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會禅師的悟境▪P13

  ..續本文上一頁生獲得恰到好處的回應,這便是佛的智慧,應用無方。佛一方面智慧如海,高深莫測,另一方面心境廣大,無邊無涯;慈悲的貢獻,是無量的,濟世的功能,也是無限的,因此任何衆生聞到佛法,就能或多或少得到幫助,因緣成熟的就得到多,因緣未成熟時,也能讓他種下得度的因緣。

  

  所謂「用而常空」,是指雖然度了無數衆生,卻沒有覺得是在度衆生,也沒有期待衆生一定要做什麼,雖然佛也鼓勵衆生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那是鼓勵,不會強製;對佛而言,衆生修行得力不得力,那是衆生自己的事。佛雖鼓勵衆生要布施、持戒、修福修慧,衆生是不是有什麼回饋,佛不會放在心上。因此佛有無量的功德,度無盡的衆生,但心中沒有牽挂,沒有期盼和等待。

  

  所謂「空而常用」是說雖然沒有執著,可是經常有度衆生的功用。常空是空去我執及法執的無明煩惱,常用是用一切種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知一切衆生之因種。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

  

  這兩句是反複說明〈顯宗記〉第叁、四兩句「真空爲體,妙有爲用」。

  

  一般人以爲的真空,是物質現象呈現的真空狀態,那是空間、空隙、空洞,不是佛法所說的真空。本文已在前面介紹過佛教所講空的層次,也介紹過了《般若經》、《大智度論》對于空義的陳述。

  

  此處是告訴我們:「真空」的意思是「用而不有」,「妙有」的意思是「空而不無」。一般人的常識都以爲,空了便沒有作用,凡所有便不是空。但是佛法所說的真空,乃是雖有作用,卻不以爲有所作、有所得、有所成,既然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必會由于因緣而滅,離因離緣便是無爲無作。真空不妨妙有,是一真法界的事理無礙;妙有不妨真空,是事理無礙法界的法住法位。即空即有是妙有,非有非空是真空。

  

  法無定相

  

  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

  

  「摩诃般若」Mahapr

  jn

  譯成漢語爲大慧,是涅槃叁德之一,是照了諸法實相的智慧。所謂涅槃叁德,出于《涅槃經》:1.法身德:是佛的本體,是以常住不滅的法性爲身。2.般若德:即是摩诃般若,是如實覺了一切法相的無漏慧。3.解脫德:佛已遠離一切系縛,故已得大自在。此叁德,不一不異,不縱不橫,如伊「」字叁點。

  

  此處以般若慧之運用,爲空而不無的妙有,因爲般若慧,即是實證諸法空性實相的空慧,所以本身即是真空,確有照了諸法實相的功德,所以是妙有。至于「清淨涅槃」,是形容涅槃遠離一切煩惱垢染的系縛,所以是絕對清淨的,因爲涅槃的梵文Nirv

  ṇa,有滅度、寂滅、圓寂、不生等義,不僅是無漏無爲的,也是無表無作的,所以是真空的代名。

  

  般若是涅槃之因,涅槃是般若之果。

  

  由于般若的空慧,能照了諸法實相即是無相,就能破煩惱網、出生死海、登涅槃岸,所以般若是涅槃之因。相對地說,涅槃是由般若的功用而得的結果。

  

  「涅槃」的名稱,在小乘的有部論師,又叫做「擇滅」,常住于不動的善性,即是寂滅。故在有名的〈雪山偈〉中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是以「生滅滅已」的永住寂滅,稱爲涅槃。但到了大乘佛法,則以不生不滅稱爲涅槃,而將法身、解脫、般若視爲同格異名,叁德一體,不一不異,那就不是有部所認知的涅槃了;小乘是「生滅滅已」的寂滅,大乘是「不生不滅」的寂滅。

  

  小乘是以常、樂、我、淨,爲四顛倒見,所以基礎佛法的實踐修持,便是四念住觀:1.觀行無常,2.觀受是苦,3.觀法無我,4.觀身不淨。以觀無常、苦、無我、不淨的四法,對治常、樂、我、淨的四顛倒,而趣向解脫道的涅槃果。

  

  大乘佛法,強調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重視六度及四攝,所以到了《涅槃經》中,涅槃不僅與法身、解脫及般若,同格異名,叁德一體;而且更進一步,主張涅槃具有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的四德,此涅槃具有四德,是因爲涅槃爲無漏、無爲、無作、無表。般若有普照實相之用,解脫有斷除煩惱之功,法身有遍處諸法之性;涅槃乃是般若、解脫、法身之體。所以是妙有而真空,真空即妙有。

  

  所謂涅槃具有四德:1.常德:涅槃之體,恒常不變而無生滅,又能隨緣攝化,用常不絕故。2.樂德:涅槃之體,寂滅永安,所以是樂;又能運用自在,無不適心,所以是樂。3.我德:涅槃之體用,有兩種解釋:(1)就體是實,名爲我;(2)就用自在,名爲我。4.淨德:涅槃之體用,已解脫一切煩惱垢染,故爲淨;又能隨化處緣而不受汙染,故爲淨。

  

  〈顯宗記〉的思想,當然是大乘的頓教法門,以無念之心爲宗,若明無念之心,即明涅槃妙心,叁德圓證,四德具足。不生不滅,是真寂滅。大乘佛法的重心所在是:以智慧明燈,照破煩惱愚暗;以慈悲寶舟,普度一切衆生。所以大乘涅槃是:不戀生死,不爲生死所困;不厭生死,不忍衆生受苦;不見生死,不受生死衆苦。不戀生死是解脫德,不厭生死是法身德,不見生死是般若德。般若無見,能見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涅槃般若,名異體同。

  

  前面已說過「般若無知」,乃是無所不知而圓得叁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此處說「般若無見」是不見煩惱執著,那就是實證寂滅的涅槃,如同《楞嚴經》所說:「千年暗室,一燈能破。」般若現起時,煩惱自然消除;並不是因爲般若能去除煩惱,原因是煩惱的自性本空,般若即是空慧,所以當般若顯現之時,煩惱自然不見。當煩惱不生之後,要滅除的對象沒有了,不生不滅,便是涅槃。所以般若能見涅槃,涅槃能生般若。

  

  由此可知,般若和涅槃名稱雖異,實體相同。當得般若時就是得涅槃,當得涅槃時就有般若,一等于二,二等于一。隨義立名,故雲法無定相。

  

  這兩句是說,般若與涅槃,名雖有二,其體實一,只是爲了說明它的道理,所以分別給了兩個名目。若再加入法身、解脫,便是涅槃叁德;若再加上常樂我淨,可立涅槃四德。

  

  這些名義,都是爲了方便說明佛的無上功德而建立的,並沒有一定的什麼可指可說,所以涅槃的叁德四德,均無定相,千萬不要被這些名詞所標示的義理迷惑了。光在名字義理上打轉,是無法親啓般若的空慧,無能親證解脫的果位,無從親驗法身的遍在,涅槃理體的寂滅相也無以表達了。

  

  涅槃能生般若,即名真佛法身。

  

  前面已說「涅槃無生,能生般若」,此處再說「涅槃能生般若」,目的是告訴我們:就是因爲般若的空慧,是由于照見諸法空相,是實證諸法實相即無相的涅槃理體,所以般若的空慧,是由涅槃的寂滅相而生。當涅槃的理體生起般若的功用時,便見一切諸法的自性,無一不是諸佛的法性身,稱爲「真佛法身」。般若能建涅槃,故號如來知見。

  

  涅槃叁德的彼此之間,既是互爲體用,而隨義立名,所以般若是由涅槃而生,般若也能建立涅槃,如來所見的法身理體,也在般若與涅槃的互生互建的同時,顯現出來。

  

  「如來知見」出于《法華經》的〈方便品〉:「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什麼是諸佛世尊出現于世的一大事因緣呢?就是:1.欲令衆生開佛知見,2.欲示衆生佛之知見,3.欲令衆生悟佛知見,4.欲令衆生入佛知見。諸佛出現世間,沒有別的任務,僅是爲了救濟度脫一切衆生,開示佛的知見,使得衆生都能悟入佛的知見,這也就是《法華經》的最高精神所在。

  

  什麼又是佛的知見或「如來知見」呢?〈顯宗記〉說:由于般若之用能建立涅槃之體;或者由于般若的空慧,能實證不動的涅槃理體,便是佛的知見。《壇經》記述惠能大師開示弟子智常之時,曾說:「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由此可知,若能悟見衆生自性是空,即能悟見衆生的本來面目清淨無垢,自性即是圓明的覺體,即是名爲見性成佛,那就叫做如來知見。

  

  動寂常妙

  

  知即知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

  

  這兩句還是講的「如來知見」與涅槃、般若的互爲體用。

  

  「知心空寂」是般若慧的觀照之功,「見性無生」也是般若慧的離相見性;「空寂」是涅槃相,「無生」也是涅槃相。所以如來知見,便是知心寂空,見性無生。

  

  「知心」的「心」是一真法界的清淨心,也是《起信論》所說的真如心;「見性」的「性」是一切法的法性,一切衆生的自性,一切諸佛的法身。清淨的真如心,是無相、無動、無染、無著的真空心;諸法的法性、衆生的自性、諸佛的法身,都是空性,所以心性,亦是無滅亦無生的涅槃。知見分明,不一不異,故能動寂常妙,理事皆如如。

  

  此處的「知見」,即是前面的「如來知見」,也即是「知心空寂」、「見性無生」。由于涅槃是般若、解脫、法身叁者的不一亦不異,所以能夠靈活地運作,既是常動的,也是常寂的。

  

  這實在太奧妙了,從有爲、有作、有生、有滅的現象看,當下就能體認到一切諸法的自性,本寂本空。現象是事,自性是理,事理之間,都是如此的自然。站在般若的立場,因事物的現象,可以照見五蘊皆是空寂不動的;站在涅槃的立場,可以確定由于寂靜的理體,才能顯示出智慧的觀照之力。其實,一切的諸法,都是基于這樣的法則,所以稱爲如如。

  

  總之,如果執著,不論執著什麼,乃至執著佛的經教,而被所執的對象束縛,都是衆生知見;如果一切不執著,魔來斬魔、佛來斬佛,便是如來知見。如果不能提得起放得下,便是衆生知見;能夠即真空而不否定妙有,空有自在,收放自如,便是理事如如的如來知見。即處處能通達…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積極的人生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