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谤正法。」此经所示,往生极乐国土的条件,非常简单,已不像《般舟三昧经》要求念佛名号,不可休息,方得往彼国那般的困难了。只要愿生彼国,除了犯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及诽谤了大乘正法的人之外,乃至仅仅一念信愿,均可往生彼国。
不过此经所示,往生彼国有上中下的三辈人,上中二辈,往生的念佛条件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往生的念佛条件是「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由「一向专念」,到「乃至一念」,都可往生彼国,如何念佛?此处应是念的无量寿佛(即是阿弥陀佛的意译)的名号,是用心忆念、用心系念。
此经卷上的四十八愿之中的第十八愿亦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发此愿时,尚在行菩萨道的阶段,如今早已成佛,他的愿力,当然兑现,所以鼓励众生,乃至仅以十念系念阿弥陀佛名号,必定往生彼国。当然,此经也曾两度提起「乃至一念」也得往生彼国。
五、《观无量寿经》等的念佛方法
根据《观无量寿经》的要求,首先是「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次教「系念一处,想于西方」。而做日想、水想、地想、七重行树想、八池水想、总观彼国宝树宝地宝池、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的依正庄严、观诸佛如来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作是观成,于现生中,得念佛三昧,即是亲证实相)、观无量寿佛身光明、观观世音菩萨、观大势至菩萨、观于莲花中坐及莲花合开想、观无量寿佛丈六身像在池水上。
以上乃是标准的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其次,此经又说九品往生的念佛法门,其中提及念佛之处,则有:
(一)上品上生者: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回向发愿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二)下品上生者:以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以「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阿弥陀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前来迎接往生彼国。
(三)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若此众生为苦所逼,已「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见观世音及大势至二大菩萨,为其说法。从以上所举经文看来,除了观想、观像、实相三种念佛之外,对于一般的凡夫众生,尚可用六念法门、称名念佛,特别是下品往生的众生,当以称名念佛,最可适用。称名念佛的方法,也在《法华经.方便品》见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说:「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在《阿弥陀经》则有:「若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至七日,达成「一心不乱」的程度,临命终时,即得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往生极乐国土。于是有人将心忆念佛、称名念佛、持名念佛,在日本尚有配合曲调的引声念佛,都叫作念佛法门。
六、一念乃至十念的念佛方法
在中国的历代大师中,宣扬念佛法门的人相当多,并且各自提出了念佛生净土的具体方法。
北魏的昙鸾大师,著世亲的《往生论》注,对于十念往生的解释是:「心无他想,一心相续,念阿弥陀,满十数名为十念云。」又说:「此十念之念,以忆念为义,缘佛相好,称佛名号,以心十念相续,专心阿弥陀佛,最为重要。」
唐朝道绰大师的《安乐集》卷上亦云:「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于十念,无他念间杂,是名十念。」
唐朝的善导大师所著〈往生礼赞释本愿文〉云:「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以口念十声佛号,解释十念修法。
新罗元晓大师的《无量寿经宗要》,解释十念,即是称念名号,缘相好,不杂余念,无间断地,念满十数。此与昙鸾所说相同。
近代日本学者望月信亨,考察梵文所用「念佛」的「念」字,应该是「心念」质多(梵文citta)之意,在《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念佛往生之处,所说「念无量寿佛」的「念」字,是「随念」(梵文anusmrti)之意,或有「思惟」(梵文mansikr)之意。
可见「十念」乃至「一念」的「念」字,原是心忆、思惟,加上称名念或持名念,便是口中宣称阿弥陀佛名号,同时在心中也切实地知道是在宣称阿弥陀佛名号。心中清清楚楚没有妄想杂念,只知道自己口中正在宣称佛号,便是一声佛号,也是一念念佛;继续不断地口中念毕十声,心中没有出现其它杂念,便是「十念相续」,也是十念念佛。
七、五念门
被尊为中国净土修法的始祖北魏昙鸾大师注世亲菩萨的《往生论》,解释世亲菩萨主张的「五念门」说:
(一)礼拜门:心中愿生安乐国土,礼拜阿弥陀佛。
(二)赞歎门:称念尽十方无碍光如来(阿弥陀佛的异名)名号。
(三)作愿门:如实修行奢摩他(止)。
(四)观察门:如实修行毘婆舍那(观)。
(五)回向门:以所有一切功德善根,为欲拔除一切众生之苦,而作愿摄取彼等,同生安乐国土。
这五念门的念佛方法,其实就是:礼拜弥陀信愿往生、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发菩提心广度众生。
八、五方便念佛门
隋朝天台智顗大师的〈五方便念佛门〉介绍了念佛门的修法:
(一)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净土,是为乐称诸佛名号的众生说。
(二)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行者想象佛身,专注不已,遂得见佛,所有罪障悉皆消灭。是为乐睹佛身,畏惧罪障者说。
(三)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行者观想佛身,是从自心生起,无别境界。此为迷心执境者说。
(四)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行者观想此心,亦无自相可得。是为计量自心实有者说。
(五)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行者此时入深寂定,将入涅槃,缘十方诸佛加被护念,兴起智慧功能,于一念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此为乐深寂定入涅槃境者说。 以上所举五方便念佛门,第一称名念佛,第二观相念佛,第三、第四实相念佛的因行与果境,第五则为发大菩提心。智者大师在此文中,特别强调:「若以一言而具众门,无过念佛。」又说:「若念佛时,当知是人,即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
九、念佛三昧的修持法
在《大藏经》中,介绍念佛三昧的经论以及历代祖师的著述,相当的多,例如《般舟三昧经》的般舟三昧、《大阿弥陀经》卷下、晋译《华严经.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大智度论》卷二一、《十住毘婆沙论》卷一二、《思惟略要法》、《摄大乘论》卷下、天台智顗的〈五方便念佛门〉、华严宗五祖宗密的《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道绰的《安乐集》卷下、怀感的《释净土群疑论》卷七。
依据以上诸种资料所见,念佛三昧的修法应该具备:
(一)要有定处、定期。
(二)要有信愿往生彼国。
(三)要以至诚心常念佛不断。
(四)念佛要有次第渐进,可以分作四个层级:
1.称名念佛:舍诸乱意,声声句句,念念相续,口宣佛号,心系佛号声。
2.观像念佛:舍诸乱意,念念观察佛的生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巨亿光明,在众中说法。
3.观想念佛:舍诸乱意,念念心向佛国方所,观想佛国净土的依正庄严,佛及菩萨、罗汉的悲智解脱,一切功德法身。
4.实相念佛:舍诸乱意,不取内外相貌,念念相续,观想体验,心佛众生,一切诸法,实相无相,真心无心,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真俗不二,万法平等。
以上四个层次,一般凡夫,最好先从称名念佛起修,若得身心安稳,进修第二、第三层次,至于实相念佛,则相等于禅宗的明心见性了。必须消业除障,身心安适,不生人我烦恼之时,方可修持,否则用不上力,若非徒劳无功,便是东施效颦,自欺欺人。如何消业除障?称名念佛,及礼拜、忏悔、发菩提心,是最好方法。
虽然近世的印光大师以为此际末法时代的下根之人,于此四种念佛之中的实相念佛,是难中之难的法门。但在明清之世,仍有不少僧俗大德,专修念佛三昧,例如明末的莲池大师云栖袾宏,清朝的省菴实贤,均曾克期修持念佛三昧, 以百日为限。莲池大师曾说:「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故知念佛三昧即是一代圣教之根元。」并将持名念佛分作:1.出声念的明持,2.无声念的默持,3.微动口唇念的半明半默持(如密宗的金刚持)。或记数念,或不记数念皆可。
莲池大师又主张《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执」是闻名号,「持」是受而守之,常时不忘,而此执持也可分为:1.忆念无间的事持,2.体究无间的理持。执持之极,便得「一心」,亦可分作:1.事一心者,即是闻佛名号,常忆常念,字字分明,相续不断,唯此一念。2.理一心者,闻佛名号,不唯忆念,亦能反观,体察究审,极其根源,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比莲池大师略晚的蕅益大师,解释「执持名号」,乃在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以达一心不乱。若能念念忆佛名号,暂不忘舍,名为执持。亦可分作二阶:1.事持者,未达如《观无量寿经》所示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2.理持者,信西方之阿弥陀佛,即我心本具,为我心造,以自心所具之名号为系心之境,暂不忘舍。若从伏除烦恼至见思惑尽,皆名事一心,若至心开,见本性佛,皆名理一心。他不同意莲池大师的体究之理,为理一心,并以为体究念佛或参究念佛的方法,不过是摄禅宗归净土的一种方便。
事实上莲池大师是基于禅修…
《念佛生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