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圣人是因应众生的悲苦而随染缘度众生;所以不论凡圣,所感任何世界,都是唯心唯识。
因此,「无念」、「无生」,都是已经彻悟了的人,没有一般人的分别、攀缘、得失等种种虚妄杂念,但有无漏智慧运作度众生的功能。
经常与不生不灭的清净真如相应,故称「念真如」。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唯念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的真如心,所以处身人间,即在人间说法度众生,若到天上即在天上说法度天人,到任何地方显现,都能让那里的众生获得法益。众生看到的佛的身体,虽有动作,但他的真如心是不动的,可是智慧心是有的,那就是依真如而起的智慧。「无生」生于实相,也能使众生生起实用,若于生灭的烦恼虚妄心灭尽之时,实相的真如心自然显现。
无生亦无相,但不等于虚无抽象而不可触摸,乃是在实证无生法忍之后,所处的一切环境、任何一种现象,都未离无生无相的实相。众生有妄心起妄执,所见是妄境幻相,圣者断妄心除妄执,所见一切相,无非一实相。任何一种现象离不开实相,实相遍在,穷三界遍十方,但不占据任何固定的时间、空间的位置,故称实相无相而无不相。
一个开悟的人,你若问他:「悟境如何?」他可能喝一口水,然后对你看一看,什么也不说。如果你问他:「佛陀说的法哪些是重点所在?」他可能就拿根草给你,也可能拿一朵花给你,你能体会吗?这就是「无念者念真如,无生者生实相」了。
只要能使你产生无漏慧之功能的都叫真如,只要你对你所接触的一切现象不起分别虚妄我执相,都叫见到实相。由佛的角度看迷者,迷者所见的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妄相;从明心见性的悟者角度来看世间,世间一切现象无非真如,无非实相。
第二篇 无住与涅槃
无住而住
无住而住,常住涅槃。
《坛经》讲到「无住为本」,《金刚经》也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无住生心」。另外,《坛经》又讲到「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也就是说心能不起执着、不停留、不被任何一种现象所影响、束缚,即名无住,否则,就被自己的虚妄心困住了。
所谓十方常住、十方僧。我们出家人是道场里的住众,故称为常住众。「常住」是道场之意,什么是「道场」?几间房子叫做道场吗?不是,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能够永远常住的。大陆上的许多名山古寺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成、住、坏、空,这就是世间的无常现象,没有常住不变的,可是为什么道场被称为常住呢?
「道」是无声、无臭也无相,不占时间,也不占空间,那就是涅槃、寂静、无相,前述的真如、实相,也都可以说是道场;因此,《维摩经》里面讲到「直心是道场」,心直就是道场,意思是说心中没有人、我、是、非、善、恶、好、坏的执着,那就是住于道场。当释迦牟尼佛成佛之时,叫做成道,又叫坐道场;而释尊成佛的那个地方是菩提伽耶,梵文的「伽耶」(gaya)翻译成中文即「场」,而菩提就是道的意思,所以菩提伽耶就是道场,是为纪念释迦牟尼佛在那里成道。
释迦牟尼佛虽然是在印度伽耶的菩提场成道,但只要是释迦牟尼佛的「法」所在之地,闻法等于见佛,就是佛的道场,就是能使人修行佛法的地方,也有可能成为修行人悟道、成道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称呼寺院为道场,又称为常住。
但是真如无形、无相、无色、无味、无住,是绝对的解脱自在。因此,我们要修行,先要以般若的空慧体验「无住」,才有可能体验到涅槃体德的毕竟常住。佛法先要指出凡夫众生住于有,小乘人住于空,而得大解脱的诸佛菩萨,既不住于有,亦不住于空,这即是无住。
何谓「无住而住」?意思是说,虽然不是常住,但还是有暂住的功用,也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功用,无住而住是住于常住不变的实相。这跟一般众生有执着、有自我价值观的判断及是非取舍的执着心不一样。
我们把佛法的功能称为慈航普渡,能在生死大海中,让众生爬上佛法的大船上去,渡过烦恼生死的苦海。这时的凡夫是有住的。
不过,佛也告诉我们:法无定法,一切法都是方便门,所以方便的佛法是有为法,既是方便法就不应住于法,唯有真空的实相法,才是无住而又常住的。禅宗顿悟法门,一开始就不假方便,那也是真方便。如果欲得无上佛果,必须舍去一切方便,直探佛陀本怀。例如《法华经.方便品》:「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若论无上佛道,必舍大乘方便,二乘及人天乘方便更不用说,尤其当远离邪知邪见的邪方便了。
但是凡夫用次第禅法修行的时候,必须先住于习禅的方便法,修行到顿悟的最上禅法之时,必须像是笔立千丈悬崖,一切把捉不得,如同《金刚经》所说的:「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就是说,一般渐修渐悟者,首先要上船,然后到了对岸的时候要下船,不可以不离船,如果到了对岸,你还赖在船上舍不得下来,那就不得解脱、不得自在。
若论顿悟的心法,就连佛法也不要,因为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也都不是佛法;当你发现一切法都不是佛法时,才能发现一切法都是佛法,而不执着一切佛法,名为「无住」。然而,如果一开始连船都不想上,还没上船,就说自己已经不需要船了,这是不行的。当尚未上路之时,还是要选择第一义谛的佛法,否则会听到说,一切法都是佛法,结果就学外道去了;外道也会说,既然一切法都是佛法,那为什么不能学我们的法呢?那是邪知邪见的邪方便法,不是正法,学不得,例如印度外道共有六十二见,均非正法。
那么,要以什么渡过生死烦恼的苦海呢?是要以了义的佛法为基础。先用正信、正确的正法,然后把那个对正法的执着心放下,才能见到一切法都是佛法,也都非佛法,那才是舍舟登彼岸,入无住处涅槃,也就是住于「常住涅槃」,经常住在涅槃的意思。
涅槃即寂静,不生不灭。凡夫的虚妄心念念在生灭,肉体的生命也经常在变异,所以未入涅槃。由于释迦牟尼佛的肉体,最后在娑罗双树间死亡进入涅槃,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涅槃就是肉体的死亡,其实不然。
「常住涅槃」的涅槃,各宗有不同的解释。从小乘的立场言,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证阿罗汉果,即入有余依涅槃;当其肉体死亡,便入无余依涅槃。从大乘立场而言,变易生死的因尽名有余涅槃,变易生死的果尽名无余涅槃。若就大小乘相对而言,小乘阿罗汉入有余涅槃,大乘佛果入无余涅槃。
法相唯识宗以为,定性二乘入无余涅槃,毕竟都灭;不定性之二乘及佛,入无余涅槃,其实不灭;二乘人离分段生死,谓无余涅槃,佛息应化身而归本真身,是无余涅槃。
若论三论、天台、华严诸家而言,并无定性之二乘,毕竟都会成佛,但是息妄归真,摄化归本,即是无余涅槃。禅宗所言,同于天台、华严,故其常住涅槃,若得心无罣碍,即是涅槃相;例如《法华经.方便品》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并不是以肉体死亡为涅槃,也不是从此不再生到众生群中为涅槃。此在唯识宗又称为无住涅槃,尽未来际利乐众生,对于生死及涅槃,无厌无欣,也就是此处的「无住而住,常住涅槃」了。
小乘涅槃,是祛除烦恼而悟得无漏的智慧,证得阿罗汉,他们在生前也会以慈悲心度众生,但身死之后,便不再用这智慧利益众生,故被大乘佛教称为灰身泯智,乃是厌离生死而欣住涅槃,所以被称为只管自利自了的小乘人。依唯识之说,有定性二乘,那些人入了无余依涅槃,就永与世间的众生绝缘;若依《法华经》之说,二乘涅槃,犹如酒醉,毕竟会醒来回小向大,进入佛乘;禅宗也信众生皆能成佛,故与华严、天台宗相同。
常住涅槃的另一层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就进入涅槃,死后也不是不再投生,可以乘愿再来。乘愿再来的时候,虽然以凡夫身再来,以人间身出现,但圣者知他是圣者,凡夫看他是凡夫,即所谓「大权示现」。例如《华严经》的善财所参五十三位大菩萨,各具不同的身分,《法华经.普门品》的观音菩萨现三十三种身分。有大智慧就有大方便,虽在人间出现,却不受人间的种种逆境所困扰,也不受人间的种种五欲所诱惑;没有烦恼的心生起,也没有烦恼的心可灭,这即是常住涅槃。大权示现的高僧大德、菩萨与佛,经常以种种身分出生入死来度化众生,也即是常住涅槃。
无行而行
无行而行,即超彼岸。
「无行而行」和「无住而住」是相对的。住是不动,行是有所动作。普贤菩萨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我们法鼓山的义工群称为「万行菩萨」;因为修持六波罗蜜叫做六行,而六度涵摄万行,所以细分也叫做万行,另外也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说。可是在《坛经》里却说:「憎爱不关心,常伸两脚卧。」像六祖这样大悟彻底的人还有事要做吗?他没有自己的事,但他于四十岁时讲出《坛经》,直到七十六岁涅槃,天天忙着度众生,他临涅槃的时候,还把他的重要弟子十人找来,叮咛又叮咛;也像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他自己已经无事可做,可是却辛辛苦苦花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度众生。像这样都是「无行而行」,不为自己求名、求利而行动,只是以悲愿心为度众生而不辞万行。
我常说,一个开了悟的人是:「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没事。」因为我家没有事,而他家有事,你家有事,所以就专门为了无事而忙。因为自己没有事,当然也就能够挪出手来,挪出脚来,挪出嘴巴来,挪出身体来,到处去奔走呼吁,帮助这群人救烦恼火,帮助那群人救智慧命。因此,一个大悟彻底的人,叫做「无事道人」──没有事情的修道人。也因为心中…
《神会禅师的悟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