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染成缁色或木兰色的杂色衣,是代表出家沙门所披的三种衣。三衣各有名称:五条衣名为安陀会,七条衣名为郁多罗僧,九条衣乃至二十五条衣称为僧伽梨。
出家之后,求受比丘具足戒时,必须备全三衣及钵,因为比丘别无其他长物,所以临终之时只留下衣钵,在付嘱佛法传持的遗命,同时也将衣钵交给弟子,也是合理的事。后世特别将这些过程神秘化及神圣化了,乃是宗教层面或信仰层面的事。
无生之法
非衣不传于法,非法不受于衣;衣是法信之衣,法是无生之法。
这四句是说:对祖师们而言,如果没有衣则不表示传了法,如果没有付法也不会传衣;传衣是代表付法的信物,付法是付嘱的无生妙法。
神会大师为了肯定惠能大师是五祖弘忍大师的正统嫡传,所以极度强调五祖付法传给六祖惠能是历史事实,因为五祖弘忍座下,还有一位弟子神秀,在北方大弘禅法,极有威望,并为朝廷所重。
神会是六祖亲传的弟子,虽在十大弟子之中,首位是法海上座,不是神会。六祖示寂(西元七一三年)之后的第十九年(西元七三二年),神会在河南的滑台大云寺,论定南宗宗旨的大会上,还宣称:「其袈裟今见在韶州(曹溪)。」根据文献考据,这也确有其事。
衣传惠能之事,北方神秀一派的传人,也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可见五祖真的是单传给了惠能,所以在〈显宗记〉的末段,再三再四、数数反复地,指出付法与传衣两事的不可分割性,就像般若与涅槃,名异体同那样重要。
其实,般若与涅槃,的确名异体同;至于非得传衣才传法,非得传法才传衣,就不一定有那么必要了。
第八篇 无生与解脱
真正解脱
无生即无虚妄,乃是空寂之心;知空寂而了法身,了法身而真解脱。
最后这四句话是说,「无生」是不杂「虚妄」的涅槃,也就是真「空寂」灭的「心」,那是由般若的「空」慧照见了遍在的「法身」,见了「法身」,便是得「真解脱」。
这最后的四句话,是在总结禅法的无念为宗,其内容不出于无生的涅槃,具足般若、解脱、法身的三德互融,是一体而随义立名。「无生即无虚妄」,是涅槃的理体;「空寂之心」,即是涅槃的真常心;「知空」是般若的功用,由于般若的空慧,能见到诸佛的法身遍于虚空,能见法身,即可从两种生死,获得真正的解脱。
后记
有关神会禅师及其所创荷泽宗的历史资料,一向是以下面的三种为准:1.唐代宗密的《圆觉经大疏钞》,2.宋代道原的《景德传灯录》,3.宋代赞宁等的《宋高僧传》。神会的著作,在过去只有《景德传灯录》所收录的〈显宗记〉,共六百五十九个字。近代敦煌所藏有关神会作品的唐代写本被发现后,经胡适等人校跋而发表出来,称为《神会和尚遗集》。让我们有机会读到更多神会禅师的篇章。
现代学者之中,研究介绍神会禅师的,中国人之中有胡适及印顺等人,日本人之中有宇井伯寿、关口真大、柳田圣山等人。我不是禅宗史的专家,本书的讲述,也没有以禅宗史的角度来写。
根据胡适先生的评断,神会的作品多半是由其门人记录或编集的。这篇〈显宗记〉虽被胡先生讥为禅八股,但是确实被认定是神会在七十八岁时亲自撰写的,在当时的荷泽宗内,应该是流传很广的;直到宋朝的《景德传灯录》编成,虽然已距离二百五十年之久,还被很珍惜地编入,可见其重要性,所以我也很用心地把它当做教材,讲了一遍。我在本讲录中,常常对照敦煌本的《坛经》,因为神会所传的禅法,便是依据敦煌本的《坛经》。对照之后发现,神会禅师所传禅法的用语及其思想模式,与敦煌本《坛经》,有很多神似之处。试举例对照如下:
(一)敦煌本《坛经》有:「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又:「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言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不见自性本净、心起看净,却生净妄。」又:「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去为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二)敦煌出土《神会语录》第三残卷有云:「远师问(神会):嵩岳普寂禅师、东岳降魔禅师,此二大德,皆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指此以为教门。(神会)禅师今日何以说,禅不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何名为坐禅?(神会)和尚答曰:若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者,此是障菩提。今言坐者,念不起为坐;今言禅者,见本性为禅。所以不教人坐身、住心、入定。」因为他又说:「我六代大师,一一皆言: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夫学道者,须顿悟渐修。」
由此可见,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门下,《坛经》中虽有十大弟子,首席不是神会,也未见行思及怀让之名;后世宗门盛传的六祖派下三大系,却是: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其中弘扬惠能大师以无念为宗的心地法门,最最贴切的,乃是神会禅师。(一九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凌晨,圣严后记于纽约法鼓山美国分会东初禅寺)
《神会禅师的悟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