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理事無礙。
「處處通達」,是涅槃叁德周遍恒河沙界;「理事無礙」,是涅槃之理體與般若之事用,互爲表裏,相即相融。
「通達」是無遠弗屆,無微不至,「無礙」是無物遮止,無事障礙。于涅槃的體是恒靜不動的,于般若的用是常照常空的,于解脫的功是無縛無染的,于法身的相是遍在遍不在的,所以既是通達,又是無礙。此處所說的,還是涅槃叁德。
第六篇 定慧與如如
六識不生
六根不染即定慧之功,六識不生即如如之力。
以上講了涅槃叁德,現在接下來講六根六識與定慧的關系,也就是六根六識與涅槃妙心的關系。
「六根」是包括生理功能的前五根,與意念的心理功能的第六意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合稱六根。前五根是物質體的外形以及神經組織體的官能。至于第六意根是什麼?有許多說法,小乘有部,以前念之意識,爲後念繼起之根,名爲意根;大乘唯識學派,以第七末那識,爲第六意識之根,稱爲意根。可見大小乘佛法,都不以意根是物質體的神經組織了。
六根不染,等于六根互用,那是八地以上已登無功用位的菩薩及佛的境界;由于六根離汙染而成純淨,所以能現佛身;六根互用,是說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都能具備其他諸根的功能。依據天臺宗所判,至圓教十信位的菩薩,得六根清淨位,亦爲六根互用位,相等于別教的第八地菩薩。到了此位的菩薩,以眼等六根,莊嚴清淨的福德,那是由于對境不生執著,所以自在無礙。
如何能六根不染?那是由于「定慧」的功能,明鑒不動的定慧,能使六根不爲六境汙染。
「六識」是由六根緣六境(塵)而生起的功用,六境(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境,是以色法爲多,心法爲少;六識則都是心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境、六識彼此的關系,是不可分割的。六根對六境,合稱十二處,再加六識,名爲十八界。但此十八界,是由色、受、想、行、識的五蘊開展出來,總稱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爲叁界有爲有漏世間法的叁科,爲了說明其關系,可以製二表如下:
「六識不生」其實就是因爲六根不受染著,所以也不會生起六識的分別執取之相了。但是六識的分別執著,雖已不生,通過六根而做互用的智慧之力,仍會自然而然照常運作,所以說「如如之力」。
依據大乘唯識思想所說,「識」有八個,都代表著煩惱無明的心用,轉八識成四智,才是離煩惱而證菩提的佛果位。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爲下品妙觀察智,是在初地菩薩位,轉爲純淨無漏的上品妙觀察智,是在第八地;第七識轉爲下品平等性智,也是在初地見道位,到了第八地菩薩位,轉爲中品,至金剛無間道,也就在成佛之前一剎那,才成爲純無漏的上品平等性智。第八識轉爲大圓鏡智,是在進入佛位之後。
〈顯宗記〉此處所說的「六識不生」,包括了前五識及第六識,沒有說到第七、第八識,也未說是哪一地的菩薩位,但其實都是指已證涅槃叁德的佛位。這也正是頓悟法門的特色,不論大小次第漸修漸證,只談直下頓悟的一佛乘。所以一切言教,都歸無念爲宗的最上一乘。
心境雙亡
心如境謝,境滅心空;心境雙亡,體用不異。
「心」不如如,便是有執著煩惱生起的六識;「心」能如如,便是真空妙有的涅槃叁德。「境」不滅,便是六根對六境而生六識的煩惱塵勞;「境」滅,便是六根不被六境所染。
「心」是般若、「境」是法身,「謝」及「空」是解脫,則涅槃自然;所以六根不被六境染著,六識即不生起,六識不生起作用,六根六境,有等于無,所以說「境滅心空」。十八界如如運作,乃是「心境雙亡」的結果,也是涅槃叁德的本身。
未悟之前,心是煩惱,境是塵勞,是相引相吸或相互障礙而不得解脫;開悟之後,心是般若,境是法身,謝及空是解脫,常照常寂,常有常空,法爾如如,便是互爲體用的涅槃叁德,所以說「體用不異」。
真如性淨,慧鑒無窮。如水分千月,能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在〈顯宗記〉中有「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的句子,可知真如即是無念之念,「無念」則是《壇經》的宗旨,也是〈顯宗記〉的宗旨。換句話說,這個「真如」,便是清淨的涅槃妙心。由于心的用是般若淨慧,心的體便是清淨的自性;而清淨無染的自性,便是般若淨慧所照見的諸法空性,所以這種般若的空慧,能照一切法,能破一切暗,能解一切結,成一切道品。般若的體性雖只一個,般若的功用雖有無窮無盡,這就是「真如性淨,慧鑒無窮,如水分千月」的意思了。
「水分千月」是譬喻,真如的心體只有一個,那就是空性,空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性遍一切諸法,用也能夠遍照一切諸法。就像天空只有一個月亮,卻能映于地上千江萬水的水面,每一水面都可映現出完整的月亮,彼此獨立,互不相礙。
真如的梵文bhῡtatathat
,在佛教經典中的意思,是遍滿于宇宙萬有的常住真體,相對于虛妄的法相,而將無染真空的法性名之爲真。真空的法性不變,稱之爲如。真如同質異名極多,例如:法界、法性、實際、不思議界、一心、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真際、實相等,都是指的真如理體。不過諸宗學派,對于真如的屬性,也有不同的看法,唯識宗、地論宗、《起信論》,各有其主張;禅宗的真如觀,大致上是和《起信論》的隨緣說相契的。
因此,真如隨緣,即起般若慧的作用,即有「見聞覺知」的功能,但此見聞覺知的心理反應,不是依于煩惱的染心,而是起自清淨的真心,所以不會由于有了境界現前,也有了見聞覺知的心理反應,便産生虛妄分別的作用;乃是如實的「慧鑒」,自性不動;真如心也是恒常與空性相即,「常空」故亦常「寂」,就是真如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的意思。隨緣所以有慧鑒萬法的作用,不變所以雖有「見聞覺知」而又「常空」常「寂」。
無相無生
空即無相,寂即無生。不被善惡所拘,不被靜亂所攝。
上文既說真如雖有慧鑒無窮的覺照之功,而其自性又是常空常寂的。此處接著說明,常空的「空」,即是諸法的實相,所以也是無相。所謂「無相」,是遠離執著心的境界,是了知萬法如幻的無漏心,是以無漏心修空觀,照見諸法的真如實相,即是無相。
依據《涅槃經》卷叁十所說:「涅槃名爲無相,以何因緣名爲無相?善男子,無十相故。何等爲十?所謂色相、聲相、香相、味相、觸相、生住壞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無如是相,故名無相。」《無量義經》則說:「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金剛經》也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以上這叁部經,由《壇經》中得知,六祖惠能大師曾于印宗法師座下聽《涅槃經》,在五祖弘忍座下聽《金剛經》;至于《無量義經》,屬于法華叁部的開經,也就是佛先說出《無量義經》,中說《法華經》,後說《觀普賢行經》;《壇經》有數處引用並討論《法華經》,但六祖是否也接觸過《無量義經》則不得知。但是在《壇經》有數處用到「無相」這個名詞,例如「無相忏悔」、「無相叁皈戒」、「無相頌」等,六祖惠能所謂「無相」,便是「前念、後念、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念念不被愚癡染,……念念不被疽疾染」,「但悟自性叁身,即識自性佛」,便是無相的境界。
〈顯宗記〉說空與寂,便是無相,即是無生,還是圍繞著涅槃的理體功德而說。既是無相無生的寂滅理體,當然不會受到善與惡的思量分別心所拘,也不會受到靜與亂的虛妄攀緣心所攝了。禅修者若在善與惡的分別心生起之際,不妨反觀此心的根源是善惡不二的真如心;若在靜與亂的攀緣生起之時,不妨反觀此心的根源是靜亂不二的真如心。
不厭生死
不厭生死,不樂涅槃。無不能無,有不能有。
世間的衆生,對于生死的態度,可以分作叁類:1.醉生夢死、貪生怕死:這是一般凡夫,我們可以稱這些人爲戀世的愚人。2.討厭生死、逃避生死:是二乘根性,我們可以稱這些人爲出世的智者。3.不戀生死,不厭生死:是大乘的諸佛菩薩,我們可以稱這些人爲入世化世的聖者。
一般的修行人及許多的宗教徒,雖然未必是貪生怕死的愚人,但對于現實的世界,卻是抱著厭離的態度,或者修福報求生天國享受欲樂;或是修禅定,厭離欲境而欣求定樂,死後往生禅定天;這都不是究竟的解脫,即使證得二乘聖果,住涅槃境,也不是圓滿的覺者。
大乘佛法,主張一切行者,都應當學習「不厭生死,不樂涅槃」的態度。這是《壇經》所說生死即涅槃的不二法門,如果厭離生死而樂入涅槃,那便是把生死與涅槃對立起來,成爲第二義谛了,至少只做到離我執而出離五蘊生死,還沒有離開法執,沒有從生死出入獲得自在了。
所以,站在大涅槃的立場,無相的真空,無生的寂滅,是不能沒有的,叫做「無不能無」。若站在般若空慧的立場,雖有遍照、普覺、自覺、覺他、覺滿的功德,卻不能以爲有智有得的,因爲般若智慧的妙有,其實就是涅槃寂靜的真空,這叫做「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禅宗主張,修行無念爲宗的禅法,主要是修的「心地法門」,凡是有心之時,便是禅修之時。所以不主張僅以整天打坐,稱爲禅修,而是將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四大威儀,照顧周到,便是最好的禅修功夫。
至于「心不動搖」是心不隨境轉,也…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