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生淨土▪P5

  ..續本文上一頁叁皈、五戒、十善、具足戒、菩薩戒,乃至戒定慧叁學,以及六度四攝,自利利他。

  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說法,便是轉的苦集滅道四谛*輪。知道有苦,便不再造作受苦的因,要想根本上把苦滅絕,就該修證八正道、叁十七菩提道品,以及叁學六度等一切法門,不僅自求滅苦,也要助人滅苦,自利者必會利人。以上所舉的專有名詞,請查佛學詞典,或看佛法概論及佛教入門等書。我們就是要學懂它們,運用它們,來自度度人。

  四、念佛超度

  最容易的超度法門是念佛,不論時地,不揀根機,只要念佛,便得利益,若以目的而論,西方彌陀淨土的念佛法門,不用諱言,確是以死後往生極樂世界爲主。但是《阿彌陀經》也說,那是一部「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華經》雲:「念佛一聲,罪滅河沙。」念任何一佛,皆能罪滅除愆,消災免難,得現在利益,也得後世利益。《觀無量壽經》也說:「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該經又說:「至心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又說:「若念佛者,當知是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清淨蓮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念佛的人,他的人格高尚淨潔,猶如人中的蓮花,當然便是自利利人的表征了。《無量壽經》卷下有雲:「其有得聞彼(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聞佛名號心生歡喜,乃至僅僅一念,也得無上功德,何況常常念佛,隨處念佛。

  永明延壽禅師的《宗鏡錄》中,常常說到:「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只要念佛,不論散心、專心,都有功德,專精一心當然好,散心念佛也不錯,只要想念就念,念念都好。一念念佛,一念即從惡業妄想獲得超度,念念念佛,念念都從惡業妄想獲得超度,有人是一分鍾的超度,有些人是一小時、一天的超度,諸位在此念七天佛,便是七天的超度。隨喜組的菩薩們隨喜一炷、兩炷香的時段中,口清淨、耳清淨、眼清淨,便是從閑言雜語、吵吵鬧鬧、眼花撩亂的塵勞世界,得到片段時刻的超度了。

  至于求得永久超度,是指大悟徹底的大解脫人,那是要付出持久的長遠心,常行菩薩道,日日增長智慧,時時心懷慈悲,自度度人。

  五、自度度人

  迷人須仗佛度,悟人乃是自度,起步時可靠他度,既上了路,有了方向,就要學著佛菩薩的悲願,發願自度度人。我曾見有位老人,尚沒有努力念佛修行,我去勸他,他卻說准備讓他兒孫在他過世後來超度。我也認識他的兒孫,都很孝順,我問他們的意見,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當然是應該的,到時候要拜托師父您來誦經念佛,替他老人家超度。」他們都指望出家師父給予超度。

  此次是打的清明報恩佛七。報什麼恩?報所有一切恩,主要是親恩。以何相報?以超度來報恩,超度誰呢?超度亡靈,也超度自己。實則是由于超度自己的念佛功德,使得已故的親友先亡,也獲得超度。不僅超度了自己,超度了亡靈,其實由于諸位的修行,改善了你的身口意叁業的行爲,回家之後,或在工作場所,也會以智慧及慈悲影響與你們相關的每一個人,所以也連帶著超度了日常生活中的親友及同事們,真是功德無量。

  打完佛七,回到原來的生活中。你們自己的觀念、人格、言語、舉止、待人接物,都要帶點念佛人的味道,那是智慧、慈悲的精神,那便是表現了自己被超度也能超度人的化世功能。(一九九叁年叁月叁十一日農禅寺清明報恩佛七第四晚開示)

  忏悔業障是恒課

  一、忏悔的種類與方法

  在佛七期間的每天晚上,我們都要唱誦忏悔偈,邊拜邊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同時也勉勵大家,能在共修的功課之外,每天最少自動禮佛叁百拜以上。目的是在忏除無始以來的種種惡業,消除無盡的障礙,得以順利地修行。

  因此,今天晚上爲諸位開示「忏悔業障」。

  「忏悔」一詞,在大小乘經律中,常常見到,也極受重視。因爲忏悔的作用,就像我們每天都要洗臉及漱口一樣。由于大乘不到初地,不能六根清淨,小乘不到初果位,不能持戒清淨。原則上修到六根清淨位,才不致有心作惡造罪,故在凡夫位中的學佛大衆,必須每天忏悔,方能日新又新,日進又進。

  「忏悔」本屬于戒律範圍的必修課目,叁寶弟子是因受叁皈五戒,乃至具足戒及菩薩戒而完成其身分。受戒而不犯戒,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菩薩璎珞本業經》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至于犯了戒怎麼辦,就用忏悔的方法來糾正。

  忏悔的功能有兩種:1.是經過一次忏悔,便做一次自我檢討及自我的更生;2.是經過一次忏悔,便對自己的行爲表示全部負責及全部承當。因爲罪分兩類:未受戒者做了惡業,僅得「性罪」,不論是否受過佛戒,犯罪當受果報;已受戒者,做了惡業,除了性罪,尚增一類「戒罪」。戒罪之重者不通忏悔,輕者經過忏悔,即還得清淨。

  忏悔的方式也有兩類:1.事忏,又名作法忏。犯了戒罪,大者于僧團集會做「羯磨」時忏悔,中者對一人忏,小者自我責心忏。戒罪便用事忏。2.理忏,又名實相忏或無相忏。是以實證無我的空性,親證一切諸法的本性皆空,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論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實相無相,真性無性,便頓時消滅。此種理忏,似乎違背世間因果,其實不然,滅罪之意是指心中不再恐懼惡報,因其已將善惡苦樂,平等看待,不是逃債躲債賴債,然其仍對所造惡業負起全責。未悟實相者,被動受苦報,故有畏懼心;已證無相者,乘著願力,主動深入衆生群中,廣結善緣,普施救濟,雖亦受苦受難,確已是自由之心,故亦不以苦難爲苦難了。此名爲消滅罪業。

  忏悔又有兩類:1.違背戒律之罪,用「製教忏」,唯局限現世現前所犯戒律,乃由出家的五衆僧團使用。2.違背道業之罪,用「化教忏」,通用于道俗七衆,也通用于大小乘,並通用于叁世十惡業道。

  在我們中國的佛教界,已很少使用「事忏」或「製教忏」來分別以「衆法忏」、「對首忏」、「心念忏」,舉罪、出罪、除罪了。倒是常用「理忏」及「化教忏」,來忏除種種罪業。不過禅宗大德及大成就者用「理忏」時,必須明心見性,親證本性無性,才達忏悔的目的。所以可有忏法儀軌,也可沒有一定的作法儀式。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叁昧忏儀》是圓頓止觀的四種叁昧之一,是用事忏爲方法,以達成理忏的目的。禅宗的無相忏,便無儀軌了。至于「化教忏」,則爲中國佛教僧俗七衆常用及通用的方法,例如「梁皇寶忏」、「慈悲叁昧水忏」、「大悲忏」等均屬「化教忏」的一型。

  「忏悔」這個佛教的專有名詞,是印度梵文的忏摩(Ksama)及漢語的悔過,音義合譯而組成的新詞。它有悔罪滅罪、還得清淨之意,例如《大般涅槃經》卷一九雲:「大王且聽,臣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忏悔..........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王若忏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

  忏悔有無量功德,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叁所說:「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煩惱悉皆除。」又雲:「忏悔能燒煩惱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樂,忏悔雨寶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剛壽,忏悔能入常樂宮,忏悔能出叁界獄,忏悔能開菩提華,忏悔見佛大圓鏡,忏悔能至于寶所。」由此可知,忏悔法門也是佛法的總持,若能修持得力,便是最上法門。

  大乘各種修行忏法的儀軌,猶如密宗的壇城,要求莊嚴、供養、清淨、威儀整齊。如《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華嚴五祖宗密禅師的《圓覺經修證儀》,天臺宗智者大師的《法華叁昧忏儀》、四明知禮的《金光明最勝忏儀》,以及當今流行的各種如前所舉的忏儀,均有設壇、請聖、供養、禮誦等的儀軌。

  如何測知忏悔之後的功德成效,可舉兩例如下:

  (一)《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雲,如法忏悔之後,若得清淨,可能發生各種善相:「或有衆生得(身口意)叁業善相時,于一日一夜中,複見光明遍滿其室;或聞殊特異好香氣,身意快然;或作善夢,夢中見佛色身,來爲作證,手摩其頭,歎言善哉,汝今清淨我來證汝;或夢見菩薩身來爲作證;或夢見佛形像放光而爲作證。」

  (二)《梵網經菩薩戒本》說,若有人受了菩薩戒而犯十條重戒中的任何一條,應教忏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即是《梵網經》的菩薩戒本),苦到(極誠懇地)禮叁世千佛,得見好相者,若一七日二叁七日,乃至一年,要見好相,好相者,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滅罪。」

  這兩種忏悔法,都比較困難,若沒有適當的環境,及充裕的時間,不容易獲得成就。倒不如用念佛法門,輕易得多,不必一定要見異相,才算滅罪,例如《觀無量壽經》雲:「至心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也就是我們爲何要提倡阿彌陀佛淨土念佛法門的原因了,這也正是我要在此清明節的彌陀佛七期中,向諸位介紹忏悔法門的用意了。

  二、轉變業障爲福報

  業障有兩層涵義:1.由于從事某種行業,無暇修學佛法也不想修學佛法。2.由于造了種種不善惡業,以致招來種種先天性及後天性的障礙,無法修學正信正行正知正見的佛法。因此若加以細分,便有業障、報障、煩惱障,更細分之則稱爲八萬四千障門,包括身心環境以及來自鬼神妖靈的魔障。業障多非從外來,乃是唯心所造,自心所現,自作自受;也有外魔的因素,忏悔也能消除。

  業障、報障及煩惱障,叁類可歸結成一個項目,那就是「因果」。…

《念佛生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甚麼要做佛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