的心来精进行法,无漏的佛法马上现身。我有一个弟子要求剃度出家,求了好久,今年七月份,终于确定要出家了,他觉得好高兴,可是,突然间因缘不具足,常住宣布今年暂停一次剃度典礼,这让他一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想:「师父是因为我才做这样的决定,使我不能落发出家。」其实那次我们没有举行剃度典礼的因素满多,是因缘如此,而不是针对他,他却因此痛苦不已,世间人的追求心态多半也是这样子。所以凡事不能太执着,对所追求的东西,要能看得开、放得下,否则追到最后希望落空时,就非常痛苦了。
修行佛法是为了求智慧、证菩提、得解脱、般涅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如果心中老是想着:我怎么还没有去烦恼?我怎么还没有证菩提?我尚需多少功夫才能得解脱?我还得修多久才能般涅槃?那反而会使你被烦恼困得更紧,距离涅槃更远。若以无所求心来修六度万行,以无所求心来自利利他,那当下即是菩提解脱,随处都是佛国净土,念念都在涅槃城中了。
第三篇 菩提与般若…
《神会禅师的悟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