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會禅師的悟境▪P5

  ..續本文上一頁,聖人是因應衆生的悲苦而隨染緣度衆生;所以不論凡聖,所感任何世界,都是唯心唯識。

  

  因此,「無念」、「無生」,都是已經徹悟了的人,沒有一般人的分別、攀緣、得失等種種虛妄雜念,但有無漏智慧運作度衆生的功能。

  

  經常與不生不滅的清淨真如相應,故稱「念真如」。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唯念一切諸佛及一切衆生的真如心,所以處身人間,即在人間說法度衆生,若到天上即在天上說法度天人,到任何地方顯現,都能讓那裏的衆生獲得法益。衆生看到的佛的身體,雖有動作,但他的真如心是不動的,可是智慧心是有的,那就是依真如而起的智慧。「無生」生于實相,也能使衆生生起實用,若于生滅的煩惱虛妄心滅盡之時,實相的真如心自然顯現。

  

  無生亦無相,但不等于虛無抽象而不可觸摸,乃是在實證無生法忍之後,所處的一切環境、任何一種現象,都未離無生無相的實相。衆生有妄心起妄執,所見是妄境幻相,聖者斷妄心除妄執,所見一切相,無非一實相。任何一種現象離不開實相,實相遍在,窮叁界遍十方,但不占據任何固定的時間、空間的位置,故稱實相無相而無不相。

  

  一個開悟的人,你若問他:「悟境如何?」他可能喝一口水,然後對你看一看,什麼也不說。如果你問他:「佛陀說的法哪些是重點所在?」他可能就拿根草給你,也可能拿一朵花給你,你能體會嗎?這就是「無念者念真如,無生者生實相」了。

  

  只要能使你産生無漏慧之功能的都叫真如,只要你對你所接觸的一切現象不起分別虛妄我執相,都叫見到實相。由佛的角度看迷者,迷者所見的世間一切現象都是虛妄相;從明心見性的悟者角度來看世間,世間一切現象無非真如,無非實相。

  

  

  

  

  第二篇 無住與涅槃

  

    無住而住

  

  無住而住,常住涅槃。

  

  《壇經》講到「無住爲本」,《金剛經》也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無住生心」。另外,《壇經》又講到「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也就是說心能不起執著、不停留、不被任何一種現象所影響、束縛,即名無住,否則,就被自己的虛妄心困住了。

  

  所謂十方常住、十方僧。我們出家人是道場裏的住衆,故稱爲常住衆。「常住」是道場之意,什麼是「道場」?幾間房子叫做道場嗎?不是,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能夠永遠常住的。大陸上的許多名山古寺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成、住、壞、空,這就是世間的無常現象,沒有常住不變的,可是爲什麼道場被稱爲常住呢?

  

  「道」是無聲、無臭也無相,不占時間,也不占空間,那就是涅槃、寂靜、無相,前述的真如、實相,也都可以說是道場;因此,《維摩經》裏面講到「直心是道場」,心直就是道場,意思是說心中沒有人、我、是、非、善、惡、好、壞的執著,那就是住于道場。當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時,叫做成道,又叫坐道場;而釋尊成佛的那個地方是菩提伽耶,梵文的「伽耶」(gaya)翻譯成中文即「場」,而菩提就是道的意思,所以菩提伽耶就是道場,是爲紀念釋迦牟尼佛在那裏成道。

  

  釋迦牟尼佛雖然是在印度伽耶的菩提場成道,但只要是釋迦牟尼佛的「法」所在之地,聞法等于見佛,就是佛的道場,就是能使人修行佛法的地方,也有可能成爲修行人悟道、成道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稱呼寺院爲道場,又稱爲常住。

  

  但是真如無形、無相、無色、無味、無住,是絕對的解脫自在。因此,我們要修行,先要以般若的空慧體驗「無住」,才有可能體驗到涅槃體德的畢竟常住。佛法先要指出凡夫衆生住于有,小乘人住于空,而得大解脫的諸佛菩薩,既不住于有,亦不住于空,這即是無住。

  

  何謂「無住而住」?意思是說,雖然不是常住,但還是有暫住的功用,也就是慈悲和智慧的功用,無住而住是住于常住不變的實相。這跟一般衆生有執著、有自我價值觀的判斷及是非取舍的執著心不一樣。

  

  我們把佛法的功能稱爲慈航普渡,能在生死大海中,讓衆生爬上佛法的大船上去,渡過煩惱生死的苦海。這時的凡夫是有住的。

  

  不過,佛也告訴我們:法無定法,一切法都是方便門,所以方便的佛法是有爲法,既是方便法就不應住于法,唯有真空的實相法,才是無住而又常住的。禅宗頓悟法門,一開始就不假方便,那也是真方便。如果欲得無上佛果,必須舍去一切方便,直探佛陀本懷。例如《法華經.方便品》:「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若論無上佛道,必舍大乘方便,二乘及人天乘方便更不用說,尤其當遠離邪知邪見的邪方便了。

  

  但是凡夫用次第禅法修行的時候,必須先住于習禅的方便法,修行到頓悟的最上禅法之時,必須像是筆立千丈懸崖,一切把捉不得,如同《金剛經》所說的:「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也就是說,一般漸修漸悟者,首先要上船,然後到了對岸的時候要下船,不可以不離船,如果到了對岸,你還賴在船上舍不得下來,那就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若論頓悟的心法,就連佛法也不要,因爲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也都不是佛法;當你發現一切法都不是佛法時,才能發現一切法都是佛法,而不執著一切佛法,名爲「無住」。然而,如果一開始連船都不想上,還沒上船,就說自己已經不需要船了,這是不行的。當尚未上路之時,還是要選擇第一義谛的佛法,否則會聽到說,一切法都是佛法,結果就學外道去了;外道也會說,既然一切法都是佛法,那爲什麼不能學我們的法呢?那是邪知邪見的邪方便法,不是正法,學不得,例如印度外道共有六十二見,均非正法。

  

  那麼,要以什麼渡過生死煩惱的苦海呢?是要以了義的佛法爲基礎。先用正信、正確的正法,然後把那個對正法的執著心放下,才能見到一切法都是佛法,也都非佛法,那才是舍舟登彼岸,入無住處涅槃,也就是住于「常住涅槃」,經常住在涅槃的意思。

  

  涅槃即寂靜,不生不滅。凡夫的虛妄心念念在生滅,肉體的生命也經常在變異,所以未入涅槃。由于釋迦牟尼佛的肉體,最後在娑羅雙樹間死亡進入涅槃,使得很多人誤認爲涅槃就是肉體的死亡,其實不然。

  

  「常住涅槃」的涅槃,各宗有不同的解釋。從小乘的立場言,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證阿羅漢果,即入有余依涅槃;當其肉體死亡,便入無余依涅槃。從大乘立場而言,變易生死的因盡名有余涅槃,變易生死的果盡名無余涅槃。若就大小乘相對而言,小乘阿羅漢入有余涅槃,大乘佛果入無余涅槃。

  

  法相唯識宗以爲,定性二乘入無余涅槃,畢竟都滅;不定性之二乘及佛,入無余涅槃,其實不滅;二乘人離分段生死,謂無余涅槃,佛息應化身而歸本真身,是無余涅槃。

  

  若論叁論、天臺、華嚴諸家而言,並無定性之二乘,畢竟都會成佛,但是息妄歸真,攝化歸本,即是無余涅槃。禅宗所言,同于天臺、華嚴,故其常住涅槃,若得心無罣礙,即是涅槃相;例如《法華經.方便品》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並不是以肉體死亡爲涅槃,也不是從此不再生到衆生群中爲涅槃。此在唯識宗又稱爲無住涅槃,盡未來際利樂衆生,對于生死及涅槃,無厭無欣,也就是此處的「無住而住,常住涅槃」了。

  

  小乘涅槃,是祛除煩惱而悟得無漏的智慧,證得阿羅漢,他們在生前也會以慈悲心度衆生,但身死之後,便不再用這智慧利益衆生,故被大乘佛教稱爲灰身泯智,乃是厭離生死而欣住涅槃,所以被稱爲只管自利自了的小乘人。依唯識之說,有定性二乘,那些人入了無余依涅槃,就永與世間的衆生絕緣;若依《法華經》之說,二乘涅槃,猶如酒醉,畢竟會醒來回小向大,進入佛乘;禅宗也信衆生皆能成佛,故與華嚴、天臺宗相同。

  

  常住涅槃的另一層意思,是活著的時候就進入涅槃,死後也不是不再投生,可以乘願再來。乘願再來的時候,雖然以凡夫身再來,以人間身出現,但聖者知他是聖者,凡夫看他是凡夫,即所謂「大權示現」。例如《華嚴經》的善財所參五十叁位大菩薩,各具不同的身分,《法華經.普門品》的觀音菩薩現叁十叁種身分。有大智慧就有大方便,雖在人間出現,卻不受人間的種種逆境所困擾,也不受人間的種種五欲所誘惑;沒有煩惱的心生起,也沒有煩惱的心可滅,這即是常住涅槃。大權示現的高僧大德、菩薩與佛,經常以種種身分出生入死來度化衆生,也即是常住涅槃。

  

  

  無行而行

  

  無行而行,即超彼岸。

  

  「無行而行」和「無住而住」是相對的。住是不動,行是有所動作。普賢菩薩稱爲「大行」普賢菩薩,我們法鼓山的義工群稱爲「萬行菩薩」;因爲修持六波羅蜜叫做六行,而六度涵攝萬行,所以細分也叫做萬行,另外也有叁千威儀八萬細行之說。可是在《壇經》裏卻說:「憎愛不關心,常伸兩腳臥。」像六祖這樣大悟徹底的人還有事要做嗎?他沒有自己的事,但他于四十歲時講出《壇經》,直到七十六歲涅槃,天天忙著度衆生,他臨涅槃的時候,還把他的重要弟子十人找來,叮咛又叮咛;也像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自己已經無事可做,可是卻辛辛苦苦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度衆生。像這樣都是「無行而行」,不爲自己求名、求利而行動,只是以悲願心爲度衆生而不辭萬行。

  

  我常說,一個開了悟的人是:「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事。」因爲我家沒有事,而他家有事,你家有事,所以就專門爲了無事而忙。因爲自己沒有事,當然也就能夠挪出手來,挪出腳來,挪出嘴巴來,挪出身體來,到處去奔走呼籲,幫助這群人救煩惱火,幫助那群人救智慧命。因此,一個大悟徹底的人,叫做「無事道人」──沒有事情的修道人。也因爲心中…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積極的人生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