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生净土▪P10

  ..续本文上一页有一些福德比较差的鬼神,只能够在一个地方,譬如他在北投,就只能在北投地段活动,这叫作「当方土地当方灵」。譬如说台北巿有个地方二十年前是枪毙犯人的刑场,现在已经建成一个机关的大楼,办公人员刚搬进去时,发现的名堂很多:没有启动电梯,它会自动地上下,还有人会听到空屋中有搬东西的声音,此外还会突然停电,也有听到密码声、枪声,各种绘声绘影的传言很多,因此有人要我去一趟。我去了一趟,相信对那些灵体会有一点帮助,因为我在那边念阿弥陀佛,也把他们请来农禅寺,参加清明念佛七,让我们用念佛功德来超度他们,跟他们结善缘。

  他们是很可怜的,由于没有肉体,所以很难停留在此七天而不离开。你们念佛时,虽然会打妄想,心也会飘到外边去,就像鬼魂一样东飘西荡,身体总还是在这里念佛。可是那些鬼神就可怜了,念了几句佛,听到几句佛法,却一下子就飘走了。由于他们的福报不似我们的大,他们自己也没有办法,还是要靠我们用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他们。以此可知,我们若在生前念佛,自修自度最可靠,若待死了以后让人家来超度的时候,就会像他们一样了。佛说「人身难得」,唯有人身,真能修道。

  我在西方,对西方人不会这样讲,因为西方的鬼不过清明节,也不指望人家来祭祀,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了,所以不会有问题。但是中国的鬼神不一样,中国人有中国人的习惯,到了时间,你没有给他们祭祀慰问,他们也会闹情绪。中国的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使得那些已经过世而尚未转生的灵体,或是在鬼道里的众生,殷殷期待著活人给他们慰问!所以我们中国有清明,特别还有农历七月的鬼门关开放之说。

  今天我讲的,不仅要慰问亡灵,也是要勉励大家用修行佛法来报祖先的恩、报众生的恩,并用说法、闻法、念佛的功德来超度他们。(本文讲于一九九四年清明报恩佛七期间,〔一〕~〔三〕讲于三月二十八日,{四〕~〔六〕讲于二十九日}

  佛七的根源

  打佛七、打禅七,为何以七天为期,出典为何?

  这跟宇宙体中的七大行星有密切关系。在唐宋时代,从梵文译出的密部经典中,就有好几种,是以七曜、七星或北斗为名的。这种信仰在印度为时甚早。相传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禅修七七四十九日,即便开悟成道。成道之后的初七日中,一边享受解脱之乐,同时思惟,应该以何种方式的善巧方便,向众生宣说佛法。

  当释尊成立教团之后,我们从律藏中见到,比丘若于结夏安居的三个月内,遇有僧团的公事,可以向众告假最多七日,称为「受七日法」。又因比丘不得储积食物过夜再吃,但为有病比丘,作为疗病药物,可以储蓄酥油、生酥、蜜、石蜜(结晶的蜜糖),但不得超过七日,称为「七日药」。以此可知,七日为期的时段设施,至少在释迦世尊以前,便已流行在印度了。基督教的《旧约.创世记》说上帝以七天完成了宇宙及人类等万物的创造,应当也是发源于相同的理由。

  因此,在佛经中,便有提倡以七日为期的修行方法,例如北凉沙门法众译出的《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一记载:如何修持方等陀罗尼章句?而云:「若欲行时,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著净洁衣,座佛形像,作五色盖,诵此章句(咒语)百二十遍,遶百二十匝。」又于该经卷三,佛告文殊师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来诣汝所,欲求陀罗尼经者,汝当教求十二梦王,若得见一王者,汝当教授七日行法。」此法于出家二众,共行三个月的八十七日,而以首七日为重要的基础。

  天台智者大师,根据这部一共四卷的《大方等陀罗尼经》编说的《方等三昧行法》中,也说:「(僧俗)七众通行,七日要心行法。」又说:「上首七日要心,通于七众,十恶五逆,并得消除。」首七日的修行法,适用于僧俗七众。

  然在《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云:「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中,我当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而为说法。」故在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中,也规定:「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那是以二十一天为修行期限。

  在属于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般舟三昧经》的〈行品〉中有云:「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接著继续修行,共计三个月,以九十日为期,而云:「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顷。」又云:「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这几乎与《方等三昧行法》的修法相近,以首七日为预备阶段。

  另有如《地藏经》,除了主张最好于亡者初七日内超度之外,并以为至迟当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超度亡灵,是最妥当的。此一原因可从《瑜伽师地论》卷一见到:人在死亡之后即成中有身(亦名中阴身),若未立即往生天趣及人趣者,或尚未得转世投生因缘者,此一中有身「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可知中有身又名中阴身,每七天死亡一次,仅有七次,然后便随业受生去了。因此也就有了为期四十九天的超度修行活动。这当然也跟释迦成道的四十九日有关。

  不过在净土法门的「打佛七」,应该是依据《阿弥陀经》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的经文而设。《观无量寿经》中也有「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的经文。

  禅宗的丛林,本来只有禅期,如夏期、冬期,此本与比丘律中的安居修行有关。如今在宋明时代传去日本的禅宗各派,并无「打禅七」的名目,乃是称为「接心」或「摄心」的定期修行,多半也是七天的精进禅修活动。足征「打禅七」的名称在中国的历史,最早也不会早于明末清初。我在明末的资料中,尚未见到这个名词。

  能有七天来精进念佛,称为「打佛七」,其历史也不会太早,不过这种以七天为克期取证的修行活动,甚有意义,而且为时极早,所以值得推行。(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写于纽约东初禅寺)

  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是中国佛教共同特色

  大乘佛教,不论显密,几乎都在阐扬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密教自有其修持的仪轨之外,显教依据的主要经典,则为净土三部经:1.《阿弥陀经》。2.《观无量寿经》,亦名《十六观经》。3.《无量寿经》,又名《大阿弥陀经》,此经自汉迄宋,共有先后十二种译本,宋元以后,仅存五本,宋朝的王日休居士,依据其中四种译本,揉合成为《佛说大阿弥陀经》,民国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又有夏莲居居士,集合汉、魏、吴、唐、宋的五种译本,重汇成共计四十八章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经对于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事理因果,依正庄严,介绍得最为详尽。

  另有净土学者如印光大师以为《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及《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也属于弘扬阿弥陀佛净土法门的重要经典。因此连同以上三经,合称为「净土五经」。

  在中国佛教的大乘各宗派,除了三论(中观)派以及部分临济宗的禅士们,不用净土的念佛法门之外,其余诸家,几乎无一不学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以此可知,念佛乃是中国佛教的共同特色。

  二、《阿含经》的念佛方法

  念佛法门,源出于梵语「佛陀那息勒帝」(buddhanusireti),意为忆念佛陀,辗转而成观佛相好,唱佛名号等的修持方法。在《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念佛属于六念法门之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属于十念法门之一,其念佛的方法是:

  「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专精念佛,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体者,金刚所成,十力具足,四无所畏,在众勇健。如来颜貌,端正无双,视之无厌;戒德成就,犹如金刚而不可毁。清净无瑕,亦如琉璃。如来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憍慢强梁,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犹豫网结,皆悉除尽。如来慧身,智无涯底,无所罣碍。如来身者,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言我当更堕于生死。如来身者,度知见城,知他人根,应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来,生死之际,有解脱者,无解脱者,皆具知之。是谓修行念佛,便有名誉,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昧,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

  此一念佛方法,是系心忆念,专心观想佛的形相,一意观想佛的无量功德,包括观想佛的身体、颜貌;佛的戒德、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的五分法身。

  若能如此修行念佛法门,便得成就大果报,乃至自致涅槃,自得解脱。这是小乘的念佛法门。

  三、《般舟三昧经》的念佛方法

  若依《般舟三昧经》的〈行品〉所示:「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当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

  在此《般舟三昧经》所见,则有念佛名号、念佛身相好光明、念佛国方向的修行方法。若得三昧成就,即会体验到:「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槃。」这是从念佛而实证真如实相的大乘法门。

  四、《无量寿经》的念佛方法

  根据《无量寿经》卷下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

《念佛生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甚么要做佛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