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永遠不動而永遠普遍的。
報身是什麼?是佛的功德果報身,誰見得到佛的報身?是初地以後已證無生法忍的菩薩,這時所見的、所聞的,全是佛的報身功德。有沒有一定的形象呢?隨著十地菩薩層次的高下不一,所見佛的報身也不相同,但不是叁十二相。報身又有自受用的報身,以及他受用的報身;自受用的報身,就是諸佛成佛以後,自己自受用,這報身實際上其他人看不到;而他受用報身,是顯現出種種佛法的功能,使得初地以上的菩薩們,得到受用利益。所以報身說法不用語言、不用文字,隨處都說,所謂「郁郁黃花,青青翠竹,山河大地,無一不是如來的功德實相」。這可以說是指佛的報身說法。又「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是指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如果說「頑石說法,生公點頭」,那就變成報身說法。
報身住什麼淨土呢?實報莊嚴土。由佛自己的功德身所成土,也就是成佛以後所見的山河大地,就是佛國淨土,所以,《維摩經》中有提到:當釋迦牟尼佛自己成佛以後,或當你成佛以後,你看到的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就是佛國淨土,山河大地,都是七寶所成,你看到的每一位衆生,都是諸善上人。
化身又叫做應化身,意思是隨類應化,衆生需要以什麼身來度,他就現什麼身來度;應以丈六紫金身來度,就顯現丈六紫金身、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大人相來度衆生;如果需要餓鬼身度,就現餓鬼身去度,所以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可化爲千百億個釋迦佛身;事實上釋迦牟尼佛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的千百億化身之一,觀音、文殊等大菩薩,都是古佛所現,也各現種種身。
釋迦牟尼佛的法身是不動的,但是可以化無數無量的身,是誰的化身呢?是佛的法身的化身,是佛的報身的化身,這叫做「一體叁身」。至于開悟見性的人見的是佛的哪種身呢?見性是見空性、佛性、真性,未必已證無生法忍,若系凡夫,仍只能見佛的應化身,或是諸佛同體的法性身,卻見不到佛的報身。
天臺智者大師說,淨土有四種:1.凡聖同居土──有兩類:(1)閻浮提爲凡聖同居的穢土。(2)兜率內院及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的淨土。2.方便有余土──小乘羅漢死後,未入無余涅槃,暫住叁界外之淨土,斷盡叁界煩惱即生此土,因爲尚余有根本無明,障覆中道實相,所以稱之爲方便有余土。3.實報無障礙土──已斷一分無明的菩薩,已獲真實道之果報,所以生在無礙自在之國土。4.常寂光土──全斷根本無明的佛所依處,這是常住、寂滅、光明之佛土。
如何以佛的叁身配此四土?根據上面所說的可知,凡夫及小乘聖者于凡聖同居土及方便有余土,見佛的化身;已斷一分無明的法身大士,即初地以上菩薩,于他受用的實報土見佛的報身;諸佛于常寂光土互見法身,或自受用的報身。
這叁身四土又叫做妙有,是有的,但有功能,沒有執著;有功德,沒有煩惱,這就叫真空妙有,即是「真空爲體,妙有爲用」。
實相無相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真如即真空,也即是實相,因爲真空的智慧,能知實相,真空與實相,一個是體,一個是用。真空是用,實相是體,體、用又是什麼呢?以毛巾爲例,毛巾本身是體;毛巾能擦汗,能吸水,能清潔,都是用。而真如是什麼呢?在《起信論》裏,將心分作兩門:一個是生滅門,一個是真如門。生滅的心就是妄念、妄想,我們平常所體驗到的心理活動、心念的現象,都是妄想心。真如心是不生不滅的,是智慧的功能所依。
因此,所謂真如無念,不是說一個人開悟成佛之後,他的心沒有作用、沒有功能;大徹大悟以後的祖師,他們能夠應機說法、觀機逗教,隨著衆生的需要,而恰到好處的給他們開示,這不是虛妄的生滅心,而是智慧。所以真如可以說是智慧心的所依,智慧是真如的能依,這「心」跟我有見、我執的煩惱心不一樣,是無我的智慧所依,這叫做真如心。
「真如無念」,《壇經》也說「無念爲宗」,是「于念而無念」,「念念之中,不思前境。……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又說:「于諸境上,心不染日無念。」可見這「念」的意思是妄想執著的心,起心動念無非是妄,那不是真空,真空是不動的,但能顯現千變萬化的功能;它自己是不會變的,卻因衆生的需求,而産生救濟無量無邊衆生的功能。所以菩薩能夠有大慈悲、大智慧度衆生,而不是用的虛妄雜念。兩者的差別在于,一個是以自我中心爲活動,這是虛妄的生滅心;一個是將自我銷融之後所産生智慧的功能。衆生不知道真空,真空其實就在妄念之中,如果祛除妄念中的自我執著,就能體現真空。
真空本身即是無念,而非想念所能揣摩得到的,沒有固定的形象,不可捉摸,也不可能透過語言文字去了解它。
實相是真空的體,是無生法門,也是無相法門。「無生」的意思是一念不生,心中不起與任何染心相應的意念叫無生。無生也是無滅,也可以說是不增不減。我們用五官或五根、六識所能接觸、所能想象的,都是幻相,都是一些因緣所生的種種物質相。除了物質的現象之外,對于精神體所謂的靈、鬼、神、精、氣等,因爲無法捉摸、神出鬼沒,感覺好象有這樣東西,要抓它,卻抓不到。所以唯物論的科學家們在束手無措之余,就只好否認它,因爲無法拿出具體的事實來證明這些東西,就以爲它不存在。凡是不能以物質的量體呈現的東西就說它沒有,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般人連精神相都無法了解,何況無生的實相。
不過這裏所說的「實相」,並不等于精神體的靈、鬼、神等,乃是超物質、超精神,而又不離精神、不離物質,這叫實相。有物質、有精神都是生滅法,物質、精神都在變遷,我們稱物質變遷的現象爲成、住、壞、空;稱精神體或心念的變遷叫生、住、異、滅;在生理的現象叫生、老、病、死。這些都還是可以用語言去講的、去體會的。
可是實相無相,真如無念,也是非生滅的。那非生滅相是什麼相呢?無生就是寂滅相,寂滅就是無生,寂滅就是不動的意思。不動實際上就是空,就是絕對的、畢竟的空相。《仁王經》卷中雲:「一切法性真實空,……無生無滅同真際。」諸法的真實空相,是絕對的空,不是相對的空,是超越于空與有的空。「無生」就是絕對超越于生滅現象,像這樣的實相絕對不是用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也不是用我們的「色心」所能見到的。
「色心」是什麼呢?于《仁王經》卷上有提到:「色心是衆生根本。」色是有質礙形體的被知覺者,心是能知覺形質者,對諸法而言,稱爲色心,對有情衆生而言,稱爲身心。色是色法,心是心法,色心相對,能夠見聞聽知一切法。由于真空的實相,不是色法也非心法,所以不是色心能見。
例如我現在用的語言符號、聲音,被認識心懂得了,便是色相能知;顔色的形象,被認識心看懂了,便是色心能見。凡是根塵相對而被心識認知,便稱爲色心能見。由于真空無念,實相無生,非物非心,所以不是色心之所能見。
「豈色心而能見?」所謂色心,一定是緣物質形象而生起的虛妄分別心,因此無生之法就不是色心之所能見。這色心就是以我們的生滅虛妄心,攀緣生滅的虛妄境;無生的實相是真空,而不是生滅虛妄法。
無生實相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
《壇經》雲:「悟無念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者,至佛地位。」又說:「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爲無念。」所以此處要說,無念之念是念真如。
《壇經》雲:「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又當永嘉玄覺見六祖,六祖問他忙什麼?他回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六祖開示雲:「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所以此處要說,無生之生,即生實相了。
此處的「無念念者」,是說無念並不等于木石無心,並不同于無情衆生,沒有心的反應;無念之時,依然有智慧的功能,它的作用不是煩惱分別度量,而是念的真如空性。此處的「無生生者」,是說無生並不等于死灰枯木,了無生機,並不同于磚瓦沙石,沒有生息;無生的當下,不礙諸法生滅,只是不住于生滅,而自體即是實相,故稱爲「即生實相」。
這都是悟後的境界,悟入真如無念,實相無生。其實悟後所見的世間,四大、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身心,以及身體所處外在的環境等活動現象,照樣都在,只是若能不受其愚弄困惑,當下的見聞覺知、山河大地,無非真如實相,所以既是無念又是無生。
又所謂「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與唯識,一個是真如平等心,一個是生滅虛妄心;兩者本屬同源,離煩惱名爲真如心,在煩惱名爲業識心。從凡夫的立場說,因爲造種種業,就得種種果報。造業是誰造?由虛妄心所造。此心若動,身體、嘴巴也會跟著動。身口意叁種行爲,能使我們造種種的善業與惡業,造善業讓我們獲得人天福地,也就是依正二報是善的;正報是身心,依報是身心所處的環境。造惡業得惡報,得惡劣的身心和環境,即依正二報都是惡劣的,最壞的果報是下叁途的畜生、餓鬼、地獄。
真如心,有兩種解釋:在唯識宗的立場而言;真如是轉八識成四智之後的真性,是絕對清淨而不會隨緣變化的。從《起信論》的立場說,真如即是如來藏,它有不生滅及生滅二門,故有隨緣的功能,隨淨緣稱爲心真如門,隨染緣稱爲心滅門,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稱爲阿賴耶識。因此若依《成唯識論》,真如心不能造萬物,唯八識造業受報。此處的唯心及唯識,同時並舉,應依《起信論》的觀點解釋:真如心在染是生滅的凡夫心,在淨是不生滅的聖者心,凡夫是依識造業受報…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