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般若,爲叁乘共同修證者;(2)不共般若,唯對天臺宗所判的別、圓二教之菩薩證者,不與二乘相共。
2.《地藏十輪經》卷十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叁說菩薩般若有二種:(1)世間般若,未行寂靜而常行有見有相之般若;(2)出世間般若,心如虛空,平等寂滅,離諸名相之般若。
3.《華嚴經大疏》卷一則說:(1)實相般若,(2)觀照般若。(二)叁般若:有兩種分法:
1.《金光明經雲義》卷上:(1)實相般若,爲般若之理體,爲衆生之本真,離一切虛妄之相;(2)觀照般若,乃爲觀照實相之實智;(3)方便般若,爲分別諸法之權智。
2.《僧肇論》:(1)實相般若,(2)漚和(方便)般若,(3)大慧(不取有無,不墮二邊)般若。
3.法藏的《般若心經略疏》:(1)實相般若,謂所觀真性,(2)觀照般若,謂能觀妙慧,(3)文字般若,謂能诠之經教。(叁)五般若:見于長水子璇所錄的《金剛經纂要刊定記》卷二:「般若種類,諸說不同。准《大智度論》說,有叁種:1.文字,即能诠教;2.觀照,即能觀智;3.實相,即所觀境。羅什後來開爲五種,于觀照中開出眷屬,即隨行五蘊及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善根;于實相中開出悟境,即俗谛境。」也就是:1.文字,2.觀照,3.實相,4.眷屬,5.境界的五種。
〈顯宗記〉所說的「般若無知」,原出于僧肇的《般若無知論》,論中引了《道行般若經》卷一:「般若無所知,無所見。」(案:原經文是「何所是菩薩般若波羅蜜?當從何說菩薩,都不可得見,亦不可知處。」)《肇論》又說:「何者?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經雲:『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此經雲是引的《思益梵天經》)。《肇論》又引《大品般若經》義說:「經雲:真般若者,清淨如虛空,無知、無見、無作、無緣,斯則知自無知矣。」
依據《肇論》所說的「般若無知」,實則是由于般若即是佛心流露的清淨智慧,即是超越于有無執著而取中道實相的淨慧功德,所以不能以有所知及有所不知的相對論,來形容清淨的般若。內外俱照、內外寂然、照則透徹、寂則不動,便是般若無知的內容。
〈顯宗記〉的作者神會禅師,既是六祖惠能大師的弟子,應該也是受到《壇經》影響的,敦煌本《壇經》雲:「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又說:「我此法門,從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爲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去誰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
依《壇經》的意思,但能一念不愚,便是一念般若行,念念不愚便是常行般若行。而這般若之名,是爲對治凡夫衆生的八萬四千煩惱塵勞而生起,如果已經沒有煩惱的塵勞,那就是無念、無憶、無著的聖者。如果尚不知般若自性爲何物的話,只要于一切法的境界上不取亦不舍,便能見性成佛。因此,般若的功能及其範圍,的確廣大無極;但在佛果位上,般若無用,在凡夫位上般若的作用,即是教我們「不取不舍」,也可以說,《壇經》雖沒有明言般若無知,卻是告訴了我們「般若無形無相」,但其功用無限。
般若雖然是無形、無相、無知,卻有所觀的境、能觀的智、能诠的教,及其所衍生的善根境與俗谛境,所以此處接下來的文句是「運六通」及「弘四智」了。
所謂「運六通」,是指般若的功用廣大,無所不知,無所不及,猶如擁有廣大的神通,但這並不等于說,禅宗開悟的人,都會運用六種神通。事實上,正統中國禅宗的祖師們,絕少談論神通,甚至禁止表現神通。
其實禅修的人,如果知道修行神通方法四如意足的人,當然會有神通的能力,只是不會張揚表演,以神通作爲廣收徒衆的號召。禅師利益衆生,是依自內證的實相般若及觀照般若,運轉方便般若及文字般若,慈悲攝化,應機救度。以般若的智慧利益衆生,是一勞永逸的事,等于教導貧窮的人,學會自行生産衣食等生活必需品的技術知能。如果以神通變化幫助衆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暫時設施,不能徹底解決困苦的問題。所以真有智慧的禅師,只以佛法的智慧布施,不會以神通力助人。而且神通力不敵業力,有些人自稱已經有叁明六通,一時間好象非常風光,到頭來卻會弄得自身難保,反受其害,這就是用神通錯亂因果。
「六通」也就是六神通,梵語ṣaḍabhijñãḥ.。一般所說的六通是:神足、天耳、他心、宿命、天眼、漏盡。《長阿含經》卷九,在每通之下加「通證」二字;《俱舍論》卷二十七,除了將「神足」改爲「神境」之外,每個通之下都加〈智證通〉叁字,例如:神境智證通。(一)神境智證通:即是如意變現各種境界,例如飛行自在等所謂十八神變。(二)天眼智證通:得到色界天的四大種所造眼根,能見自地上及地下的遠近粗細等諸物質形象。(叁)天耳智證通:得色界天的四大種所造之耳根,能聽聞人間、天上、叁惡道等一切遠近之聲。(四)他心智證通:能知他人的心中所思所想,有垢無垢等念頭。(五)宿住隨念智證通(宿命通):能了知並憶念過去世中,從一世、十世、百世,乃至千萬億世之事。(六)漏盡智證通:證知自己已經斷滅煩惱及煩惱習氣,更不複受後有之生死。
以上六通,若依小乘《俱舍論》卷二十七所說,前五通,異生凡夫亦能修得(或有報得者),第六通,唯聖者能得。若依《大智度論》卷二十八所說,五神通爲菩薩所得,第六漏盡通,唯佛能得。
在六通之中的宿命、天眼、漏盡叁項,爲了有別于凡夫的五通,所以在阿羅漢稱爲叁明,例如宿命智證明,是以空慧的出世間解脫智顯了所以稱之爲明,合稱叁明六通。又于佛果位的叁明,有別于二乘聖者,稱爲叁達,阿羅漢的神通力尚屬有限,唯佛的神通力,通達無礙故。其實人的六根,都能發起神通,由于鼻根及舌根,不及色界禅天,故不列入神通,但就一般異能而言,確有鼻通及舌通的事實。
至于「四智」,是《成唯識論》的名詞,所謂轉有漏之八識,成無漏的四智。八個識之中,前五識及第八識,要到佛果位,才能轉識成智,第六識及第七識,則在初地以上菩薩位轉識成智。所謂轉八識成四智,是:1.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2.轉第六識爲妙觀察智,3.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4.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
依據大珠慧海的《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說,四智是「體同名列」,又以四智配屬佛的叁身:「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叁身亦假立名字分別,只令未解者看。」
這是禅宗大師們運用唯識學,來說明頓悟法門,其實已包容涵攝了一切最高的法門。
〈顯宗記〉的「運六神通」,是由于「般若無知」,「弘四智」也是由于「般若無知」,所以不著一相而遍照一切,應運無礙。
體同法界
是知即定無定,即慧無慧,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因爲般若無知而功用無礙,以此類知,一切都是即有而無是真無,即無而有是實有,無行而行是大行。正在禅定之中不見定相,正在智慧運作不見智慧,正在修行六度萬行未以爲行,那才是大禅宗、大智慧、大修行。
「定」也好、「慧」也好、「行」也好,它的本性就跟虛空是相同的,它的理體就跟十方法界是同等的。那就是充塞于宇宙,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左左右右,亘古迄今,綿延無窮,蓋天蓋地,巨細無遺,這就是「性等虛空,體同法界」。
禅宗所說的定慧及修行,與通佛教所說的不盡相同,一般所謂的四禅八定及九次第定,以及各種叁昧,均非禅宗所取的觀念。只要能夠有一直心,當下便是一行叁昧,所以禅定並無禅定相。禅宗所言說的般若智慧,乃是無念、無相、無住,又是無憶、無著、無知,所以不是其他宗派所以爲的各種智慧名相。
禅宗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念心行」,即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壇經》又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又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叁世諸佛皆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叁毒爲戒定慧。」
《壇經》的這種觀點:心同虛空,遍周法界,無住、無往、無來,便能打破煩惱塵勞,便是大修行。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全心的奉獻,那就是最大的功德。例如:雖然你只捐一塊錢,如果那是你全心的奉獻,就是最大的奉獻,便有無限功德。如果你捐了上萬、甚至上億元,卻沒有用你的全心,那是有限的奉獻,也是有限的功德;由此可知,如果沒有財物,用你的虔敬心,也是有功德的。至于行多、行少,不需要跟他人比,也不需要跟自己比,只是盡心、盡力、盡分、盡責,修戒定慧叁學、修行六度四攝,便是大行。普賢菩薩的大行,是遍行、常行,等于無行。
再看《壇經》的〈定慧品〉,對于定及慧的看法,即說:「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由此可知,《壇經》承認有定有慧,不過主張定慧同時,定慧不二,並沒有說無定無慧。而在神會大師的〈顯宗記〉,則以般若無知的立場,說無定無慧,卻定慧宛然。
若從次第禅觀的立…
《神會禅師的悟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