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會禅師的悟境▪P10

  ..續本文上一頁受法無舍法。

  

  天臺宗主張,佛的法、報、應叁身,均是無作法爾。禅宗以心爲宗,此心即是理體的佛身,也是即事即理的佛,所以應該是無漏無作的。

  

  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無得。

  

  「道」字在中國,含義極其豐富,儒、道二家,都是以道字爲天地的自然理則。例如《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焉。」莊子說:「道者,爲之公。」又說:「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類似無念)老子則說:「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常無名之樸」、「大道無名」、「道常無爲而無不爲」、「咎莫大于欲得」(類似無得)這些的儒、道思想,雖不等于佛教思想,但在中國佛教成長過程中,曾融會了不少中國儒、道二家的思想。例如〈顯宗記〉

  

  所用的「道」、「無念」、「無思」、「無得」等詞,在老莊原著中都可以發現類似的用詞,只是佛教的禅師們,雖用這些名詞,詞義卻不相同。

  

  「道」字在佛教聖典中,是梵語菩提的義譯,意爲覺悟、通達,有叁種意思:1.有漏道:善業通人,使至人天善道,惡業通人,使至叁塗惡趣,故善惡二業,名爲道,例如十善業道、十惡業道。2.無漏道:是指修行聖道的道品,例如修行七覺支、八正道等法,能通行者,使至涅槃;又以行體虛融無礙,使人通向聖道,例如道谛、道品、聲聞道、菩薩道、佛道等。3.涅槃之體即是道,不受後有,除一切障,無礙自在,所以名爲道。

  

  這裏所說「道常無念」的道字,是指無礙自在的佛道。「無念」一詞,本爲正念的異名,也就是離諸妄念雜想,便是無念,在《壇經》中,對于無念的說明最清楚了,例如敦煌本第十七節〈無念爲宗亦不立〉;又說:「于一切境上不染,名爲無念。」又說:「無者,離二相諸塵勞;念者,念真如本性。」又引《維摩經》而說:「外能善分別諸法,內于第一義而不動。」如果世人離染,于境上不起念,那就可以連無念爲宗也不用建立了。因此「道常無念」,是指最高的佛道,離卻一切染著妄想,得道之人,雖能對外善于分別諸法,內心卻永依第一義谛的不動真如。既能無念,便已悟入聖道聖心;既是聖心無念,也就無思而不起善惡的執著;既然能無思于善惡二相,也就無叁寶可求,亦無悟境的般若、涅槃、解脫可得了。

  

  「無念」出于《壇經》,「無思」也出于《壇經》,「無求」原出于《維摩經》的〈不思議品〉,維摩長者告舍利弗,當不著佛法僧求,不著四聖谛求,結語是「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在《壇經》中也有神秀及惠順(又名慧明)求法的故事;惠能未做求法、求祖、求衣的設想,卻又獲得了法、衣和祖師位。以此可證知,有心求得,反而不得,無心求得,倒真有得,其間奧妙,真的不可思議。因爲第一義谛的佛道,就是要在無念、無思、無求、無得中悟見,那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境界。

  

  古來禅宗祖師們,集衆開示之前,維那要呼:「法筵龍象衆,當觀第一義,谛聽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當維那呼過這四句偈,和尚才講開示。照理說,維那呼喝過後,已經說明法王(佛)之法是第一義谛,是不立文字的不可思議之教,根本就不需要再用語言講什麼法了。

  

  整句偈子的意思是:你們這些來參加這場說法、聽法法會的佛門龍象,要善觀第一義。第一義是不可思、不可議的無相法,說者無說無示,乃是實說實示,聞法者雖然無聞無見,才是真聞真見,說的是無相實相,聞的是第一義法。

  

  法王是諸佛,一切諸佛于一切法得大自在,所以稱爲法王。

  

  佛法的梵文是達摩dharma,意思是保持自性不變及軌範物質體生解作用,教法則是指佛所說的言教,以及結集佛陀言教而成的聖典;另外又指一切煩惱、一切萬物、意識所緣之境,名爲法處;因明的有法,是對命題宗之賓部而言;又系指的理法,物之自相、理體、道理等。

  

  法,又可分爲叁大類:1.世俗谛的有爲有漏法;2.勝義谛的有爲無漏法;3.第一義谛的無爲無漏無相實相法。通過所說的二谛法,是俗谛及真谛;《成唯識論》謂之世俗谛及勝義谛。第一義谛的名稱,本來也是對世俗谛而設,所以也名真谛或勝義谛;它的異名其實就是涅槃、真如、實相、中道、法界、真空等的純粹無爲無漏法。此處〈顯宗記〉所說的「道」,依其是「常無念」的性質而言,即是指的第一義谛法。

  

  心通八解

  

  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叁明,心通八解。

  

  「彼此」與「去來」,是《般若經》、《涅槃經》、《中觀論》等的思想,源頭則是《阿含經》的緣起法。

  

  《雜阿含經》卷十二的二九五、二九七經,都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或以「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來說明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中阿含經》卷四十八的一八一〈多界經〉亦雲:「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這是佛法的根本,若離緣起觀而談佛法,那一定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外道思想,所以在《中阿含經》卷七的叁十一〈象迹喻經〉說:「世尊亦如是說:若見緣起,便見法。」《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也說:「若見緣起即見法,觀法即觀佛。」因爲佛陀主張「依法不依人」,所以見到正見的法,即等于見到佛了。

  

  佛陀成道,是因爲悟得緣起法,唯有緣起法能將衆生度脫生死苦海,所以在《雜阿含經》卷十叁的叁叁五經說道:「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此有、此起,都是指的緣于無明有或無明起,接下來即有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故稱此有無明故彼生死有;此無此滅,都是指的緣于無明的消失,十二因緣的生死現象也跟著寂滅,故稱之爲此無故彼無。由觀因緣法而得空慧,是大小乘所共同遵守的,所以在《中觀論》的〈觀四谛品〉說:「因緣所生法,我(佛)說即是空。」

  

  站在禅宗頓悟法門的立場,只要心中不起彼此相對的執著心,便是悟境現前,便與般若的空性相契,便是面見諸佛的自性,所以要超越于緣起緣滅的觀想過程。故雲:「不彼不此。」截斷思慮,當下即是。《中觀論》的〈觀如來品〉,也有頌:「非陰(同蘊)非離陰,此彼不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是說不執著如來的在五陰(蘊)或離五陰,才能得見中道。

  

  至于「不去不來」,可以從《金剛經》中見到其根源:「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其次在《中觀論》的開頭歸敬偈頌,即標示八不的思想:「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親見中道實相者,必能依此八不的標准:計度執著者,一是不能與此八不中道相契,所以此八不中道,又稱之爲八迷或八計;「不」門雖然無量,以此八不,即可該攝一切。

  

  〈顯宗記〉的「不去不來」,相當于《中觀論》的「不來亦不出」。

  

  八不中道,通常都依《中觀論》的偈頌,其實尚有其他經論可據:(一)《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雲:「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二)《涅槃經》卷二十七雲:「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共有十不)。」(叁)龍樹的《大智度論》卷七十四有十二不:「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非有非無。」

  

  〈顯宗記〉的「不去不來」雖將來去顛倒,與諸經論的來去順序有別,其實內容都是相同的,我們很難測度神會大師是依據哪一部聖典,但其觀點是無庸置疑的。

  

  至于「體悟叁明」,是已證悟到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唯有小乘的羅漢及大乘的佛能得叁明,佛的叁明,亦名叁達,通常則稱叁明;唯證無漏道大解脫大自在人,始證叁明,此屬于無漏智慧的功用,故稱爲「體悟」。

  

  至于「心通八解」,此「心」即是般若的空性所照,無染不動,恒寂而常照。此心在凡夫,乃是虛妄分別的煩惱,在聖者,乃是清淨明澈的智慧。若爲凡夫心,即受世間染,也擾惱世間;若爲清淨心,不受世間染,能饒益世間。若爲禅宗的頓悟者,不見世間染法,不受世間染法,也不必逃避世間染法的環境,而隨緣修無量行度無量衆生,心中則未計或染或淨,也未計度了多少衆生。

  

  「八解」是八解脫的簡稱,新譯爲八解脫,舊譯爲八背舍。依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一的敘述:「八背舍爲初門,八勝處爲中行,十一切處爲成就。」也就是說,要成就遠離叁界的出世間禅,必須俱修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的叁類法門,而以八解脫爲初門,其次以八勝處爲中間行,後修十一切處(又名十禅支、十遍處定),便完成超越叁界的出世間禅了。以此可知,八解脫雖名爲解脫,只是修持解脫道出世禅的叁法之初門。

  

  依據《俱舍論》卷二十八及卷二十九所說,先修九次第定;當從尋、伺、喜、樂、心一境性而入色界初靜慮(初禅);次第而至修叁種等持,即是:1.空、2.無相、3.無願的叁叁昧;經配合四聖谛十六行相而修四等持,即是:1.住現法樂,2.得勝知見,3.得分別慧,4.諸漏永盡。從如上修定的因行,産生諸定的果德,才是:1.四無量心,2.八解脫,3.八勝處,4.十遍處(十一切處)。

  

  四無量心的「慈無量心」對治瞋心,「悲無量心」對治害心,「喜無量心」對治嫉心,「舍無量心」對治欲界的貪瞋。此四無量心僅爲對治欲界有情衆生的貪瞋等障,色界即無此等障,故不屬次第靜慮的項目,而只講如下的叁法。

  

  (一)八解脫:1.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又名有色觀諸色解脫。即…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積極的人生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