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一些福德比較差的鬼神,只能夠在一個地方,譬如他在北投,就只能在北投地段活動,這叫作「當方土地當方靈」。譬如說臺北巿有個地方二十年前是槍斃犯人的刑場,現在已經建成一個機關的大樓,辦公人員剛搬進去時,發現的名堂很多:沒有啓動電梯,它會自動地上下,還有人會聽到空屋中有搬東西的聲音,此外還會突然停電,也有聽到密碼聲、槍聲,各種繪聲繪影的傳言很多,因此有人要我去一趟。我去了一趟,相信對那些靈體會有一點幫助,因爲我在那邊念阿彌陀佛,也把他們請來農禅寺,參加清明念佛七,讓我們用念佛功德來超度他們,跟他們結善緣。
他們是很可憐的,由于沒有肉體,所以很難停留在此七天而不離開。你們念佛時,雖然會打妄想,心也會飄到外邊去,就像鬼魂一樣東飄西蕩,身體總還是在這裏念佛。可是那些鬼神就可憐了,念了幾句佛,聽到幾句佛法,卻一下子就飄走了。由于他們的福報不似我們的大,他們自己也沒有辦法,還是要靠我們用念佛的功德回向給他們。以此可知,我們若在生前念佛,自修自度最可靠,若待死了以後讓人家來超度的時候,就會像他們一樣了。佛說「人身難得」,唯有人身,真能修道。
我在西方,對西方人不會這樣講,因爲西方的鬼不過清明節,也不指望人家來祭祀,原因是他們已經習慣了,所以不會有問題。但是中國的鬼神不一樣,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習慣,到了時間,你沒有給他們祭祀慰問,他們也會鬧情緒。中國的風俗習慣和民間信仰,使得那些已經過世而尚未轉生的靈體,或是在鬼道裏的衆生,殷殷期待著活人給他們慰問!所以我們中國有清明,特別還有農曆七月的鬼門關開放之說。
今天我講的,不僅要慰問亡靈,也是要勉勵大家用修行佛法來報祖先的恩、報衆生的恩,並用說法、聞法、念佛的功德來超度他們。(本文講于一九九四年清明報恩佛七期間,〔一〕~〔叁〕講于叁月二十八日,{四〕~〔六〕講于二十九日}
佛七的根源
打佛七、打禅七,爲何以七天爲期,出典爲何?
這跟宇宙體中的七大行星有密切關系。在唐宋時代,從梵文譯出的密部經典中,就有好幾種,是以七曜、七星或北鬥爲名的。這種信仰在印度爲時甚早。相傳釋迦世尊,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禅修七七四十九日,即便開悟成道。成道之後的初七日中,一邊享受解脫之樂,同時思惟,應該以何種方式的善巧方便,向衆生宣說佛法。
當釋尊成立教團之後,我們從律藏中見到,比丘若于結夏安居的叁個月內,遇有僧團的公事,可以向衆告假最多七日,稱爲「受七日法」。又因比丘不得儲積食物過夜再吃,但爲有病比丘,作爲療病藥物,可以儲蓄酥油、生酥、蜜、石蜜(結晶的蜜糖),但不得超過七日,稱爲「七日藥」。以此可知,七日爲期的時段設施,至少在釋迦世尊以前,便已流行在印度了。基督教的《舊約.創世記》說上帝以七天完成了宇宙及人類等萬物的創造,應當也是發源于相同的理由。
因此,在佛經中,便有提倡以七日爲期的修行方法,例如北涼沙門法衆譯出的《大方等陀羅尼經》卷一記載:如何修持方等陀羅尼章句?而雲:「若欲行時,七日長齋,日叁時洗浴,著淨潔衣,座佛形像,作五色蓋,誦此章句(咒語)百二十遍,遶百二十匝。」又于該經卷叁,佛告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來詣汝所,欲求陀羅尼經者,汝當教求十二夢王,若得見一王者,汝當教授七日行法。」此法于出家二衆,共行叁個月的八十七日,而以首七日爲重要的基礎。
天臺智者大師,根據這部一共四卷的《大方等陀羅尼經》編說的《方等叁昧行法》中,也說:「(僧俗)七衆通行,七日要心行法。」又說:「上首七日要心,通于七衆,十惡五逆,並得消除。」首七日的修行法,適用于僧俗七衆。
然在《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雲:「欲修習是《法華經》,于叁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叁七日中,我當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而爲說法。」故在智者大師的《法華叁昧忏儀》中,也規定:「于叁七日中,一心精進。」那是以二十一天爲修行期限。
在屬于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般舟叁昧經》的〈行品〉中有雲:「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已後見之。」接著繼續修行,共計叁個月,以九十日爲期,而雲:「不得睡眠叁月,如彈指頃。」又雲:「經行不得休息叁月,除其飯食左右。」這幾乎與《方等叁昧行法》的修法相近,以首七日爲預備階段。
另有如《地藏經》,除了主張最好于亡者初七日內超度之外,並以爲至遲當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超度亡靈,是最妥當的。此一原因可從《瑜伽師地論》卷一見到:人在死亡之後即成中有身(亦名中陰身),若未立即往生天趣及人趣者,或尚未得轉世投生因緣者,此一中有身「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複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後,決得生緣。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類生,若由余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于余類中生」。可知中有身又名中陰身,每七天死亡一次,僅有七次,然後便隨業受生去了。因此也就有了爲期四十九天的超度修行活動。這當然也跟釋迦成道的四十九日有關。
不過在淨土法門的「打佛七」,應該是依據《阿彌陀經》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的經文而設。《觀無量壽經》中也有「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的經文。
禅宗的叢林,本來只有禅期,如夏期、冬期,此本與比丘律中的安居修行有關。如今在宋明時代傳去日本的禅宗各派,並無「打禅七」的名目,乃是稱爲「接心」或「攝心」的定期修行,多半也是七天的精進禅修活動。足征「打禅七」的名稱在中國的曆史,最早也不會早于明末清初。我在明末的資料中,尚未見到這個名詞。
能有七天來精進念佛,稱爲「打佛七」,其曆史也不會太早,不過這種以七天爲克期取證的修行活動,甚有意義,而且爲時極早,所以值得推行。(一九九叁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寫于紐約東初禅寺)
念佛的方法
一、念佛是中國佛教共同特色
大乘佛教,不論顯密,幾乎都在闡揚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密教自有其修持的儀軌之外,顯教依據的主要經典,則爲淨土叁部經:1.《阿彌陀經》。2.《觀無量壽經》,亦名《十六觀經》。3.《無量壽經》,又名《大阿彌陀經》,此經自漢迄宋,共有先後十二種譯本,宋元以後,僅存五本,宋朝的王日休居士,依據其中四種譯本,揉合成爲《佛說大阿彌陀經》,民國叁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又有夏蓮居居士,集合漢、魏、吳、唐、宋的五種譯本,重彙成共計四十八章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此經對于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事理因果,依正莊嚴,介紹得最爲詳盡。
另有淨土學者如印光大師以爲《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及《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也屬于弘揚阿彌陀佛淨土法門的重要經典。因此連同以上叁經,合稱爲「淨土五經」。
在中國佛教的大乘各宗派,除了叁論(中觀)派以及部分臨濟宗的禅士們,不用淨土的念佛法門之外,其余諸家,幾乎無一不學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以此可知,念佛乃是中國佛教的共同特色。
二、《阿含經》的念佛方法
念佛法門,源出于梵語「佛陀那息勒帝」(buddhanusireti),意爲憶念佛陀,輾轉而成觀佛相好,唱佛名號等的修持方法。在《雜阿含經》第叁十叁,念佛屬于六念法門之一,《增一阿含經》卷二屬于十念法門之一,其念佛的方法是:
「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系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佛,觀如來形,未曾離目。已不離目,便念如來功德:如來體者,金剛所成,十力具足,四無所畏,在衆勇健。如來顔貌,端正無雙,視之無厭;戒德成就,猶如金剛而不可毀。清淨無瑕,亦如琉璃。如來叁昧,未始有減,已息永寂而無他念,憍慢強梁,諸情憺怕,欲意恚想,愚惑之心,猶豫網結,皆悉除盡。如來慧身,智無涯底,無所罣礙。如來身者,解脫成就,諸趣已盡,無複生分,言我當更墮于生死。如來身者,度知見城,知他人根,應度不度,此死生彼,周旋往來,生死之際,有解脫者,無解脫者,皆具知之。是謂修行念佛,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昧,至無爲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此一念佛方法,是系心憶念,專心觀想佛的形相,一意觀想佛的無量功德,包括觀想佛的身體、顔貌;佛的戒德、叁昧、智慧、解脫、解脫知見等的五分法身。
若能如此修行念佛法門,便得成就大果報,乃至自致涅槃,自得解脫。這是小乘的念佛法門。
叁、《般舟叁昧經》的念佛方法
若依《般舟叁昧經》的〈行品〉所示:「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則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菩薩僧中說法。……欲得見十方諸現在佛者,當一心念其方,莫得異想,如是即可得見。」
在此《般舟叁昧經》所見,則有念佛名號、念佛身相好光明、念佛國方向的修行方法。若得叁昧成就,即會體驗到:「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爲癡心,無想是涅槃。」這是從念佛而實證真如實相的大乘法門。
四、《無量壽經》的念佛方法
根據《無量壽經》卷下雲:「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
《念佛生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