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生淨土》—聖嚴法師
目錄
自序
孝親報恩當念佛
念佛法門四個心
四種淨土任君遊
兩類超度亡與存
忏悔業障是恒課
帶業消業生淨土
西方淨土與人間淨土
佛七的根源
念佛的方法
自序
我常念佛,也常教人念佛,勸人念佛。
早在叁十多年前,我便應邀于臺灣南部屏東巿的東山寺主持了彌陀佛七。一九八○年代以來,我在臺北北投農禅寺,每年主持一次清明報恩的佛七,並于農禅寺成立每周集會共修一次的福慧念佛會。所以我曾爲大衆做過不少次跟念佛法門有關的開示。我也在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擔任了好多年淨土學的課程,但我僅爲《華岡佛學學報》寫過一篇〈淨土思想之考察〉(編案:現收錄在《學術論考》一書中),卻從未出版過類似這一本介紹念佛法門的作品。
這是由于我在東西兩個半球,不論是演講或撰稿,我被人家要求的,多是以禅的範圍爲主題,竟然從未遇到過被人要求開示念佛法門的機會。
直到今(一九九叁)年叁月二十七日至四月四日,我在農禅寺的清明報恩佛七期間,每天開示念佛生淨土的法門,說明佛法重視知恩報恩,人們當以感恩的心情接受現實的人生,再以報恩的情懷奉獻廣大的衆生。如何才能正確地表達感恩與報恩,應當修學念佛法門,因此法門,真俗全收,事理雙圓,世出世法,不論現世福利或身後美景,無不包容。
至于如何修學念佛法門,我便逐日介紹了七個項目:1.孝親報恩應當念佛。2.念佛應當具備四個心:信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3.淨土有四種:人間的、天國的、佛國的、自心的。4.超度有兩類:對亡靈的、對生者的。5.要將忏悔業障的修行當作每日的恒課。6.帶業、消業都生淨土。7.往生西方淨土當以建設人間淨土爲基礎。
當時的錄音帶被流傳之後,很多人聽了非常喜歡,有幾位熱心的弟子,又從錄音帶整理成了文稿,交給我審閱,我便將之帶到美國。至本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我始抽空取出檢閱,發現內容空泛,不知好在何處,行文的語氣,也不象是我的。因此花了十天時間,將之刪削補充,重寫了一遍。也讓我借此因緣再次熟讀淨土叁經,重溫淨土諸大師的著述達叁十多種七十多卷。
寫完之後,覺得意猶未盡,所以增加了「佛七的根源」及「念佛的方法」兩篇。使得這本五萬余言的文章,在實用的價值之外,也富有參考的價值。一九九叁年十二月二日釋聖嚴自序于紐約東初禅寺
孝親報恩當念佛
我們的清明佛七,又名報恩佛七,所以來談談報恩的意義。從佛教傳統的觀念來說,恩有四種:即叁寶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中國特別重視父母的養育之恩,對其余叁種就好像不是那麼重要。因爲從先秦時代開始,就倡導孝道,儒家的《孝經》就是從倫理的孝親觀點而講立身行道德教治化等的道理,非僅孝親,亦兼論君天下的准則。因在五倫之中,以親子的關系爲基點和起點,所以孝親最重要。漢代曾提倡以孝立國,並舉孝廉;孝子必定清廉,想找廉節的官員,就從孝子中選拔,所謂拔忠臣于孝子之門,若是孝子,則一定會對社會大衆也能關懷。相反地,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關懷的人,或者是逆倫的人,要他們大公無私地去關懷人民的疾苦,必是很難的事。
可是到了近代的社會,自從西方所謂「工業革命」之後,家庭與社會的結構轉型,倫理的觀念破産,各自爲政的小家庭製度,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念,便爲人類社會帶來了災難。東方的中國社會,也受到重大的沖擊,漸漸對孝道的倫理觀念視爲迂腐保守,親子關系漸漸淡薄。也就是親子間的關系,只是維系在兒女未成年之前的短短十多年時間,當兒女長大成人之後,各奔前程,對父母就不怎麼關懷了。並且認爲父母養育子女是責任,兒女關心父母是施恩。因爲人是自私的,往往爲了自己的前途,而不顧父母的死活及父母的需要了。
今天在臺灣的社會,也不得不走小家庭製的這條路了。雖然尚有政府官員,正在鼓勵大家族製度,若有叁代同堂、四代同堂者,可受到獎勵優待,這種作法相當可取,但僅少數人能夠做到,也只有少數的政府官員做如此想。因爲整個世界的大環境,已演變到如此地步,我們希望普遍且永久恢複到從前農村社會時代的大家族製度,就相當不容易了。
不過,中國人尚保存著對祖先懷念的風俗習慣,慎終追遠,在清明節掃墓,對祖墳祭拜一番,表示對于祖先或已故親友的追思。我們對此風俗,應當贊歎,紀念祖先,便是飲水思源,便是孝道,便是念恩感恩。不過,此種風俗,除了形式而外,並無實質上的報恩意義,祖先們又能得到些什麼功德?
今天有叁位居士從很遠的南部來臺北的農禅寺看我,我勸他們參加一天隨喜念佛,用念佛的功德回向給他們祖先更好,但他們並未留下,原因是老、中、少叁代,各有自家和外家的祖墓,利用星期假日,趕到好幾個地方掃墓祭祖,他們要奔走在不同的墓地與納骨塔之間。我便勸告他們:「僅去掃一掃墓,意義不夠大,最好能從農禅寺出發開始就念佛,到了墓前也念佛;在墓地上念佛,掃完墓回家的路上也要念佛;清明前後念佛,平常日子也念佛。一方面將功德回向給祖先,另一方面希望他們在幽冥界中,聽到佛號聲也能信佛、學佛、念佛。」那叁位居士聽後很歡喜,我希望他們真的照著我的勸告去做就太好了。
諸位來參加清明報恩佛七,一方面是修行,一方面是爲了報恩。多半的人會爲了祖先及已故親友立往生牌位、點往生燈,做何用呢?是希望他們能接受到念佛的功德,若未轉生,以他們自己的靈體來到本寺,聽我們念佛,也跟隨我們一起共修,則更有意義。信不信呢?現在就有好多好多你們的先亡眷屬在聽我講開示。一定要信!否則大家來做這些念佛的佛事,不是欺騙自己又是欺騙誰呢?
爲什麼我們念佛就算是報恩?就對祖先及先亡眷屬有用呢?很簡單,當我們爲新亡的人助念之後,往往就會發現那些已斷氣的死者面部表情,現出微笑的感覺來,本來死者面部是暗青的、灰白的,但當我們爲他助念虔誠懇切之時,死者的臉上、嘴唇便會泛起紅暈,這表示人雖過世,他們的神識仍會聽到我們的念佛聲。只要聽到念佛聲,便會生起信仰心、歡喜心和清淨心,就能離苦得樂,必定往生淨土,所以唯有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報恩。
我們已故的先亡親友見我們念佛、供佛、拜佛,他們一定非常歡喜,因爲念佛時不會說壞話、做壞事。因此使得先亡親友,對你安心放心,且又覺得非常安慰,故以念佛來紀念和超度他們,乃是最好的方法。其實每年清明掃墓時,僅燒幾炷香、燃一對燭、焚化一些冥紙冥庫,獻上一束鮮花等,倒不如也來參加一次念佛的共修。我們並不反對掃墓,但我更鼓勵念佛。當在清明掃墓之外,也到寺院裏來參加七天報恩念佛的修行,則對先亡更有意義、更有功德。就算是來隨喜念佛一炷香或參加念佛一天也很好。
我很佩服我的先師東初老和尚,他在遺囑上寫明要我們別給他土葬,火葬後也不許留取骨灰或舍利來供養,而是將之和面撒在海中與水族結緣,他在世時,曾對我說︰「做人不要那麼愚蠢,既知活著時要這樣、要那樣,都是幻相,死了後還要一座墳墓,豈非可笑。」我就照他的遺囑辦了。可是,當先師火化後發現有很多舍利,我不敢要,很多信徒正在搶。當時有人便對我說:「聖嚴法師,有人在搶撿老和尚舍利,我們中華佛教文化館要不要留下一些呢?」我說:「有人搶去供養不是很好嗎?」不過,我還是不能免俗,留了一些先師老和尚的舍利,供養在祖堂裏。可是,我能體會我們老和尚的意思,是不要我們以掃墓的風俗來紀念他,而是遵照他的遺志來弘揚佛法,修行佛法就是紀念他,就是報他老人家的恩,這比供養他的舍利或比用掃墓來紀念他更有意義。
我現在繼承他老人家的遺志,用他留下的道場,除了自己修行,也在弘揚佛法,指導修行,以此種方式來代替掃墓,作爲紀念,功德更大。這項功德,也不是出于我的,是他老人家的高瞻遠矚。
諸位知道我今(一九九叁)年已幾歲了?(大衆默默搖頭)因爲我從來不做生日,所以也忘記自己到底幾歲了,從我傳記資料的記載看,今年已是六十四歲,我還能有另一個六十四年可活嗎?不能!你們認爲有,可是我不相信,因此,我也在此宣布:我死之後,不准埋在土坑中,也不許爲我起納骨塔或舍利塔,不准撿舍利回去供養,我也要學我的先師老和尚一樣,弟子們見我死了,將我火化,研細後的骨灰撒在法鼓山上。先師老和尚要我將他的骨灰撒在海裏,也曾大費周章,尤其在海上私自去撒遺骨,是被禁止的。我也要節省我的弟子們的麻煩,撒在法鼓山的林間空地上,經過雨水沖洗,便進入溪澗,流往大海去了,我不要留下任何東西,僅希望留下二句話,是法鼓山的理念:「提升人的質量,建設人間淨土。」若能實踐這兩句話,便等于給我掃墓紀念。你們現在已在替我掃活墓了,不是嗎?釋尊涅槃已二千五百數十年,我們做弟子的人,很難能到他的火化場去掃墓,都能用修行佛法、弘揚佛法來紀念佛陀,供養叁寶。這才更具意義,也才是真正的佛子。
「報恩的最佳方法,是用父母給我們的身體,來做對自己、對衆生有利益的事;來說對自己、對衆生有利益的話;想對自己、對衆生有利益的念頭,這才是真正的報恩。」諸位是否聽過「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的兩句話?實際上,一方面,我們要奉獻自己來利益衆生;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飲水思源,知恩報恩。出家的大德高僧以及在家的大善知識們,往往會說:「爲了報答叁寶恩,誓願盡未來際獻生命,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弘揚佛法,護持叁寶。」這意思也就是說:叁寶的恩我們無法報答,只好以自己所能、所有及…
《念佛生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