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神会禅师的悟境▪P4

  ..续本文上一页,是永远不动而永远普遍的。

  

  报身是什么?是佛的功德果报身,谁见得到佛的报身?是初地以后已证无生法忍的菩萨,这时所见的、所闻的,全是佛的报身功德。有没有一定的形象呢?随着十地菩萨层次的高下不一,所见佛的报身也不相同,但不是三十二相。报身又有自受用的报身,以及他受用的报身;自受用的报身,就是诸佛成佛以后,自己自受用,这报身实际上其他人看不到;而他受用报身,是显现出种种佛法的功能,使得初地以上的菩萨们,得到受用利益。所以报身说法不用语言、不用文字,随处都说,所谓「郁郁黄花,青青翠竹,山河大地,无一不是如来的功德实相」。这可以说是指佛的报身说法。又「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是指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如果说「顽石说法,生公点头」,那就变成报身说法。

  

  报身住什么净土呢?实报庄严土。由佛自己的功德身所成土,也就是成佛以后所见的山河大地,就是佛国净土,所以,《维摩经》中有提到:当释迦牟尼佛自己成佛以后,或当你成佛以后,你看到的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就是佛国净土,山河大地,都是七宝所成,你看到的每一位众生,都是诸善上人。

  

  化身又叫做应化身,意思是随类应化,众生需要以什么身来度,他就现什么身来度;应以丈六紫金身来度,就显现丈六紫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大人相来度众生;如果需要饿鬼身度,就现饿鬼身去度,所以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可化为千百亿个释迦佛身;事实上释迦牟尼佛是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的千百亿化身之一,观音、文殊等大菩萨,都是古佛所现,也各现种种身。

  

  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是不动的,但是可以化无数无量的身,是谁的化身呢?是佛的法身的化身,是佛的报身的化身,这叫做「一体三身」。至于开悟见性的人见的是佛的哪种身呢?见性是见空性、佛性、真性,未必已证无生法忍,若系凡夫,仍只能见佛的应化身,或是诸佛同体的法性身,却见不到佛的报身。

  

  天台智者大师说,净土有四种:1.凡圣同居土──有两类:(1)阎浮提为凡圣同居的秽土。(2)兜率内院及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的净土。2.方便有余土──小乘罗汉死后,未入无余涅槃,暂住三界外之净土,断尽三界烦恼即生此土,因为尚余有根本无明,障覆中道实相,所以称之为方便有余土。3.实报无障碍土──已断一分无明的菩萨,已获真实道之果报,所以生在无碍自在之国土。4.常寂光土──全断根本无明的佛所依处,这是常住、寂灭、光明之佛土。

  

  如何以佛的三身配此四土?根据上面所说的可知,凡夫及小乘圣者于凡圣同居土及方便有余土,见佛的化身;已断一分无明的法身大士,即初地以上菩萨,于他受用的实报土见佛的报身;诸佛于常寂光土互见法身,或自受用的报身。

  

  这三身四土又叫做妙有,是有的,但有功能,没有执着;有功德,没有烦恼,这就叫真空妙有,即是「真空为体,妙有为用」。

  

  实相无相

  

  夫真如无念,非想念而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而能见?

  

  真如即真空,也即是实相,因为真空的智慧,能知实相,真空与实相,一个是体,一个是用。真空是用,实相是体,体、用又是什么呢?以毛巾为例,毛巾本身是体;毛巾能擦汗,能吸水,能清洁,都是用。而真如是什么呢?在《起信论》里,将心分作两门:一个是生灭门,一个是真如门。生灭的心就是妄念、妄想,我们平常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心念的现象,都是妄想心。真如心是不生不灭的,是智慧的功能所依。

  

  因此,所谓真如无念,不是说一个人开悟成佛之后,他的心没有作用、没有功能;大彻大悟以后的祖师,他们能够应机说法、观机逗教,随着众生的需要,而恰到好处的给他们开示,这不是虚妄的生灭心,而是智慧。所以真如可以说是智慧心的所依,智慧是真如的能依,这「心」跟我有见、我执的烦恼心不一样,是无我的智慧所依,这叫做真如心。

  

  「真如无念」,《坛经》也说「无念为宗」,是「于念而无念」,「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又说:「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可见这「念」的意思是妄想执着的心,起心动念无非是妄,那不是真空,真空是不动的,但能显现千变万化的功能;它自己是不会变的,却因众生的需求,而产生救济无量无边众生的功能。所以菩萨能够有大慈悲、大智慧度众生,而不是用的虚妄杂念。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是以自我中心为活动,这是虚妄的生灭心;一个是将自我销融之后所产生智慧的功能。众生不知道真空,真空其实就在妄念之中,如果祛除妄念中的自我执着,就能体现真空。

  

  真空本身即是无念,而非想念所能揣摩得到的,没有固定的形象,不可捉摸,也不可能透过语言文字去了解它。

  

  实相是真空的体,是无生法门,也是无相法门。「无生」的意思是一念不生,心中不起与任何染心相应的意念叫无生。无生也是无灭,也可以说是不增不减。我们用五官或五根、六识所能接触、所能想象的,都是幻相,都是一些因缘所生的种种物质相。除了物质的现象之外,对于精神体所谓的灵、鬼、神、精、气等,因为无法捉摸、神出鬼没,感觉好象有这样东西,要抓它,却抓不到。所以唯物论的科学家们在束手无措之余,就只好否认它,因为无法拿出具体的事实来证明这些东西,就以为它不存在。凡是不能以物质的量体呈现的东西就说它没有,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般人连精神相都无法了解,何况无生的实相。

  

  不过这里所说的「实相」,并不等于精神体的灵、鬼、神等,乃是超物质、超精神,而又不离精神、不离物质,这叫实相。有物质、有精神都是生灭法,物质、精神都在变迁,我们称物质变迁的现象为成、住、坏、空;称精神体或心念的变迁叫生、住、异、灭;在生理的现象叫生、老、病、死。这些都还是可以用语言去讲的、去体会的。

  

  可是实相无相,真如无念,也是非生灭的。那非生灭相是什么相呢?无生就是寂灭相,寂灭就是无生,寂灭就是不动的意思。不动实际上就是空,就是绝对的、毕竟的空相。《仁王经》卷中云:「一切法性真实空,……无生无灭同真际。」诸法的真实空相,是绝对的空,不是相对的空,是超越于空与有的空。「无生」就是绝对超越于生灭现象,像这样的实相绝对不是用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也不是用我们的「色心」所能见到的。

  

  「色心」是什么呢?于《仁王经》卷上有提到:「色心是众生根本。」色是有质碍形体的被知觉者,心是能知觉形质者,对诸法而言,称为色心,对有情众生而言,称为身心。色是色法,心是心法,色心相对,能够见闻听知一切法。由于真空的实相,不是色法也非心法,所以不是色心能见。

  

  例如我现在用的语言符号、声音,被认识心懂得了,便是色相能知;颜色的形象,被认识心看懂了,便是色心能见。凡是根尘相对而被心识认知,便称为色心能见。由于真空无念,实相无生,非物非心,所以不是色心之所能见。

  

  「岂色心而能见?」所谓色心,一定是缘物质形象而生起的虚妄分别心,因此无生之法就不是色心之所能见。这色心就是以我们的生灭虚妄心,攀缘生灭的虚妄境;无生的实相是真空,而不是生灭虚妄法。

  

  无生实相

  

  无念念者,即念真如;无生生者,即生实相。

  

  《坛经》云:「悟无念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者,至佛地位。」又说:「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所以此处要说,无念之念是念真如。

  

  《坛经》云:「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又当永嘉玄觉见六祖,六祖问他忙什么?他回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开示云:「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所以此处要说,无生之生,即生实相了。

  

  此处的「无念念者」,是说无念并不等于木石无心,并不同于无情众生,没有心的反应;无念之时,依然有智慧的功能,它的作用不是烦恼分别度量,而是念的真如空性。此处的「无生生者」,是说无生并不等于死灰枯木,了无生机,并不同于砖瓦沙石,没有生息;无生的当下,不碍诸法生灭,只是不住于生灭,而自体即是实相,故称为「即生实相」。

  

  这都是悟后的境界,悟入真如无念,实相无生。其实悟后所见的世间,四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以及身体所处外在的环境等活动现象,照样都在,只是若能不受其愚弄困惑,当下的见闻觉知、山河大地,无非真如实相,所以既是无念又是无生。

  

  又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与唯识,一个是真如平等心,一个是生灭虚妄心;两者本属同源,离烦恼名为真如心,在烦恼名为业识心。从凡夫的立场说,因为造种种业,就得种种果报。造业是谁造?由虚妄心所造。此心若动,身体、嘴巴也会跟着动。身口意三种行为,能使我们造种种的善业与恶业,造善业让我们获得人天福地,也就是依正二报是善的;正报是身心,依报是身心所处的环境。造恶业得恶报,得恶劣的身心和环境,即依正二报都是恶劣的,最坏的果报是下三途的畜生、饿鬼、地狱。

  

  真如心,有两种解释:在唯识宗的立场而言;真如是转八识成四智之后的真性,是绝对清净而不会随缘变化的。从《起信论》的立场说,真如即是如来藏,它有不生灭及生灭二门,故有随缘的功能,随净缘称为心真如门,随染缘称为心灭门,生灭与不生灭的和合,称为阿赖耶识。因此若依《成唯识论》,真如心不能造万物,唯八识造业受报。此处的唯心及唯识,同时并举,应依《起信论》的观点解释:真如心在染是生灭的凡夫心,在净是不生灭的圣者心,凡夫是依识造业受报…

《神会禅师的悟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积极的人生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