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會禅師的悟境▪P15

  ..續本文上一頁不受境染,卻不是不起觀照的作用。以心對境之時,青黃赤白、大小方圓,都能清清楚楚,鑒別無遺,卻又不起欣慰好惡的情緒反應。

  

  「一切時中」,佛經中將時間分作兩類:(一)時,(二)時分,又各有兩類:(一)時的兩類:1.迦羅時kala,爲實時,即世間所稱的時間。2.叁昧即時Samaya,爲假時,即剎那生滅的分位。(二)時分的兩類:1.晝叁時,2.夜叁時。也有將時分分作晝四時、夜四時的,也有分作晝六時、夜六時的,乃至一日一夜分作叁十時、六十時的。

  

  此處所說的「一切時中」,是總括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分分秒秒、剎那剎那,都是正念分明,清清淨淨,不動不搖,亦無所得。因爲恒以般若的空慧,觀察一切諸法實相無相,所以也無所獲得,正如《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的境界。叁世諸佛,教旨如斯。

  

  以上所說的,就是介紹叁世諸佛設教的共同宗旨。

  

  

  

  

  

  第七篇 付法與傳衣

  

    無住之心

  

  即菩薩慈悲,遞相傳受。自世尊滅後,西天二十八祖,共傳無住之心,同說如來知見。至于達摩,屆此爲初,遞代相承,于今不絕。

  

  這一段文字,是敘述禅宗的傳承,是由于曆代諸大祖師,發了「菩薩」大「慈悲」心。從釋迦世尊滅度之後,曆經印度的「二十八」代祖師相傳,到了最後一代的菩提達摩,來到東土的中國,成爲中國禅宗的第一代祖師,又經六代相傳,到了六祖惠能,便傳至神會等十大弟子,所以神會大師要說「于今不絕」。

  

  他們曆代相傳的禅法是什麼呢?禅宗稱爲涅槃妙心,或名正法眼藏,其實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住之心」,因爲六祖便是從無住之心悟入了涅槃妙心。至于何謂「如來知見」?這在前面已經解釋過了。所傳秘教,要藉得人,如王髻珠,終不妄與。

  

  禅法是心地法門。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者,必須師師相承,心心印心,不假語言文字,以真知灼見的如來知見爲契印,對于師弟之間的默契之處,唯有以心傳心,心心相印,所以對未悟者言,乃是「秘密之教」,不以言喻的無漏心法。

  

  這種心地法門,最重要的是必須是已悟本心、已見自性的人,才能像魚水相逢、親子相遇般。髻珠是《法華經》的七種比喻之一,出于〈安樂行品〉:「如轉輪聖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意思是說轉輪聖王有髻中寶珠,不隨便給人,只有對有大功勞的兵將才有資格授予,這是用來譬喻祖祖相傳的禅法,也必選擇已悟自性是佛的人,才給予印可;因此後人便將禅宗的禅堂,稱爲選佛場。

  

  福慧二嚴

  

  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行解相應,方能建立。

  

  「福德智慧,二種莊嚴」,出于《涅槃經》卷二十七所說:「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種莊嚴者,則知佛性。」

  

  菩薩以此二德莊嚴法身,稱爲福慧莊嚴。佛陀是福智圓滿的聖者,福足慧足,稱爲兩足中尊。菩薩從初發無上菩提心,修持六度萬行,具足所有的福德,藉以顯現法身,稱爲福德莊嚴;修習正知正見淨盡無明,顯現法身,稱爲智慧莊嚴,二者合稱,便是福慧二嚴。

  

  菩薩修行六度,六度均爲福德莊嚴,第六般若度,則爲智慧莊嚴。福利他人,名爲福德莊嚴;自度自利,名爲智慧莊嚴。利他及自利,都以般若的空慧爲根本,所以六度也以般若爲目標,也以般若爲中心。離開般若的智慧莊嚴,修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乃至禅定,都只是人天善法,只能得人天果報,不能稱爲波羅蜜多的福德智慧的二種莊嚴。

  

  所謂「行解相應,方能建立」,是以福德爲行,智慧爲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的五門爲行,般若一門爲解,基礎佛法則以叁法印爲解,四增上學爲行。

  

  所謂叁法印是指:1.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若加一項4.有受皆苦,則爲四法印。所謂四增上學,是:1.信增上,2.戒增上,3.定增上,4.慧增上。這是正如正見正行的佛陀教法。

  

  不論大乘佛法或小乘佛法,都非常重視福慧二嚴的行解雙運,唯有行解相應,才能像〈顯宗記〉所說的:「涅槃能生般若」,「般若能建涅槃」。否則,行解若缺其一,便如鳥失一翼,不能飛行,不要說不能真的利益衆生,也難保自己不會墮惡道!

  

  衣法相傳

  

  衣爲法信,法是衣宗。唯指衣法相傳,更無別法。

  

  這四句是說,「傳衣」是傳「法」的信驗之物,付法才是傳衣的根本宗旨,禅宗僅此衣法代代相傳之外,沒有其他的禅法了。

  

  有關付法傳衣的問題,是禅宗史上的一大論點。從《付法藏因緣傳》的記載,禅宗初祖摩诃迦葉在佛滅後,集合阿難尊者等人,結集如來法藏,摩诃迦葉入滅之時,以最勝法付囑阿難。所付囑的是將如來的聖教,世間勝眼,相付守護,暢演斯法,化諸衆生。當阿難尊者涅槃前,付法第叁代商那和修尊者的時候,阿難也說:「佛以法眼,付大迦葉,迦葉以法囑累于我,如我今者,涅槃時至,以法寶藏,用付于汝,汝可精勤守護斯法,令諸衆生服甘露味。」

  

  在這些記錄之中,只說佛的法藏,是世間的勝眼,又稱法眼,是佛的聖教,可以用來向衆生演說的,是經教的緣起性空之法,不是說心地法門的涅槃妙心,也沒有說要以心印心,秘付密授,更沒有見到傳衣之說。最早的傳衣記載,應該是《增一阿含經》卷叁十五〈莫畏品〉:「佛言:我今持此法,付授迦葉及阿難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來不久當取滅度,今持法寶付囑二人,善念誦持,使不斷絕,流布世間。」這和《付法藏因緣傳》所記載的很類似,付的是教法,未見心法之說。

  

  「傳衣」之說,在宋朝契嵩編修的《傳法正宗記》也只說佛在將正法付囑大迦葉時,給了一件「金縷袈裟,命之轉付彌勒」,所以後來並沒有衣傳給第二祖阿難尊者。直到西天(印度)的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付法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時,才見到有傳衣的記載,他對二十五祖說:「我所傳之如來大法眼,今已付汝,汝宜奉之,即去自務傳化,或遇疑者,即持我僧伽梨衣,爲之信驗。」但到婆舍斯多尊者付法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時,並沒有將此僧伽梨衣傳下來,他的理由是:「我昔傳衣,蓋先師遇難,付法不顯,用爲今之信驗;汝適嗣我,五天(五印度)皆知,何用衣爲?」

  

  到了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付法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之際,也只是說:「以法付囑曰:如來大法眼藏展轉,而今付于汝,汝善傳之,無使斷絕。」未見有傳衣記載。達摩到了漢地,在嵩山少林寺,付法東土第二祖慧可之時,便又見到傳衣及缽的記載了:「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囑摩诃迦葉,而展轉至我,我今以付于汝,汝宜傳之,無使其絕;並授此僧伽梨(大衣)及寶缽,以爲法信。」其後曆經叁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均有付法傳衣之說,到了四祖傳五祖之時,《傳法正宗記》已將付大法眼改爲:「昔如來傳正法眼,轉至于我,我今付汝,並前祖信衣缽。」本爲付法,改成傳法。又改爲衣缽傳承,似乎衣缽都非常重要了。可是到了六祖之後,他有十大弟子,一改以往一代只傳一人的傳統,又恢複爲付法而不傳衣缽了。

  

  依據印順法師的《中國禅宗史》第五章所說,一代一人的付法,本與證悟沒有關系,所付囑的是「正法」、「法藏」、「勝眼」、「法眼」,這合起來,便成爲後人傳說的「正法眼藏」;也因爲大多是祖師們即將入涅槃前的付囑,後世便傳說成爲「涅槃妙心」的臨終密授之說。所付的法,本來也沒有「心法」之意,而是「守護」、「護持」、「傳化」如來的教法。這在《付法藏因緣傳》及《傳法正宗記》等禅宗史之中,可以知道。可見禅宗有不少傳說,與曆史並不相符。

  

  一代一人的傳法規則,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佛世有十大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弟子皆是大阿羅漢,尚有數百比丘尼阿羅漢弟子,其中有不少是大乘的菩薩根性,例如彌勒及文殊二大菩薩,都是佛世僧中的龍象比丘,大迦葉雖然極被世尊倚重,可是唯獨大迦葉受佛付法,成爲禅宗初祖的單傳方式,也不盡合理。只是由于大迦葉結集如來教法,成爲修多羅(契經)等的法藏,因此才有付法藏的說法,並非在世尊滅度之前,只將「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給大迦葉一人。

  

  不過付囑正法,傳承衣缽,的確也是禅宗史上的事實;〈顯宗記〉所說的「衣爲法信,法是衣宗」也是事實,衣法相傳,便是中國禅門正統的傳承方法。有關六祖付法傳衣的問題,印順法師在其《中國禅宗史》的第五章中,有相當詳細的考證。內傳心印,印契本心;外傳袈裟,將表宗旨。

  

  這四句是說,內心傳的是心地法門的印可,是契合真如本心;外在傳授的袈裟,用以表示付法的宗旨。

  

  禅宗重視傳承,重視「心印」,也是很好的傳統,這種做法,能夠確保禅宗傳人的品德及其知見的純正,經過正統傳承具德大師們的考驗,可以知道下一代傳持佛法者的心態,以及對正法的認知是否正確。

  

  所謂明眼人或過來人,一定是能夠把握佛法的原則,否則,對正知正見的因緣觀起的空慧,以及對種瓜得瓜的因果觀起的信念,都弄不清,還自說自話,自己宣稱是佛法的傳持者,佛教難保不會因此而受損傷。所以「內傳心印」的師師相承,還是有其必要性的。

  

  至于「外傳袈裟」,只是爲了取信于世人,如果有當然是好,如果沒有也沒有關系;尤其如果不是一代只傳一人,傳衣便沒有必要。

  

  袈裟是梵文Kaṣ

  ya的音譯,意思是不正、壞、濁染…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積極的人生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