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神会禅师的悟境▪P3

  ..续本文上一页也由神会禅师带到北方去,就变成了北方的荷泽宗,这与神秀所传的北宗禅对比,称为南宗禅。

  

  

  

  

  

  第一篇 无念与真如

  

  无念与真如

  

  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

  

  《坛经》里讲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三个名词,神会禅师则把「无念为宗」这四个字作为〈显宗记〉的主体,而将「无住」改为「无作」。

  

  何谓无念?念,有正念、有杂念;但不论正念或杂念,从禅宗和禅修的立场来看,都是妄念。「正念」是统一的妄念,是用方法来用功,念念「念佛」是正念,念念「数息」是正念,念念在「参话头」是正念,念念用「默照」也是正念;所以念念不断在方法上都叫做正念。

  

  那么「无念」呢?即所有一切的念头全部摆下来,正念也好,杂念也好,全部摆下,这叫做无念。如果还有念头在用方法,不管是正念、杂念都是妄念,所以这个人仍是尚未彻悟,必定要用方法用到无方法可用,没有念头起伏,只有朗朗乾坤,有念等于无念,此时可以用:「山河粉碎,大地陆沉,身心荡然」来形容,此时的心中,点尘也无,不执内、不着外、不执有,也不执空,这种非常宁静的、自然的、智慧朗然的状态就是无念,即明心见性的状态,所以说「无念为宗」。

  

  无作为本的「作」是造作的意思,在《圆觉经》里有提到「作、止、任、灭」几个名词。「作」就是心有运作;「止」是不让心动;「任」是让心放任;「灭」是把心念灭掉。这四种都是禅病,都是修习禅定、修学禅法的人的大病。这「无作」,即不要作息,不要造作,亦即不要将心待悟,不要用心来修心之意。如果认为开悟是要从修行而完成的,不论用心来修心也好,用身体修心也好,都是「有作」;正在拚命的修行,希望要悟,是有作;希望等待着自己将来要悟,也是有作。

  

  无作是不要存心希望得到什么,那么是不是说什么事情也不需要做呢?《坛经》讲到「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那也就是无作。瞋和爱都与你没有关系,心中无罣碍,不受瞋心所动,不受爱心所牵。心里面没有得失、利害、是非、善恶、好坏这些东西的痕迹,做一个无事的人,心中任何事都没有,能够这样子的话,就是明心见性了。

  

  有人说:「我要发一个愿,愿我开悟。」这算不算有作?算!所以此地讲「无作」是站在已经开悟的人的立场来告诉别人:「第一要无念,第二要无作,这样就能够开悟。」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开始的时候,还是需要有方法,以正念来代替杂念,那就是有念的;所以还是要有作,要发愿,要克期取证。

  

  另外,「无作」还有另一层意思,是说明心见性的那个性,不是经由人工修行来完成的,佛性这样的东西,不是用任何方法去把它衬托出来,或者是发现到的,或者是制造出来的;它从无始以来,就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出生它也跟着出生,死亡后它也跟着我们一起走,身体虽然没有了,而佛性并未离开,它是永远跟我们在一起的,并非因为听闻佛法、修行佛法才有佛性的。

  

  佛性本来就在,不是由于后天的造作而有的,这是加强一切众生的信心,任何一个众生只要愿意相信佛性根本就是一直跟我们在一起,那么信心就建立起来了,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并不是因为有智慧才开发出佛性的。所谓有智慧,只是烦恼祛除了,就是智慧的显露。一般人讲增福增慧,以为智慧好象水一样,是可以加,可以添的,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并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而是只要减少一分无明烦恼,就多显一分智慧,也多见一分佛性。所以「无作为本」的意思就是:佛性本来就在那个地方,不是因为我们修行、学佛才有的。

  

  真空妙有

  

  真空为体,妙有为用。

  

  这是如来藏的根本思想,所谓「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离真空」。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二者是一,不是二。

  

  「体」是什么?就是指的理体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备的自性,一切众生皆有的佛性。而佛性、自性、本性,就是空性,这空性并不是等于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而是不离于一切现象,不限于任一现象,遍于一切现象,又不等于一切现象;哲学家称之为本体的东西,与我们佛教讲的理体又不一样,哲学家讲的本体,是形而上的理则,而佛学讲的理体,是不离现象的。

  

  有一位禅师,在欧美非常受欢迎,他都让那些弟子们感觉到他们是开了悟的,他怎么样让他们感觉到开悟呢?他说:「老师问你佛法是什么?你不能够回答是什么。如果老师问你见到了什么?你不能回答老师见到了什么。一切都不能够用嘴巴讲。」但是怎样表达呢?他说:「不管你在什么地方,你就拿起手掌『啪』的一拍,这个就是。」所以我在欧洲、美国演讲的时候,常常遇到这位禅师的弟子、学生,假如我问一个问题,说:「这个话你们能够理解、体会吗?」总是有一、两个人把桌子一拍,拍得好响,如果没有心理准备的听众,真会被他们吓一跳。拍得很大声,表示他是开了悟的、见了性的,他们自信满满。其实哪会有这么多人开悟,哪有这么容易开悟呢?那是一种表演而已。不过,当下即是,而处处都是,样样都不是,没有一个是,没有一样不是,是的确没有错。

  

  当初我遇到先师灵源老和尚的一个晚上,同在一间佛堂挂单,睡于同一张广单(通铺)上,他也是用这个方法对付我的,我问他很多问题,他一句话也没有回答,后来他突然在广单上「啪」的猛拍一下,把我惊出了一身汗,然后他睡觉了,这样一来我把问题摆下来也睡觉了。放下一切,自性本空,还有什么好问的?

  

  这里所说的「体」是真空为体的「体」,即是无一法是离开真空的,那也可以说无一法是离开了体的,那个体就是佛的本性。任何人都有个身体,那么法的体,或佛的体是什么?不是具足三十二相的佛的肉体,而是以真空的法性为体;于佛的三身之中,叫它法身;于一切诸法,叫它法性;对一切众生,叫它佛性。

  

  它另有个名字叫做「真空」,真空是对顽空及偏空而言,一般人讲的空洞、虚空,是幻空,真空则并不否定缘生的幻有。譬如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所生的种种现象,又都会因缘而灭,都是暂时有而毕竟皆空的。但是现象的本身,你能说它是空吗?不能,它是有的。像我手上拿了一支红笔,它是因缘所生,是种种的原料把它组合成的,这支笔是真的吗?现在我拿在手上是真的。本来有吗?没有;将来有吗?没有,只是现在暂时有,既然是暂时有,而不是永远有,这就是空。如果仅见其空而不见其有,若不是顽空,便是小乘的偏空、析空。

  

  我们的身体是有呢?还是没有呢?不能说没有!是真的有吗?原来就有吗?在未出生之前你的身体已经有吗?有,在妈妈肚子里面;在妈妈肚子里以前有吗?没有,而且没有人可以永远活下去的,所以此身是幻非真。就是尚在人世间生活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天天在变,时时在变;天天在老,时时在老,所以这个身体虽还活着,但已不是真的。

  

  一切现象不管是动物、植物、矿物都是非永恒,自性本空,那就是佛性,就是法性,自性空而佛性不空,所以称为真空而妙有。真空的诸法自性,充塞于宇宙之间,充塞于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时间它不在,没有一个空间它不在,这就叫做体。

  

  当我们没有开悟见性时,老是围绕着这么一个小小身体的我,和这么一个身体所处的小小环境打交道、起分别、生执着,时常你争我夺,放不下、丢不开,时时有烦恼,处处遇困难,这都是庸人自扰,多么可怜!

  

  当我们一旦开悟、见佛性,就会见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太平的,没有什么需要争,没有什么需要丢;不来也不去、不多也不少、不增也不减、不净也不垢;本来就没有一样固定的东西叫做理体,所以叫做真空。佛性是遍于十方三世而又不滞于十方三世,这叫做真空,又名妙有,这是大乘佛法的毕竟空、真实空,实相即是无相,又不离一切相。

  

  相对于「真空」,还有「顽空」、「偏空」几个名词。一般人讲的空空如也的空,那是幻灭、虚幻的,把一切都否定掉,也就是「顽空」,这很可能使人变成消极、逃避、厌世,或使人变成积极、疯狂、乱世。

  

  至于小乘所见到的空,叫做「偏空」,他们离五蕴、出三界,离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不再造业、受报而进入涅槃,也就是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因他们只断我执证人空,未断法执未证法空,还没有实证二空真如,所以未得真空。唯有进入大乘菩萨的层次,我执断则不恋生死,法执断便不厌生死;既不贪恋生死也不厌离生死,这才叫做真空。可是有一些外道似是而非,讲:「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听起来好象有道理,好象是佛教讲的真空。其实不是,那是一种错误的逻辑、推敲的说法,并不是真正的实证无相的空性。

  

  「妙有为用」的「有」是什么?是有佛菩萨的智慧及慈悲的功用,佛有三身四土,每一种身都有他的净土,在每一种净土里面都能度无量众生、转无量法门。诸佛的这三种身,是从哪里来?都是从真空的体而来的,在真空的体中,含有如来的三身四土及无量利生的方便。

  

  三种身:第一是法身,第二是报身,第三是化身;三身是圆融的、互通的。法身不离报身和化身,报身不离法身和化身,化身不离报身和法身。这三种佛身显现的对象、时机、功能不一样。

  

  法身遍于一切法界、十方法界;法身所居的叫做法性身土,法性身土在哪里?遍于十方三世一切空间和时间,法性所在就是法身所在,法身所在就是其国土所在。法性身土又叫常寂光净土,「光」是智慧、常寂…

《神会禅师的悟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积极的人生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