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Again)
金基德,金汶映/著 金炫辰/譯
小沙彌的故事 -- 因緣之環
「好,現在該學經了,快點過來吧。」
「今天休息一天,明天再學不行嗎?」
「明天,明天……什麼都要等到明天再做嗎?」
小沙彌不情願地嘟著嘴,嘀咕著:
「今天還念金剛經嗎?」
「是啊,今天也是金剛經,明天也是金剛經。用畢生的時間去讀都讀不透的,就是佛祖的教導。」
老僧坐在地上,鋪開一張大大的紙,一筆一畫地寫,一邊給小沙彌念道: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小沙彌鹦鹉學舌似的跟著師父念了一會兒,不解地問道:
「師父,那是什麼意思?」
「菩薩布施衆生,不能僅停留在相的層面。就是說,菩薩幫助某個人的時候,沒有『我在幫助別人』這種想法。所以,意識不到自己在布施。」
「連自己在布施時都不能想布施,那怎麼樣辦到呢?」
「再聽聽下面的吧。」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不拘泥于相而布施的話,其福祉和恩德就會無窮無盡……」
「相是什麼意思?」
「就是外表的意思,即虛。」
「那就是說幫助別人都是虛假的意思嗎?」
「想著『我在給別人某種東西』而給,豈不等于在滿足自己的私欲嗎?就是說把幫助別人當做炫耀自己的資本是一種可恥的行爲。」
「但是師父,不帶任何私欲地幫助別人,如果人不知道其福德的話,那做好事到底有什麼用呢?」
「那不等于沒有福德。有是有,只是感覺不到其存在而已,就像這虛空一樣。福德即虛空。看到那些飛去的鳥了嗎?鳥的數量可以計算,但是任鳥飛翔的虛空就無法估量,這是一樣的道理。」
「那麼不拘泥于相是什麼意思?」
「如果拘泥于表面的東西,就會迷失在表象裏。如果不被任何東西所迷惑,不拘泥于某種表象的話,總有一天會悟出道理,看到佛性。」
「師父,還是不太明白您的話,但是仔細想想好象又能明白。那就是說,我也多做布施……不是,做布施也裝作不知道,像師父一樣多寫字多學經的話,就能成佛是嗎?」
「呵呵,這小子,總算講出一些有慧根的話了。」
師父呵呵地笑了起來。
老僧覺得小沙彌長大了不少。把他從一柱門前撿來,好象就是發生在昨天的事情,但是不知不覺,已經過了好幾年了。
那天早上,茱山池也像今天一樣,陽光暖暖的。
在院子裏敲木魚的老僧聽到了陌生的鳥鳴聲。老僧覺得這聲音太淒婉了,就擡頭望了望。就在這時,一只玲珑的小鳥掠過老僧的手指尖。老僧心裏想,師父的七七四十九齋才過去沒多久,也許那鳥是師父派來的靈鳥。
鳥雖然飛走了,但那鳴聲依然缭繞在耳邊,久久不能散去。
進佛堂之後,耳邊依然響著那聲音。
過了一會兒,老僧才明白那並不是鳥鳴聲。豎起耳朵仔細聽,原來是從遠處傳來的小孩兒哭聲。老僧劃著船,順著聲音的方向到了一柱門,看到地上有個藍色的包袱。打開包袱,裏面是一個嬰兒。因爲天氣冷,嬰兒的臉通紅通紅的,非常惹人憐愛。
老僧走近,嬰兒停止了哭泣,用淚汪汪的眼睛望著老僧。
老僧停止念經,擡頭望著遠山。
山頂上的積雪完全消融了,到處彌漫著綠油油的春天的氣息。
老僧轉過頭,看見厭煩了經書的小沙彌,在院子裏調皮地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