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生淨土▪P12

  ..續本文上一頁經驗而將理一心及理持,解釋爲禅宗的見性明心,蕅益大師則是從理論思辨上說明禅是禅,淨土是淨土,不應相混。蓮池大師的說法,是從修證體驗及禅淨論點的會合,而指出如何來修念佛法門,也跟禅修不相違背。

  又由于天臺智者大師曾說:「四種叁昧(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同名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是叁昧中王也。」所以明末的蕅益大師也說:「念佛叁昧,名寶王叁昧,叁昧中王也。」並以爲盧山一派之淨土念佛爲念他佛,達摩所傳爲念自佛,永明延壽一派爲理事雙修,禅淨兼顧的念自他佛。不過蕅益大師本人,並未條理出念佛叁昧的實踐方法,他是從綜合禅淨諸家的觀點而做的整合融會說。

  總之,念佛叁昧既是寶王叁昧的叁昧中王,我們應該鼓勵淨業行者們,用來修行。般舟叁昧的九十日行法,必須常行,不臥、不坐、不得休息,對于一般人而言,的確很難支持。但在蓮池大師時代,曾鼓勵不少居士,修行念佛叁昧,獲得成就,也是九十日爲期。

  因此,宜將上列的念佛叁昧修法的四個層級,配合九十日的期限,做一適當的分配。

  一○、高聲念佛

  稱名念佛,又名持名念佛,稱名須用口出聲唱出,持名則或可出聲,或可默念,或可口唇微動。但在中國的稱名念佛,行之已久,唐代的飛錫大師,撰《念佛叁昧寶王論》卷中,特別提倡「高聲念佛」。念佛聲音之洪亮,被形容爲「聲喧裏巷,響震山林」。其理有五點:「夫辟散之要,要存于聲。聲之不厲,心竊竊然,飄飄然無定。聲之厲也,拔茅、連茹、乘策,其後畢命一對,長謝百憂,其義一也。近而取之,聲光所及,萬禍冰消,功德叢林,千山茂松,其義二也。遠而說之,金容熒煌以散彩,寶華淅瀝而雨空,若指諸掌,皆聲致焉,其義叁也。如牽木石,重而不前,洪音發號,飄然輕舉,其義四也。與魔軍相戰,旗鼓相望,用聲律于戎軒,以定破于強敵,其義五也。具斯衆義,複何厭哉?未若喧靜兩全,止觀雙運,葉夫佛意,不亦可乎?定慧若均,則兼忘心佛。」

  飛錫強調高聲念佛,說明五義,證明聲的功能奇大,能定心、除憂、消禍、舉重、降魔,乃至達到止觀雙運、定慧均等、心佛兩忘等實相念佛的程度。

  一一、五會念佛

  唐朝的法照大師,撰作《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一卷。提倡五會念佛。他的依據是《無量壽經》卷上有雲:「或有寶樹,砗磲爲本,紫金爲莖,白銀爲枝,瑠璃爲條,水精爲葉,珊瑚爲華,瑪瑙爲實。行行相植,莖莖相望,枝枝相音准,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耀,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會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又在《阿彌陀經》于類似的描述極樂國中種種動植等諸物環境設施之後,而說:「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法照大師因此而倡導發明了「五會念佛」的方法。

  其實經中只說「出五音聲」是指古音樂譜曲用的「宮、商、角、征、羽」,並無五會的意思。

  法照所用五會的意思,他自己說:「五者會是數,會者集會,彼五種音聲,從緩至急,唯念佛法僧,更無雜念,念則無念,佛不二門也,聲則無常,第一義也。」他又說:「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可知五會念佛,實即以五音譜曲念佛,抑揚頓挫緩急有致,能使念佛的人,不致墮于昏沈散亂,而且隨著音樂節奏,産生安定心神及愉快喜悅的趣味感。若能專精持續念佛,也可完成念佛叁昧。所謂五會,乃是念佛時段的次第數,其進行方法如下:

  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叁會,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會,四字轉急念「阿彌陀佛」。

  其實,近世中國各寺院的念佛方法,大致上都是采取類似這樣的五會念佛,不過大同小異。有些相當的好,能使參于念佛共修的人,感受到安詳平和而又清涼的氣氛。但在臺灣的時下,也有被譜成樂曲,由樂器伴奏的「五會念佛」,使人聽來,另有一種輕松活潑而且略帶興奮的味道,似已失去了梵唱的風格,很難使人成就念佛叁昧了。

  一二、十念記數念佛

  民國初年的印光大師,他該是迄今中國弘揚彌陀淨土的最後一位偉大的祖師,在其《印光大師文鈔》中,收有一章〈示修持方法〉,對修淨業的人非常實用,他也特別開示念佛方法。讀者不妨找來熟讀應用。現謹錄其兩種念佛方法,對時下念佛的人,都會有用:

  (一)十念法門:若因事務多端,無法如寺院生活那般地做朝暮功課的人,當于晨起盥漱畢,禮佛叁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爲一念,念至十口氣,念「小淨土文」,或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爲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的四句偈。念畢禮佛叁拜,即完成晨朝十念法門的功課。若無像,即面向西方叁問訊。此法乃爲宋朝慈雲忏主遵式所創,是爲了當時王臣的政務繁忙而設定的。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

  (二)十念記數念佛法門:許多念佛的人,喜用長串或短串的念珠記數,但在印光大師卻教淨業行者,十念記數則「不可掐珠,唯憑心記」。印光大師說:「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此攝心念佛的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他又說:「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說:「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如何是十念記數?便是當念佛時,從稱念第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至第十句「南無阿彌陀佛」,每稱念一句,須念得分明,記得分明,至第十句稱念完畢,再從第一句稱念的佛號記數,數至第十,周而複始,反複稱念佛號,反複記數至十。若十句直記困難,或分爲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則分作叁氣,當從一至叁,從四至六,從七至十。如此稱念佛號,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便無立腳之處,久久當會自然而得一心不亂了。此一十念記數方法,我在指導禅修及念佛方法時,也常介紹給新學者,禅修者如果數息法困難,用此十念記數法,便很順利。所以我也極其感恩印光大師發明了此一十念記數的念佛妙法。(一九九四年五月撰于紐約)

  

《念佛生淨土》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爲甚麼要做佛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