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會禅師的悟境▪P3

  ..續本文上一頁也由神會禅師帶到北方去,就變成了北方的荷澤宗,這與神秀所傳的北宗禅對比,稱爲南宗禅。

  

  

  

  

  

  第一篇 無念與真如

  

  無念與真如

  

  無念爲宗

  

  無念爲宗,無作爲本。

  

  《壇經》裏講到「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這叁個名詞,神會禅師則把「無念爲宗」這四個字作爲〈顯宗記〉的主體,而將「無住」改爲「無作」。

  

  何謂無念?念,有正念、有雜念;但不論正念或雜念,從禅宗和禅修的立場來看,都是妄念。「正念」是統一的妄念,是用方法來用功,念念「念佛」是正念,念念「數息」是正念,念念在「參話頭」是正念,念念用「默照」也是正念;所以念念不斷在方法上都叫做正念。

  

  那麼「無念」呢?即所有一切的念頭全部擺下來,正念也好,雜念也好,全部擺下,這叫做無念。如果還有念頭在用方法,不管是正念、雜念都是妄念,所以這個人仍是尚未徹悟,必定要用方法用到無方法可用,沒有念頭起伏,只有朗朗乾坤,有念等于無念,此時可以用:「山河粉碎,大地陸沈,身心蕩然」來形容,此時的心中,點塵也無,不執內、不著外、不執有,也不執空,這種非常甯靜的、自然的、智慧朗然的狀態就是無念,即明心見性的狀態,所以說「無念爲宗」。

  

  無作爲本的「作」是造作的意思,在《圓覺經》裏有提到「作、止、任、滅」幾個名詞。「作」就是心有運作;「止」是不讓心動;「任」是讓心放任;「滅」是把心念滅掉。這四種都是禅病,都是修習禅定、修學禅法的人的大病。這「無作」,即不要作息,不要造作,亦即不要將心待悟,不要用心來修心之意。如果認爲開悟是要從修行而完成的,不論用心來修心也好,用身體修心也好,都是「有作」;正在拚命的修行,希望要悟,是有作;希望等待著自己將來要悟,也是有作。

  

  無作是不要存心希望得到什麼,那麼是不是說什麼事情也不需要做呢?《壇經》講到「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那也就是無作。瞋和愛都與你沒有關系,心中無罣礙,不受瞋心所動,不受愛心所牽。心裏面沒有得失、利害、是非、善惡、好壞這些東西的痕迹,做一個無事的人,心中任何事都沒有,能夠這樣子的話,就是明心見性了。

  

  有人說:「我要發一個願,願我開悟。」這算不算有作?算!所以此地講「無作」是站在已經開悟的人的立場來告訴別人:「第一要無念,第二要無作,這樣就能夠開悟。」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開始的時候,還是需要有方法,以正念來代替雜念,那就是有念的;所以還是要有作,要發願,要克期取證。

  

  另外,「無作」還有另一層意思,是說明心見性的那個性,不是經由人工修行來完成的,佛性這樣的東西,不是用任何方法去把它襯托出來,或者是發現到的,或者是製造出來的;它從無始以來,就和我們在一起,我們出生它也跟著出生,死亡後它也跟著我們一起走,身體雖然沒有了,而佛性並未離開,它是永遠跟我們在一起的,並非因爲聽聞佛法、修行佛法才有佛性的。

  

  佛性本來就在,不是由于後天的造作而有的,這是加強一切衆生的信心,任何一個衆生只要願意相信佛性根本就是一直跟我們在一起,那麼信心就建立起來了,一定有成佛的可能。

  

  並不是因爲有智慧才開發出佛性的。所謂有智慧,只是煩惱祛除了,就是智慧的顯露。一般人講增福增慧,以爲智慧好象水一樣,是可以加,可以添的,其實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實際上,並不是能增加一些智慧,而是只要減少一分無明煩惱,就多顯一分智慧,也多見一分佛性。所以「無作爲本」的意思就是:佛性本來就在那個地方,不是因爲我們修行、學佛才有的。

  

  真空妙有

  

  真空爲體,妙有爲用。

  

  這是如來藏的根本思想,所謂「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二者是一,不是二。

  

  「體」是什麼?就是指的理體佛性,是衆生本來就具備的自性,一切衆生皆有的佛性。而佛性、自性、本性,就是空性,這空性並不是等于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而是不離于一切現象,不限于任一現象,遍于一切現象,又不等于一切現象;哲學家稱之爲本體的東西,與我們佛教講的理體又不一樣,哲學家講的本體,是形而上的理則,而佛學講的理體,是不離現象的。

  

  有一位禅師,在歐美非常受歡迎,他都讓那些弟子們感覺到他們是開了悟的,他怎麼樣讓他們感覺到開悟呢?他說:「老師問你佛法是什麼?你不能夠回答是什麼。如果老師問你見到了什麼?你不能回答老師見到了什麼。一切都不能夠用嘴巴講。」但是怎樣表達呢?他說:「不管你在什麼地方,你就拿起手掌『啪』的一拍,這個就是。」所以我在歐洲、美國演講的時候,常常遇到這位禅師的弟子、學生,假如我問一個問題,說:「這個話你們能夠理解、體會嗎?」總是有一、兩個人把桌子一拍,拍得好響,如果沒有心理准備的聽衆,真會被他們嚇一跳。拍得很大聲,表示他是開了悟的、見了性的,他們自信滿滿。其實哪會有這麼多人開悟,哪有這麼容易開悟呢?那是一種表演而已。不過,當下即是,而處處都是,樣樣都不是,沒有一個是,沒有一樣不是,是的確沒有錯。

  

  當初我遇到先師靈源老和尚的一個晚上,同在一間佛堂挂單,睡于同一張廣單(通鋪)上,他也是用這個方法對付我的,我問他很多問題,他一句話也沒有回答,後來他突然在廣單上「啪」的猛拍一下,把我驚出了一身汗,然後他睡覺了,這樣一來我把問題擺下來也睡覺了。放下一切,自性本空,還有什麼好問的?

  

  這裏所說的「體」是真空爲體的「體」,即是無一法是離開真空的,那也可以說無一法是離開了體的,那個體就是佛的本性。任何人都有個身體,那麼法的體,或佛的體是什麼?不是具足叁十二相的佛的肉體,而是以真空的法性爲體;于佛的叁身之中,叫它法身;于一切諸法,叫它法性;對一切衆生,叫它佛性。

  

  它另有個名字叫做「真空」,真空是對頑空及偏空而言,一般人講的空洞、虛空,是幻空,真空則並不否定緣生的幻有。譬如說,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生,因緣所生的種種現象,又都會因緣而滅,都是暫時有而畢竟皆空的。但是現象的本身,你能說它是空嗎?不能,它是有的。像我手上拿了一支紅筆,它是因緣所生,是種種的原料把它組合成的,這支筆是真的嗎?現在我拿在手上是真的。本來有嗎?沒有;將來有嗎?沒有,只是現在暫時有,既然是暫時有,而不是永遠有,這就是空。如果僅見其空而不見其有,若不是頑空,便是小乘的偏空、析空。

  

  我們的身體是有呢?還是沒有呢?不能說沒有!是真的有嗎?原來就有嗎?在未出生之前你的身體已經有嗎?有,在媽媽肚子裏面;在媽媽肚子裏以前有嗎?沒有,而且沒有人可以永遠活下去的,所以此身是幻非真。就是尚在人世間生活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也天天在變,時時在變;天天在老,時時在老,所以這個身體雖還活著,但已不是真的。

  

  一切現象不管是動物、植物、礦物都是非永恒,自性本空,那就是佛性,就是法性,自性空而佛性不空,所以稱爲真空而妙有。真空的諸法自性,充塞于宇宙之間,充塞于十方叁世,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時間它不在,沒有一個空間它不在,這就叫做體。

  

  當我們沒有開悟見性時,老是圍繞著這麼一個小小身體的我,和這麼一個身體所處的小小環境打交道、起分別、生執著,時常你爭我奪,放不下、丟不開,時時有煩惱,處處遇困難,這都是庸人自擾,多麼可憐!

  

  當我們一旦開悟、見佛性,就會見到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太平的,沒有什麼需要爭,沒有什麼需要丟;不來也不去、不多也不少、不增也不減、不淨也不垢;本來就沒有一樣固定的東西叫做理體,所以叫做真空。佛性是遍于十方叁世而又不滯于十方叁世,這叫做真空,又名妙有,這是大乘佛法的畢竟空、真實空,實相即是無相,又不離一切相。

  

  相對于「真空」,還有「頑空」、「偏空」幾個名詞。一般人講的空空如也的空,那是幻滅、虛幻的,把一切都否定掉,也就是「頑空」,這很可能使人變成消極、逃避、厭世,或使人變成積極、瘋狂、亂世。

  

  至于小乘所見到的空,叫做「偏空」,他們離五蘊、出叁界,離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不再造業、受報而進入涅槃,也就是出離叁界的生死輪回。因他們只斷我執證人空,未斷法執未證法空,還沒有實證二空真如,所以未得真空。唯有進入大乘菩薩的層次,我執斷則不戀生死,法執斷便不厭生死;既不貪戀生死也不厭離生死,這才叫做真空。可是有一些外道似是而非,講:「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而不有,不有而有。」聽起來好象有道理,好象是佛教講的真空。其實不是,那是一種錯誤的邏輯、推敲的說法,並不是真正的實證無相的空性。

  

  「妙有爲用」的「有」是什麼?是有佛菩薩的智慧及慈悲的功用,佛有叁身四土,每一種身都有他的淨土,在每一種淨土裏面都能度無量衆生、轉無量法門。諸佛的這叁種身,是從哪裏來?都是從真空的體而來的,在真空的體中,含有如來的叁身四土及無量利生的方便。

  

  叁種身:第一是法身,第二是報身,第叁是化身;叁身是圓融的、互通的。法身不離報身和化身,報身不離法身和化身,化身不離報身和法身。這叁種佛身顯現的對象、時機、功能不一樣。

  

  法身遍于一切法界、十方法界;法身所居的叫做法性身土,法性身土在哪裏?遍于十方叁世一切空間和時間,法性所在就是法身所在,法身所在就是其國土所在。法性身土又叫常寂光淨土,「光」是智慧、常寂…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積極的人生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