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佛土淨」等,都是指的自心淨土。到了中國宋代的天臺家大學者知禮及元照,元代的惟則等諸師,都主張唯心淨土的思想,倡導「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而謂:「十方微塵國土者,唯吾心中之土也。」又雲:「極樂獨非唯心淨土乎?」明末的蕅益大師也主張「是心是佛,自心作佛」以念佛叁昧而豎出叁界者,便見唯心淨土,以他力方便而橫出叁界者,則生西方淨土。此則與禅宗《六祖壇經》所雲「迷人念生彼國,悟者自淨其心」相近。
如何自淨其心?一般人不易體會到,當然也做不到。若修念佛法門者,正在念佛時,將心中所有一切雜念放下,只管專心念佛號,此心即與佛相應,那時的心中,便沒有恐懼、懷疑、貪、瞋、驕傲等的雜念起伏。若能更進一步,一時之間,全部雜念離你而去,此時便與佛的淨土相應。一念相應一念見淨土,二念相應二念是淨土,念念相應念念住淨土。
雖在凡夫階段,不可能念念與佛相應,不可能念念住于淨土;但你如果念念念佛,念念基于信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就會漸入佳境。天下本無事,妄想從何起,念念都把念頭貼在佛號上,持之以恒,時間稍久,就可修成念佛叁昧,自心淨土,曆曆展現。功淺者可見感應的西方淨土,功深者則見方便土及實報土,至于常寂光淨土,唯佛與佛能遊能見。
我有一位弟子在深山中修行,白天都很好,晚上打坐時就聽到很多衆生在附近搬家、開會、吵架,打開門察看究竟,卻什麼也沒有發現,當他再度坐下,則又聽到了。他心想:「現在我是心隨境轉,應該是境隨心轉才對。」于是他觀想這些騷擾他的聲音,都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在念佛、念法、念僧,聽到衆多的聲音,就像自己身處西方的極樂世界。如此觀想,過不多久,什麼聲音都聽不到了。
另一個例子是出于這陣子的議會文化,有一位現任的政府高級官員,才剛學佛不久,但卻學會了〈准提咒〉,當他每次到議會備詢時,議員們都會用種種言詞來激怒他、侮辱他、批評他。本來他很容易生氣,甚至考慮辭官不幹了,如今他已能氣定神閑地列席議會了,他的降魔術,便是默念〈准提咒〉、默寫〈准提咒〉,一邊聽議員指責,一邊心念一邊手抄,議員們責罵他時,還以爲他正在很認真的做記錄,挨罵時既不反駁,又有涵養的微笑。議員們罵完他後,他只須站起身來說聲:「謝謝某議員,我都聽到了。」如此一來他自己少了煩惱不說,議員們也對他客氣起來了,真的達成了境隨心轉的目的。
以此可見,若能不受環境所動,自心之中便是淨土;自心淨土雖不在心外,外在的環境也會隨你的心轉。這是很有用的,不妨試做做看。
念佛便見佛,心淨國土淨。(一九九叁年叁月叁十日農禅寺清明報恩佛七第叁晚開示)
兩類超度亡與存
一、引言
因爲清明報恩,許多人爲先亡親友立牌位超度。所以今晚的開示是「超度共有兩大類」:1.對亡靈的超度,2.對生者的超度。
超度的意義是用佛法的理解和實踐、信仰和經驗,使人從苦難中獲得安樂,從危險中獲得安全,從束縛中獲得解脫。
有位從高雄來的居士,今天下午超度了我,因他見我既瘦且弱,有氣無力,工作又是那般繁重,相信我一定活得很痛苦,所以選送我一桶健康、衛生、很營養的精製清香油,讓我吃得健康起來。可知我是被他超度了,我也應該來超度你們。
二、超度亡靈
在一般中國人的印象裏,所謂超度做佛事,准是指的爲亡者做念佛、誦經、拜忏、蒙山施食、焰口施食等的儀式,乃是以佛力超薦,使亡者往生佛國或轉生善道。
因此,對中國人而言,超度有兩種意義:1.是爲了隨俗,家中若有親人過世,習慣上應該延請僧尼或道士來念幾卷經,舉行幾次宗教儀式,方能覺得心安,否則不僅會遭親友議論,也似內心欠缺了什麼。請問這是爲了超度活人,抑或是真爲超度亡者?實在相當暧昧。爲自求安心才延請僧道念經超度,此人不一定相信對亡者有用,只是不敢違背習俗。2.是真爲超度亡靈,相信佛法能使先亡超生離苦,在臨命終時爲他助念。頭七期間,天天念經,七七之內,常做佛事,遍修供養,佛經中所說的道理及所稱的佛菩薩聖號,皆可使亡靈聽到、聽懂,將心中的怨恨、情結、放不下、舍不得及種種的執著,使之心開意解,不墮惡道而得上生善道,善根深的就能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或依佛菩薩等的慈悲願力,薦拔亡者出離苦趣,此可以《地藏菩薩本願經》(以下略稱《地藏經》)所說爲代表。
佛經中所見超度亡靈的方法,可以例舉二則如下:
(一)《盂蘭盆經》,此經是釋尊爲目犍連尊者超度其已墮餓鬼道中的亡母而說。超度的方法,是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時,「具飯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錠燭、床敷臥具,盡世甘美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與衆僧。」「其有供養此等自恣僧者,現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種親屬,得出叁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然。若複有人,父母現在者,福樂百年;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華光,受無量快樂。」這是以七月十五日供僧功德爲超度先亡的佛事,並未在供僧時要求僧衆爲亡者誦經念佛。
(二)《地藏經》在中國佛教圈中,流傳得相當深廣,因其提倡孝親思想,又提倡慎終追遠、超度亡親的法門,故也特別受到以儒家文化爲背景的中華民族所推崇。在《地藏經》卷上〈忉利天宮神通品〉有雲:「閻浮提造惡衆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爲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地藏經》卷下〈利益存亡品〉又雲:「若能更爲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衆善,能使是諸衆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又雲:「冥冥遊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這都是說明,人在死亡後的四十九天之內,希望能有親友眷屬,爲之祈福超度,過了這段時日,則已轉生,隨業受報去了,超度雖仍有些用處,但已不立即有用。特別是在頭七期內,更爲重要,《地藏經》卷上〈如來贊歎品〉雲:「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乃至一日二日叁日四日,至七日以來,但高聲白(宣布爲亡者修福行善),高聲讀經,是人命終之後,宿殃重罪,至于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此乃說明人死之後在頭七期間超度最好。不過,最有效的超度是在生前自己修行,所以《地藏經》卷中〈利益存亡品〉雲:「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爲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若于生前尚未信佛,未修善法,死後七七之內的中陰身階段,才需要親屬代爲修福超度。如在生前,早已信仰佛法,念佛回向求願往生西方淨土,臨命終時,便有西方叁聖-彌陀、觀音、勢至-一佛二菩薩來迎接引,親人善友爲他助念,等于給他送行,使他信心增長,蓮位高升。故在諸經論中,無不諄諄教誨,人們當于在生之際,及時修行。
叁、超度活人
超度活人,第一重要。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所說經法,諸部大小乘經的主要對象,乃是人間的七衆弟子,其次是天神,故稱佛爲「天人之師」及「人天教主」。
大乘經中如《華嚴經》、《法華經》的會衆,除了諸佛菩薩及二乘聖者,便是人間的七衆及八部天衆。叁塗惡道的鬼、畜生、地獄的衆生,便無福報參于盛會。雖有《地藏經》卷中〈如來贊歎品〉曾說:「世尊……普告諸佛世界一切諸菩薩摩诃薩,及天龍、鬼神、人、非人等,聽吾今日,稱揚贊歎地藏菩薩摩诃薩。」可是此中的鬼神,是指多福鬼不是罪惡鬼或餓鬼,應被視爲地居天及空居天。因此《地藏經》卷中〈如來贊歎品〉又說:「宣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因果等事……爲汝略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無量壽經》也是爲了「開化一切諸天人民」而說。特別強調「利益人天」,這都表示佛法的超度主要是人;次要是天。
此在《增一阿含經》卷叁六,明言佛出世時,爲人天廣演教法,得至涅槃,然而,衆生在地獄中、在畜生中、在餓鬼中、生在邊地、在長壽天者,都是「不聞、不睹」。《增一阿含經》卷二六雲:「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以人類的身體成佛,也以人類爲其攝化的主要對象,所以佛的第一位在家弟子耶輸伽的父親是人,佛在鹿野苑初轉*輪所度的五位比丘弟子是人,佛的常隨衆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羅漢全是人,乃至臨入涅槃之際所度的最後一位老弟子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也是人。可見曆史上的釋迦牟尼佛,以及與佛相關的僧俗七衆,無一不是人類。即使是將來彌勒佛下生人間之際,他在兜率內院的那群弟子,也都要下生人間,以人類的身分,聽聞佛法,證解脫道。
對生者的超度,意思是運用佛法信解修證,超越叁界的火宅,度過生死的苦海。
「火宅」的譬喻,出自《法華經.譬喻品》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故以羊車、鹿車、大白牛車,比喻佛說二乘、叁乘、唯一佛乘的方便法及究竟法,來將衆生度離叁界生死火宅。「苦海」的譬喻,出典有多處:1.《法華經.壽量品》雲:「我見諸衆生,沒在于苦惱。」2.《楞嚴經》卷四雲:「引諸沈冥,出于苦惱。」3.《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常于生死苦海中,作大船師濟群品。」若從其前後因果來看,「火宅」是貪瞋等的煩惱,「苦海」是生死等的果報。衆生若不及時修學佛法,超脫叁界的生死苦海,便只有永遠由于煩惱而造業,由于造業而受苦報,在受苦報之時又因有煩惱而造業,然後再受苦報,如此周而複始,生死流轉,就象是浮沈在無邊的大海中一樣。
在此茫茫的生死苦海中,如何抽身上岸,便不得不靠佛法慈航的救濟,那便是依靠佛說的…
《念佛生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