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場而言,不論大乘小乘,均有《壇經》所舉「先定發慧,先慧發定」的爭執點。例如所謂「從禅出教」的說法,便是主張先定發慧;「藉教悟宗」的說法,便是主張先由聞慧而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其實,若從頓悟法門來說,一旦發悟自性本空,當下即獲定力,所以定慧是一不是二。《壇經》對于禅定一詞的認識,也與次第禅定不同,所謂:「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同時離相與不亂,便是即慧即定。
在小乘佛教所說的解脫,有兩類的二解脫:(一)依《成實論》:1.慧解脫:以智慧力,離一切障礙,而證阿羅漢果的涅槃;2.心解脫:以心識的能力,離一切定障,而得入滅盡定者。(二)依《俱舍論》:1.慧解脫:以無漏慧,離慧障煩惱障;2.俱解脫:更得滅盡定,離定障解脫障。《俱舍論》又將此二解脫,名爲時解脫及不時解脫。
《成實論》的心解脫,即是定解脫,與慧解脫是並立的兩類解脫。《俱舍論》則認爲慧解脫是僅以無漏慧離煩惱而得解脫,俱解脫則須入滅盡定發無漏慧除障得解脫,乃是先定發慧而得解脫。《壇經》主張頓悟,認爲定慧二力不能有先後之分,這是源自于《維摩經》不二法門的思想。〈顯宗記〉的無定、無慧、無行,而又即定、即慧、即行,雖然超越了《壇經》的不二之說,仍與《維摩經》的〈入不二法門品〉思想相同,因爲經文以文殊菩薩所言:「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作爲結論,正好就是無相的實而又不離一切相的意境。
這裏所說的「性等虛空」,「性」是自性真如,也就是本明妙心,它是一切衆生同具本有的,也是有情無情同等悉有的,所以如虛空般廣大無邊。
「虛空」在佛教聖典中,有四種名:1.虛空,2.無所有,3.不動,4.無礙。在《釋摩诃衍論》中,虛空有十義:1.無障礙,2.周遍,3.平等,4.廣大,5.無相,6.清淨,7.不動,8.有空,9.空空,10.無得。所以佛法的虛空,絕非一般常識所指的天空或死寂,乃是《俱舍論》的叁種無爲法之一,也是《成唯識論》的六種無爲法之一。
至于「體同法界」的「體」,即是理體,和「性」相同,都是以無爲法的虛空爲背景。
「法界」的梵文達摩馱都(dharma-dh
tu),又名法性、實相,在《阿含經》中已有這個名詞,但是諸家學者,對法界一詞有各種解釋。大致上可分爲事法界及理法界兩大項:1.事法界:是指諸法各有每一法的分際界限,總括一切有情衆生界而言,有四聖加六凡的十法界,亦各各有其分際界限。2.理法界:是指真如理性,又名法性、實相、實際,其實都是一體的異名。
若依《華嚴經探玄記》卷十八所說,界有叁義:1.因義:依之而生聖道故,例如《攝大乘論》雲:「言法界者,謂是一切淨法因故」;2.性義:是爲諸法所依性故,例如《華嚴經》雲:「法界法性辯亦然」;3.分齊義:是爲諸法緣起,相不雜故。
若依華嚴宗的判攝,可以四種法界,圓攝一切法界:1.事法界,2.理法界,3.事理無礙法界,4.事事無礙法界。第四種事事無礙,于一切法,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無盡。〈顯宗記〉所說的「體同法界」,應該屬于華嚴宗所說的第叁種事理無礙法界。
第四篇 六度與十力
有無雙泯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于是無虧,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
這是從上文接下來講的。由于定、慧、行的功德體用,無所不及,所以六度萬行的一切聖道品目,無不因此圓滿無缺;到了這種地步,我空、法空,亦皆空,超絕無有二邊,故稱「雙泯」。
所謂六度,便是六波羅蜜: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禅定、6.智慧。修這六種法門,可以對治六種障礙,獲得無上菩提大道,六障礙便是:1.悭法、2.惡業、3.恚心、4.懈怠、5.亂心、6.愚癡。也就是以布施等六法,超越六種障道因緣法,所以稱之爲六度。《成唯識論》卷九,自初地菩薩至十地菩薩,立十波羅蜜,稱爲十勝行,除了前面六種名稱全同之外,增加了方便善巧、願、力、智。
至于「道品」,就是修行聖道的方便法門;最扼要的是修戒定慧的叁無漏學,對治貪瞋無明(不正見)等叁毒,而得無漏通的解脫果;其次則依四聖谛的苦集
滅道,修道、斷集、滅苦。所謂修聖道,便是持修叁十七道品,證無漏道的阿羅漢果;緣覺(觸覺)根性的人則修十二因緣,而證聖果;大乘菩薩,是修六度四攝而成佛果;這些都是道品。
叁十七道品,亦名叁十七菩提分法,又名叁十七覺支,共分作七類:(一)四念處:新譯爲四念住。乃是在五停心觀的修止(奢摩他)之後,修觀慧(毗婆舍那)而入解脫道的叁賢位(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四念處是: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4.觀法無我。(二)四正勤:又名四正斷、四意斷、四正勝。是四念處後所修道品:1.對已生之惡令斷除,2.對未生之惡令不生,3.對已生之善令增長,4.對未生之善令生起。(叁)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于四正勤之後所修道品,是四種禅定,爲六神通之中的身如意通:1.欲神足,依欲之力,引發之定。2.勤神足,依勤之力,引發之定。3.心神足,依一心專注之力,引發之定。4.觀神足,依觀之力,引發之定。這四如意足,都是在加行位中,所修禅定。(四)五根:由修四如意足的禅定之後,由信等而發起定根及慧根,包括: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五力:是由于修行五根而得增長的力用,可除五障:1.信力對破邪信,2.精進力對破懈怠,3.念力破諸邪念,4.定力能破諸亂想,5.慧力能破叁界諸惑。(六)七菩提分:于修行以上五種科目之後,當修七覺支,是以智慧觀察諸法,覺了其實無我,共有七項:1.釋法覺支,揀擇法之真僞,當取真而舍僞。2.精進覺支,揀擇真正的正法之後,當精進專心修持不懈。3.喜覺支,喜住于真的正法。4.輕安覺支,又名除覺支,斷除粗重,身心獲得輕利安適。5.舍覺支,又名行舍,乃是舍外境而心得平安。6.安覺支,心住一境不散亂。7.念覺支,修行道法之時,定慧均等。于心沈之時,修擇法、精進、喜叁支,于心浮動之時,修輕安、舍、定之叁支;前叁支屬修慧,後叁支屬修定,第七念覺支乃屬定慧均修。(七)八支聖道:又名八正道、八聖道分、八賢聖道、八道品、八直道等,在原始佛法中,極其重要,往往都以四聖谛與八正道同舉,因爲它是戒定慧叁學的延伸,也可以說叁十七道品是八正道的細目,共有八項:1.正見:是正確地見到四谛之理而明之,這是八正道的首要條件,也可以說是八正道的主體。2.正思惟:正確地思惟四谛之理。3.正語:是以無漏戒體,以真智修口業,不做一切非理之語。4.正業:以無漏成體,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業,住于清淨之身業。5.正命:是以清淨身口意之叁業,離五種邪命而活的行業,順于正當的活命方式。6.正精進:發用真智而強修涅槃之道。7.正念:是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8.正定:是以真智,入于無漏清淨之禅定。修此八法,即可離非而盡邪,到達涅槃。
根據《大毗婆沙論》及《俱舍論》的說法,小乘所修道品及其修道過程的長短有:1.聲聞乘聖者,修四谛叁十七道品,經過最短叁生,最長六十大劫,悟生空無我之理,而入無余涅槃。2.緣覺乘聖者,修十二因緣法,經過最快四生,最慢一百大劫,悟生空無我之理而入無余涅槃。3.大乘菩薩,修六波羅蜜,利益衆生,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成佛。《俱舍論》卷十八也指出,菩薩于初阿僧祇劫供養七萬五千佛,第二阿僧祇劫供養七萬六千佛,第叁阿僧祇劫供養七萬七千佛。最後百劫修植相好業因,每修百福而成一相,共計叁十二大人相,當修叁千二百福,就如同釋迦世尊這樣,成爲八相成道的人間佛陀。
禅宗則不管以上這麼多的道品修法過程,但是頓悟般若無知,即定即慧,無行即行,便已圓修六度萬行,一切道品,而且有無雙泯。真俗兩亡,所以是最上乘法。
道常無念
心本無作。
這個「心」字,是無念、無相、無住的心,也就是《金剛經》無住生心的心,禅宗稱爲涅槃妙心,印順法師稱它爲真常心,它不是梵天的創造全宇宙的主宰,它是無爲、無漏、無作的清淨心體,也是一切法的所依。它是空性的本身,一切有爲法及無爲法,一切有漏法及無漏法,無一不是依空性而生。在凡夫,依此心而有生滅的煩惱生死;在聖者,依此而有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此處的「心」是無作法,也就是聖者的心體。
「無作」的意思,有叁種含義:1.不假因緣造作,即是無爲。2.遠離生滅的法性,是涅槃的異名。3.一切善惡之法,法爾如是,體是無作故。
「無作」也和無表意思相同,例如受戒時的戒體,即是無表色法、無作戒體。戒體由心感受、由色熏習,心是無作,熏是色法。戒體有兩種:1.有作:受戒時如法動作身口意叁業,是可以見聞的業體;2.無作:依此時作戒之緣,而生于身中不可見聞之業體,此業體的初發之緣,雖由身口意之動作(有作戒體),一旦生起之後,則不假身口意的造成,而恒常相續,故稱爲無作。
有作戒體于身口動作息時亦隨之消滅,無作戒體則于一生之中,相續不斷而發起防非止惡的功能。因爲它是無表色法,七衆別解脫戒,都是終生受持,命終舍此色身,戒體隨之亦舍。聲聞的七衆戒,是無作戒體無表色法;大乘菩薩戒,則是無作戒體無漏心法,因此,菩薩戒是一受永受,盡未來際,有…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