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P21

  ..續本文上一頁、持、犯,主要講的是方法,持戒也有方法,也有方便,不是說一概而論。

  第叁個要有菩提心:

  即學佛的菩提心,我們前天因爲文化館來了很多的人,結果很多的菜剩下來,吃不完,剩下我們幾個人在吃,那我就請他們幫幫忙,發發心,把它吃掉。發心這句話,我想了想不對,發心?發心吃菜?這個發,發是生長的意思,一粒黃豆或一粒谷子往水裏一泡,它就長大了,就是發了,發了以後怎麼樣?它的芽出來了,發生,一發它就會生,對不對?發菩提心生菩提心,發心,這發心叫人吃菜,不是辦法,這些菜吃完,心就沒有了。應該就是說,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本來就有。弘一大師要去青島的湛山寺以前,他做了一個夢,他把蓮子一把一把的撒下去,撒下去做什麼?種菩提種子。人家講,我到某某地方說佛法了,那個地方是從來沒有佛法到過的地方,是邊地,這次我去爲那邊的人種下菩提的種子,這個話聽起來好像是對的,其實對不對?諸位,種菩提種,他們本來沒有菩提種,結果把它種了下去,然後他們有了,本來那是個荒地,撒了種子下去,就長起來了,是不是這個樣子?可以通的,對的。但再深一層講,有毛病,這是層次的問題。我們分爲二個層次來講;第一個層次,在普通來講,從沒有聽聞佛法的人,我們撒了菩提種子是對的,但是,再深一層講,一切衆生通通有菩提心,通通有佛性,而只是沒有發,我去撒甘露水,這甘露水撒在什麼上面?撒在菩提種子上面,因此菩提的種子發芽,應該這樣講比較好一點。所以,我們先要自己發菩提心,很要緊,菩提心本來就有的,每一個人都有,人人都有,本來就有,涅槃經裏如此講,華嚴經也是如此講,本來就有菩提心,這是始覺、本覺,菩提本無樹,那麼種子那裏來呢?這個是禅的問題,我們現在不談。發心,發菩提心,我們如果在一切情形之下,環境之下,我們不要忘掉了「菩提心」叁個字,我們就能保持我們的安全。人只要有自信心,無事不成,喪失了自信心的話,你便一事無成。

  所以要建立對佛法的信心,修行的信心健全的話,一定要先把菩提心發出來,肯定自己有菩提心,菩提心是清淨的覺心。自己知道,並肯定自己有菩提心的話,你就很安全了,在菩提道上一直走下去,很平坦。這是說,有人雖是國王的兒子,當他還沒有知道自己是國王的兒子以前,他跟普通的人一樣,無所謂;有一天知道自己是國王的兒子以後,他就覺得跟人家不相同,自己應該像一個國王的兒子,像一個王子。當我沒有得到學位以前,我是普通人,得到學位以後呢?我覺得還是個普通人。人家就講了,嗳!你的責任大了,我說對啊!得到學位做什麼的,一張紙沒有用,但是責任加重,我得的是責任感,榮譽不希奇。

  一張紙毫無用處,而是責任感。有了菩提心,發了菩提心而責任感加重。學佛心要勇猛,藕益大師常常跟人講:「我一生毫無長處,唯一的長處是我沒有離開菩提心。」他時時刻刻沒有忘記菩提心,也勸人發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生活之中的防腐劑,能防止我們生活腐化,能防止我們走入歧途,堅定我們對佛法的信心,健全我們修行的生活。

  以上講的是學佛,以下講日常生活──第一是平常生活,第二是修行人每日的修行生活。

  一、平常生活,就是平常人的生活,就平常人的生活來講,我們先要做個平常人,從平常人做起,而後做到不平常,做到不平常以後,再又回到平常。這不是賣關子,在我們初初進入佛門修行佛法的時候,先要把自己的生活導入常人的軌道,過通常人的生活。這在佛經中分爲二類,一類是人與倫理生活,也就是社會生活,在六方禮經中講,有個善生童子,也名善生長者經,或善生經。長者之意,非年紀大的人,長者是有德之人,年輕有德也可稱之爲長者,長者和童子是相對的,無欲爲童子,文朱師利是法王子,事實是童子,六方禮經是講,父母對子女,子女對父母,主對仆,夫對妻,妻對夫,國王與大臣,也就是我們中國的倫理綱常,就是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倫理生活就是各盡其分,各盡其責,以上是平常人的生活。反對出家的人認爲不孝有叁,無後爲大;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等等。因爲出家人,又要燒疤、燃頂(燃頂從明末才有,明前沒有的,現在有人畫玄奘叁藏像,頭頂也點十二個點,是沒有曆史根據的),又要離開社會,所以抙出家人是不忠、不孝、不義。實際則不,釋尊不但沒有忘記父母,更沒有忘記他的國家,他把佛法教給和他有關系的人,後來他的國家被人滅亡,他也遭受滅族的慘痛,他明知不可爲而還是要去救護。今天我還想到這個故事,我對自己說,我要愛國,也護佛教,出家人也要對國家民族盡心。

  在人與人之間,要努力去求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一切不爲自己,這是菩薩道的基礎,一切都爲衆生。度衆生,要先從與自己有關系的人度起,不能度家裏的人,責任在自己,要檢點自己,是否盡到了責任。第二要看緣,有緣很快就能使人信佛。釋迦佛生生世世有個提婆達多和他搗蛋。佛不能度無緣的人,不能度的人,就要把他當菩薩看。家裏有人不信佛,不要認爲是生在魔鬼之家而想逃避,越是有這樣家庭的環境,越要視爲火中紅蓮,越要八風不動,越要對他們好,越要努力盡到自己的責任。直到死爲止,你雖無法度他,他卻成就了你的道業,家裏如果出現了狠丈夫、凶太太,若自己是菩薩,他更是大菩薩。這是就佛法來講,先做平常人。

  二、修行生活,離不開戒律,有祖師把戒律濃縮編輯起來叫<毗尼日用>,吃飯應怎樣,漱口應怎樣,起居應怎樣,理發應怎樣...都有一定威儀,「叁千威儀,八萬細行」,貫徹了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另有一部<禅門日誦>,一般人說,禅宗不立文字,不立文字非不要經典,禅只是不著文字,不入任何形象、現象,任何形象、現象均可捉摸,不立文字就是不立現象,心裏一切形象、現象都沒有了就叫收心,不是眼睛在看,是心在妄動,<禅門日誦>是規定每天早上起來,一直到睡覺以前的五堂功課,乃是藉著念誦,幫助我們收心,指導我們修定。還有百丈清規,禅院清規──都是禅的生活軌範。曉雲法師不同于衆──威儀、風貌就能感動人,他講話的姿態能使人敬仰,走路很輕,從不慌張,見到人總是那樣和藹,使人如沐春風。他是藝術家,居所如入畫境。日常生活就是從平凡中體驗真實的存在,其實是假的,一切如夢如幻,在沒解脫以前,假的也要當真的做。業力是不假的,願力是很偉大的,我們要轉變自己的業力,以我們的願力把我們的生活改變爲純佛教化的生活──做叁寶弟子。學佛要從平常生活中著手,願心要擺到發無上佛道上去,難得好因緣,大家聚在一起,沾大家的福氣,願大家光明。

  一九七八年叁月二十五日講于蓮花學佛院 盧城錄音·劉國香整理

  二、佛教的修行方法

  前 言

  非常謝謝貴紀念堂理事長吳俠民先生,昨天、今天一再給我介紹。我非常感謝有此機會到多倫多來爲僑胞們講佛法,同時也覺得非常難得的有醒華日報的總編輯簡許邦先生擔任翻譯。今天星期一,所以聽衆沒有昨天多,請各位盡量坐向前排,把你們和我的距離拉近些,因爲佛教徒向法師們請教和學習,稱爲親近善知識,意思是親切地接近被你們尊敬的人。

  修行的意義

  今天的講題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認爲修行是出家人到山裏去,或是關起門來在寺院裏才能修行。事實上修行二字固爲佛教名詞,但在每個人日常生活裏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們房子壞了破了要修理,家具破了壞了要修理,同樣的,我們的生理行爲或心理行爲如果不常檢點的話,我們也會漸漸變成壞人。中國的曾子所講的「吾日叁省吾身」,就是說我們應該每天檢討自己的行爲。每天若都這樣反省的話,縱有錯誤,也容易隨時改正。至于「修持」,是修正、修理而且要持之以恒,日日時時,乃至每一秒鍾都要修行。有些人做了錯事,當天或能覺察,且有悔意,到了第二天又會再錯,他沒有勇氣和決心把自己改正過來,那便不是修行。修行則一定要在發覺自己有錯誤之後,加以修正、修理,並且應該切切實實地照修正過的行爲繼續努力下去。所以我們說修行要反省自己:不該做的事不再做,該做而尚未做的事,應該就開始去做。

  修行的器量

  從佛教立場講修行,有大器和小器之分,也就是大修行和小修行之分。中國的孟子曾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以人的立場看,如果能獨善其身地修行,已經不錯,真正能達到這種程度,並不容易,可是在我們佛教來說,這尚是小乘。所謂小乘是對大乘而言,大乘不但自己要修行,而且要兼善天下,幫助所有的人都能修行。譬如說:我們現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多種類,從腳踏車一直到飛機,從水陸到空中,有大有小。但腳踏車只能載一人,而且走得很慢,坐火車則快些又可以載很多人,有時還必須乘輪船或飛機。所以大乘和小乘,事實上就是說自修自度的人,是乘用小的慢的交通工具,自度度他的人,是乘用大的快的工具。能自度已不容易,自度度他當然更不容易。譬如說:自度不了而度他者,就像不會遊泳的人,看見有人掉下水喊救命,便跳下水中去救人,結果救不了人,反而自己也淹死在水裏。因此要做大乘也好,做小乘也好,最基本的原則是切實的修行。修小乘也得先學修行小乘的方法,好像買不起飛機的人,至少先要有錢買輛腳踏車。不論小乘或大乘,修行是第一。

  修行的層次

  我們在一刹那間就做大乘菩薩,是辦得到的,不過,大乘並非與小乘對立,大乘之中必包含了小乘,同時也包含了凡夫的人及天,所以大乘的本身共有五個層次:(1)人,(2)天,(3)聲聞,(4)獨覺,(5)菩薩。修行是一步步上去的,大乘不是比小乘顯得高超,乃在于發心的偉大,他們修行是爲了度衆生,而…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佛生淨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