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神会禅师的悟境▪P9

  ..续本文上一页场而言,不论大乘小乘,均有《坛经》所举「先定发慧,先慧发定」的争执点。例如所谓「从禅出教」的说法,便是主张先定发慧;「藉教悟宗」的说法,便是主张先由闻慧而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其实,若从顿悟法门来说,一旦发悟自性本空,当下即获定力,所以定慧是一不是二。《坛经》对于禅定一词的认识,也与次第禅定不同,所谓:「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同时离相与不乱,便是即慧即定。

  

  在小乘佛教所说的解脱,有两类的二解脱:(一)依《成实论》:1.慧解脱:以智慧力,离一切障碍,而证阿罗汉果的涅槃;2.心解脱:以心识的能力,离一切定障,而得入灭尽定者。(二)依《俱舍论》:1.慧解脱:以无漏慧,离慧障烦恼障;2.俱解脱:更得灭尽定,离定障解脱障。《俱舍论》又将此二解脱,名为时解脱及不时解脱。

  

  《成实论》的心解脱,即是定解脱,与慧解脱是并立的两类解脱。《俱舍论》则认为慧解脱是仅以无漏慧离烦恼而得解脱,俱解脱则须入灭尽定发无漏慧除障得解脱,乃是先定发慧而得解脱。《坛经》主张顿悟,认为定慧二力不能有先后之分,这是源自于《维摩经》不二法门的思想。〈显宗记〉的无定、无慧、无行,而又即定、即慧、即行,虽然超越了《坛经》的不二之说,仍与《维摩经》的〈入不二法门品〉思想相同,因为经文以文殊菩萨所言:「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作为结论,正好就是无相的实而又不离一切相的意境。

  

  这里所说的「性等虚空」,「性」是自性真如,也就是本明妙心,它是一切众生同具本有的,也是有情无情同等悉有的,所以如虚空般广大无边。

  

  「虚空」在佛教圣典中,有四种名:1.虚空,2.无所有,3.不动,4.无碍。在《释摩诃衍论》中,虚空有十义:1.无障碍,2.周遍,3.平等,4.广大,5.无相,6.清净,7.不动,8.有空,9.空空,10.无得。所以佛法的虚空,绝非一般常识所指的天空或死寂,乃是《俱舍论》的三种无为法之一,也是《成唯识论》的六种无为法之一。

  

  至于「体同法界」的「体」,即是理体,和「性」相同,都是以无为法的虚空为背景。

  

  「法界」的梵文达摩驮都(dharma-dh

  tu),又名法性、实相,在《阿含经》中已有这个名词,但是诸家学者,对法界一词有各种解释。大致上可分为事法界及理法界两大项:1.事法界:是指诸法各有每一法的分际界限,总括一切有情众生界而言,有四圣加六凡的十法界,亦各各有其分际界限。2.理法界:是指真如理性,又名法性、实相、实际,其实都是一体的异名。

  

  若依《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所说,界有三义:1.因义:依之而生圣道故,例如《摄大乘论》云:「言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因故」;2.性义:是为诸法所依性故,例如《华严经》云:「法界法性辩亦然」;3.分齐义:是为诸法缘起,相不杂故。

  

  若依华严宗的判摄,可以四种法界,圆摄一切法界:1.事法界,2.理法界,3.事理无碍法界,4.事事无碍法界。第四种事事无碍,于一切法,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显宗记〉所说的「体同法界」,应该属于华严宗所说的第三种事理无碍法界。

  

  

  

  

  第四篇 六度与十力

  

   有无双泯

  

  六度自兹圆满,道品于是无亏,是知我法体空,有无双泯。

  

  这是从上文接下来讲的。由于定、慧、行的功德体用,无所不及,所以六度万行的一切圣道品目,无不因此圆满无缺;到了这种地步,我空、法空,亦皆空,超绝无有二边,故称「双泯」。

  

  所谓六度,便是六波罗蜜: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修这六种法门,可以对治六种障碍,获得无上菩提大道,六障碍便是:1.悭法、2.恶业、3.恚心、4.懈怠、5.乱心、6.愚痴。也就是以布施等六法,超越六种障道因缘法,所以称之为六度。《成唯识论》卷九,自初地菩萨至十地菩萨,立十波罗蜜,称为十胜行,除了前面六种名称全同之外,增加了方便善巧、愿、力、智。

  

  至于「道品」,就是修行圣道的方便法门;最扼要的是修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对治贪瞋无明(不正见)等三毒,而得无漏通的解脱果;其次则依四圣谛的苦集

  

  灭道,修道、断集、灭苦。所谓修圣道,便是持修三十七道品,证无漏道的阿罗汉果;缘觉(触觉)根性的人则修十二因缘,而证圣果;大乘菩萨,是修六度四摄而成佛果;这些都是道品。

  

  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菩提分法,又名三十七觉支,共分作七类:(一)四念处:新译为四念住。乃是在五停心观的修止(奢摩他)之后,修观慧(毗婆舍那)而入解脱道的三贤位(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四念处是:1.观身不净,2.观受是苦,3.观心无常,4.观法无我。(二)四正勤:又名四正断、四意断、四正胜。是四念处后所修道品:1.对已生之恶令断除,2.对未生之恶令不生,3.对已生之善令增长,4.对未生之善令生起。(三)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于四正勤之后所修道品,是四种禅定,为六神通之中的身如意通:1.欲神足,依欲之力,引发之定。2.勤神足,依勤之力,引发之定。3.心神足,依一心专注之力,引发之定。4.观神足,依观之力,引发之定。这四如意足,都是在加行位中,所修禅定。(四)五根:由修四如意足的禅定之后,由信等而发起定根及慧根,包括: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五力:是由于修行五根而得增长的力用,可除五障:1.信力对破邪信,2.精进力对破懈怠,3.念力破诸邪念,4.定力能破诸乱想,5.慧力能破三界诸惑。(六)七菩提分:于修行以上五种科目之后,当修七觉支,是以智慧观察诸法,觉了其实无我,共有七项:1.释法觉支,拣择法之真伪,当取真而舍伪。2.精进觉支,拣择真正的正法之后,当精进专心修持不懈。3.喜觉支,喜住于真的正法。4.轻安觉支,又名除觉支,断除粗重,身心获得轻利安适。5.舍觉支,又名行舍,乃是舍外境而心得平安。6.安觉支,心住一境不散乱。7.念觉支,修行道法之时,定慧均等。于心沉之时,修择法、精进、喜三支,于心浮动之时,修轻安、舍、定之三支;前三支属修慧,后三支属修定,第七念觉支乃属定慧均修。(七)八支圣道:又名八正道、八圣道分、八贤圣道、八道品、八直道等,在原始佛法中,极其重要,往往都以四圣谛与八正道同举,因为它是戒定慧三学的延伸,也可以说三十七道品是八正道的细目,共有八项:1.正见:是正确地见到四谛之理而明之,这是八正道的首要条件,也可以说是八正道的主体。2.正思惟:正确地思惟四谛之理。3.正语:是以无漏戒体,以真智修口业,不做一切非理之语。4.正业:以无漏成体,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5.正命:是以清净身口意之三业,离五种邪命而活的行业,顺于正当的活命方式。6.正精进: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7.正念:是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8.正定:是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修此八法,即可离非而尽邪,到达涅槃。

  

  根据《大毗婆沙论》及《俱舍论》的说法,小乘所修道品及其修道过程的长短有:1.声闻乘圣者,修四谛三十七道品,经过最短三生,最长六十大劫,悟生空无我之理,而入无余涅槃。2.缘觉乘圣者,修十二因缘法,经过最快四生,最慢一百大劫,悟生空无我之理而入无余涅槃。3.大乘菩萨,修六波罗蜜,利益众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俱舍论》卷十八也指出,菩萨于初阿僧祇劫供养七万五千佛,第二阿僧祇劫供养七万六千佛,第三阿僧祇劫供养七万七千佛。最后百劫修植相好业因,每修百福而成一相,共计三十二大人相,当修三千二百福,就如同释迦世尊这样,成为八相成道的人间佛陀。

  

  禅宗则不管以上这么多的道品修法过程,但是顿悟般若无知,即定即慧,无行即行,便已圆修六度万行,一切道品,而且有无双泯。真俗两亡,所以是最上乘法。

  

  道常无念

  

  心本无作。

  

  这个「心」字,是无念、无相、无住的心,也就是《金刚经》无住生心的心,禅宗称为涅槃妙心,印顺法师称它为真常心,它不是梵天的创造全宇宙的主宰,它是无为、无漏、无作的清净心体,也是一切法的所依。它是空性的本身,一切有为法及无为法,一切有漏法及无漏法,无一不是依空性而生。在凡夫,依此心而有生灭的烦恼生死;在圣者,依此而有不生不灭的菩提涅槃。此处的「心」是无作法,也就是圣者的心体。

  

  「无作」的意思,有三种含义:1.不假因缘造作,即是无为。2.远离生灭的法性,是涅槃的异名。3.一切善恶之法,法尔如是,体是无作故。

  

  「无作」也和无表意思相同,例如受戒时的戒体,即是无表色法、无作戒体。戒体由心感受、由色熏习,心是无作,熏是色法。戒体有两种:1.有作:受戒时如法动作身口意三业,是可以见闻的业体;2.无作: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的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之动作(有作戒体),一旦生起之后,则不假身口意的造成,而恒常相续,故称为无作。

  

  有作戒体于身口动作息时亦随之消灭,无作戒体则于一生之中,相续不断而发起防非止恶的功能。因为它是无表色法,七众别解脱戒,都是终生受持,命终舍此色身,戒体随之亦舍。声闻的七众戒,是无作戒体无表色法;大乘菩萨戒,则是无作戒体无漏心法,因此,菩萨戒是一受永受,尽未来际,有…

《神会禅师的悟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积极的人生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