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因一定得受果報,任何一種障礙都起因于「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業障的果報有時會讓人誤以爲是「福報」。例如見人養尊處優,站在佛法的角度看不是福報,因爲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請問這是那一種果報?就我而言,我心甘情願地每天過這種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還債,還得越多,債主就越少,我越是歡喜。這種作法端視個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觀念來衡量,如果能應用佛法的觀念,世間的福報,不就是苦報的開始嗎?福報享盡了,緊接著就是苦報的降臨。如果我們現在能把握機會,無視于辛苦,不計較侮辱,且又能幫助別人解決苦難,更不爲自己的名聞利養,不斷地努力求進步,盡自己所能奉獻給需要幫助的人,實際上這就是在求福、培福。
平時能在自己的食衣住行各方面節約不浪費,又能將多余的財物用來助人,這種行爲看起來似乎是自討苦吃,乃至會被譏爲「有福不知享福」。如果我們抱持這種怕人譏毀,因之而不願修福的想法,就是一個愚蠢的窮人;反之,能如是行,又持之以恒,才稱得上是個有智慧的富人。
記得有一位居士時常送菜給我們的道場,結果,廚房的執事者認爲菜量反正夠多,就專門挑選細嫩的葉子,而將老葉及根去掉,那位居士看到之後,一聲不響地將老葉、菜梗通通撿起來准備包回家,于是我們的住衆就問:「某某居士,你不是已將這些菜都布施給我們了嗎?爲什麼要將那些東西又帶回去呢?」他說:「你們不吃的,我能吃,只要將葉子腌一腌就變成鹹菜,或者用來煮湯也是一道很好而營養的菜湯;菜梗或根的部分,將老皮削掉,用鹽巴漬一漬比什麼都好吃,如果你們想吃,等我做好了再拿來供養你們。」這真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教育課。從此以後,我們的出家衆,再也不敢任意亂丟東西了。
修行不得力,是因爲善根不深厚,那就是障礙;心中有煩惱是業障,想修行偏偏又找不出時間來,老是有人有事阻撓你,也是障礙。這都是由于過去世造的業因,此生才産生種種的障礙,無論是生活上、心理上、身體上、環境上、人事上,都可能有阻礙。或許有些人會認爲自己本身是沒什麼問題,都是環境的問題,例如想參加精進佛七,結果老板不准假,長官不簽字,或家人突然發生情況等。
這回有一位居士來參加佛七,結果到第叁天便堅持要離開,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我本想打完這次佛七的,但是他不讓我繼續下去。」「他是誰?」「是我的身體,實在無法支持下去了,所以,要提前離開。」他的身體叫他不打完佛七,他的身體究竟是誰呢?是過去世帶來的業障!如果他能堅定打完佛七,他的身體便不是業障,而是福報。
也有人在念佛時,心裏很煩,無法安心,越是無法安心,就越討厭念佛。問他:「爲什麼?」推說「念頭多」,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他雖是不想什麼,念頭就是會自動跑出來。這種念頭是什麼?也是從過去世帶來的業障,如果他能專心念佛,每一個念頭都在念佛,他的念頭,便不是業障而是福報。萬一你在念佛時,只見業障重重而不見福報現前,又如何來消除業障呢?當然是至心忏悔。
叁、願消叁障諸煩惱
叁障是指如下的叁類
(一)業障:狹義的業障是指職業,有些職業會使得人們沒有辦法照自己的意思來修行佛法,例如世代養豬、養牛、打魚、賭博等行業,一時間無法改行。也有些人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要工作,又有些人,都在夜間工作,白天需要睡覺,對于修行佛法而言,都會構成職業上的障礙。
(二)報障:是指身體與環境,我們的身體是不可能盡如我們的願望,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例如你很想去聽經聞法修法,結果身體或環境會促使你無法如願修行佛法,這就是報障。如果生而爲牛馬豬狗等動物的身體,就不知要來學佛,即使善根深厚,想打佛七,也不會被佛七的道場接受。縱然是寺院中放生的動物,亦無法參加共修念佛與拜佛,這就是報障。又如,盲人見不到莊嚴的佛像,聾子聽不見微妙的法音,啞巴不能用口弘揚佛法,這些人可能是菩薩示現,多半則是由于報障。
(叁)煩惱障:就是指的「心不由己」,時時在心裏産生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煩惱,例如貪、瞋、嫉妒、驕慢、懷疑、恐懼、駭怕等等。追求這樣又討厭那樣,希望又失望……這些問題常在心中翻騰不已,使自己困擾不已,不但念佛不易專心,連在吃飯也是胡思亂想。由于煩惱重,而不能修學佛法,便是障礙。以上的解釋,應該是合理的,但在經論中,對于叁障的通釋是指「障正道害善心」者有叁種障:1.煩惱障,即是貪欲、瞋恚、愚癡等惑;2.業障,即是五逆十惡之業;3.報障,即是地獄、餓鬼、畜生等報。依據《阿毘達磨發智論》卷一一所載:「如說叁障?謂煩惱障、業障、異熟障(即是報障)。雲何煩惱障?謂如有一本性,具足熾然,貪瞋癡煩惱,由如此故,難生厭離,難可教誨,難可開悟,難得免離,難得解脫。雲何業障?謂五無間業。雲何異熟障?謂諸有情處,那落迦(地獄)、傍生(畜生)、鬼界(餓鬼)、北拘盧洲(福報太好不易學佛)、無想天(純系外道的天界)處。」
我常說:佛法如此好,爲什麼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又如此多?是由于我們弘法的人才太少了,也由于有此叁障的衆生太多了。所以佛教界應該多培養弘法人才,知道佛法好而無緣修學的人,以及有緣接觸佛法卻有種種障礙的人,應該奉勸他們用忏悔法門,消除叁障。奉勸正在學佛念佛修行佛法的諸位善知識:若能時時處處都懷有一顆忏悔的心,障礙自然漸減,相反地,若不知慚愧與忏悔,則障礙重重。忏悔的意思是承認自己有病,知道自己通身是病障,必定要尋醫、求治、吃藥,如此則所有諸種病障,自然漸漸消除;若不知道慚愧與忏悔,則是「諱疾忌醫」,病必加重,進而演變成不可救藥的絕症了。所以,忏悔業障,是佛教徒們天天要修的恒課。(一九九叁年四月一日農禅寺清明報恩佛七第五晚開示)
帶業消業生淨土
一、修淨業和消罪業
諸位善知識︰我們在佛七期間的每晚進行「大回向」之後,都有發願「求生淨土」的禮拜。是不是能生淨土?當然不容懷疑,但是修行西方淨土法門的人,善根有深淺之別,修行的時間有遲早之異,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業障也有多少不等。所以凡夫往生佛國之時,《觀無量壽經》說,蓮花分有九品。《無量壽經》說,諸有衆生,往生佛國,分作蓮花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蓮花化生者分作叁輩;邊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但信罪福而願生彼國之人。往生佛國既有高下、中邊的不同,往生的條件,自然也有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的不同了。
根據《觀無量壽經》的要求,是說:「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叁福即是往生淨土的「淨業正因」。所謂叁福淨業,便是: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中第叁項內的「發菩提心」,依唐初迦才的《淨土論》說,當含攝: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化一切衆生的叁聚淨戒全部內容。《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雖有古大德認爲只要一心念佛,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然若對照《觀無量壽經》所舉叁福淨業,應該就是《阿彌陀經》的善根福德。可知往生彼國的先決條件,是自修叁福淨業,並勸他人共修叁福淨業。《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條下說:「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即是發:1.至誠心,2.深心,3.回向發願心。又說:「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即是: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3.修行(佛、法、僧、戒、施、天)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此項往生的條件,除了用心及修六念,也要持戒,以助長善根福德。當然,往生的條件,尚有淨土叁經共同提揚的稱名念佛,以及《觀無量壽經》的觀像、觀想。此叁經中所說的法門,不論觀像、觀想、實相或稱名的念佛法門,都有消除罪業的功能。若修觀成就,便可消若幹劫生死重罪;乃至聞經題稱佛名亦能消業,如《觀無量壽經》「下品上生」條說:「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又雲:「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由此經文看來,似乎是說,凡是往生淨土的衆生,在臨往生佛國的前一念頃,一切罪業,皆已消滅了的。然在同經「下品下生」條的末尾數句經文又說,往生佛國之後,于蓮華中住滿十二大劫,花開得見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爲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于此可見,至少下品下生的衆生,往生極樂國土之時,罪業並未全消。不過《觀無量壽經》自稱,這部經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而且尚有一卷劉宋時代天竺叁藏求那拔陀羅譯出的《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神咒》,教受持阿彌陀佛法門的人,受持此咒法,當「漱口然香,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叁七遍,即滅四重(比丘戒)、五逆、十惡、謗方等(大乘)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臨命終時任運往生」。誦滿二十萬遍,感得菩提芽生,若誦滿叁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這是強調用心持誦此咒,即能現在拔除一切業障,並且可得現世利益,更得往生佛國利益。無怪乎,晚近有位藏密學者陳健民,主張消業往生是可以辦得到的。大小乘聖者消滅罪業後往生淨土是不爭之論;叁昧成就,理忏成就親證實相無相者,消業往生,也當可以理解;至于具縛的煩惱凡夫,僅憑念佛名號,信願往生彼…
《念佛生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