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生净土▪P6

  ..续本文上一页造因一定得受果报,任何一种障碍都起因于「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业障的果报有时会让人误以为是「福报」。例如见人养尊处优,站在佛法的角度看不是福报,因为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请问这是那一种果报?就我而言,我心甘情愿地每天过这种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还债,还得越多,债主就越少,我越是欢喜。这种作法端视个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观念来衡量,如果能应用佛法的观念,世间的福报,不就是苦报的开始吗?福报享尽了,紧接著就是苦报的降临。如果我们现在能把握机会,无视于辛苦,不计较侮辱,且又能帮助别人解决苦难,更不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不断地努力求进步,尽自己所能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实际上这就是在求福、培福。

  平时能在自己的食衣住行各方面节约不浪费,又能将多余的财物用来助人,这种行为看起来似乎是自讨苦吃,乃至会被讥为「有福不知享福」。如果我们抱持这种怕人讥毁,因之而不愿修福的想法,就是一个愚蠢的穷人;反之,能如是行,又持之以恒,才称得上是个有智慧的富人。

  记得有一位居士时常送菜给我们的道场,结果,厨房的执事者认为菜量反正够多,就专门挑选细嫩的叶子,而将老叶及根去掉,那位居士看到之后,一声不响地将老叶、菜梗通通捡起来准备包回家,于是我们的住众就问:「某某居士,你不是已将这些菜都布施给我们了吗?为什么要将那些东西又带回去呢?」他说:「你们不吃的,我能吃,只要将叶子腌一腌就变成咸菜,或者用来煮汤也是一道很好而营养的菜汤;菜梗或根的部分,将老皮削掉,用盐巴渍一渍比什么都好吃,如果你们想吃,等我做好了再拿来供养你们。」这真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教育课。从此以后,我们的出家众,再也不敢任意乱丢东西了。

  修行不得力,是因为善根不深厚,那就是障碍;心中有烦恼是业障,想修行偏偏又找不出时间来,老是有人有事阻挠你,也是障碍。这都是由于过去世造的业因,此生才产生种种的障碍,无论是生活上、心理上、身体上、环境上、人事上,都可能有阻碍。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本身是没什么问题,都是环境的问题,例如想参加精进佛七,结果老板不准假,长官不签字,或家人突然发生情况等。

  这回有一位居士来参加佛七,结果到第三天便坚持要离开,我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我本想打完这次佛七的,但是他不让我继续下去。」「他是谁?」「是我的身体,实在无法支持下去了,所以,要提前离开。」他的身体叫他不打完佛七,他的身体究竟是谁呢?是过去世带来的业障!如果他能坚定打完佛七,他的身体便不是业障,而是福报。

  也有人在念佛时,心里很烦,无法安心,越是无法安心,就越讨厌念佛。问他:「为什么?」推说「念头多」,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他虽是不想什么,念头就是会自动跑出来。这种念头是什么?也是从过去世带来的业障,如果他能专心念佛,每一个念头都在念佛,他的念头,便不是业障而是福报。万一你在念佛时,只见业障重重而不见福报现前,又如何来消除业障呢?当然是至心忏悔。

  三、愿消三障诸烦恼

  三障是指如下的三类

  (一)业障:狭义的业障是指职业,有些职业会使得人们没有办法照自己的意思来修行佛法,例如世代养猪、养牛、打鱼、赌博等行业,一时间无法改行。也有些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要工作,又有些人,都在夜间工作,白天需要睡觉,对于修行佛法而言,都会构成职业上的障碍。

  (二)报障:是指身体与环境,我们的身体是不可能尽如我们的愿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例如你很想去听经闻法修法,结果身体或环境会促使你无法如愿修行佛法,这就是报障。如果生而为牛马猪狗等动物的身体,就不知要来学佛,即使善根深厚,想打佛七,也不会被佛七的道场接受。纵然是寺院中放生的动物,亦无法参加共修念佛与拜佛,这就是报障。又如,盲人见不到庄严的佛像,聋子听不见微妙的法音,哑巴不能用口弘扬佛法,这些人可能是菩萨示现,多半则是由于报障。

  (三)烦恼障:就是指的「心不由己」,时时在心里产生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烦恼,例如贪、瞋、嫉妒、骄慢、怀疑、恐惧、骇怕等等。追求这样又讨厌那样,希望又失望……这些问题常在心中翻腾不已,使自己困扰不已,不但念佛不易专心,连在吃饭也是胡思乱想。由于烦恼重,而不能修学佛法,便是障碍。以上的解释,应该是合理的,但在经论中,对于三障的通释是指「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种障:1.烦恼障,即是贪欲、瞋恚、愚痴等惑;2.业障,即是五逆十恶之业;3.报障,即是地狱、饿鬼、畜生等报。依据《阿毘达磨发智论》卷一一所载:「如说三障?谓烦恼障、业障、异熟障(即是报障)。云何烦恼障?谓如有一本性,具足炽然,贪瞋痴烦恼,由如此故,难生厌离,难可教诲,难可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云何业障?谓五无间业。云何异熟障?谓诸有情处,那落迦(地狱)、傍生(畜生)、鬼界(饿鬼)、北拘卢洲(福报太好不易学佛)、无想天(纯系外道的天界)处。」

  我常说:佛法如此好,为什么知道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又如此多?是由于我们弘法的人才太少了,也由于有此三障的众生太多了。所以佛教界应该多培养弘法人才,知道佛法好而无缘修学的人,以及有缘接触佛法却有种种障碍的人,应该奉劝他们用忏悔法门,消除三障。奉劝正在学佛念佛修行佛法的诸位善知识:若能时时处处都怀有一颗忏悔的心,障碍自然渐减,相反地,若不知惭愧与忏悔,则障碍重重。忏悔的意思是承认自己有病,知道自己通身是病障,必定要寻医、求治、吃药,如此则所有诸种病障,自然渐渐消除;若不知道惭愧与忏悔,则是「讳疾忌医」,病必加重,进而演变成不可救药的绝症了。所以,忏悔业障,是佛教徒们天天要修的恒课。(一九九三年四月一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五晚开示)

  带业消业生净土

  一、修净业和消罪业

  诸位善知识︰我们在佛七期间的每晚进行「大回向」之后,都有发愿「求生净土」的礼拜。是不是能生净土?当然不容怀疑,但是修行西方净土法门的人,善根有深浅之别,修行的时间有迟早之异,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业障也有多少不等。所以凡夫往生佛国之时,《观无量寿经》说,莲花分有九品。《无量寿经》说,诸有众生,往生佛国,分作莲花化生及边地胎生的两类:莲花化生者分作三辈;边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但信罪福而愿生彼国之人。往生佛国既有高下、中边的不同,往生的条件,自然也有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的不同了。

  根据《观无量寿经》的要求,是说:「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福即是往生净土的「净业正因」。所谓三福净业,便是:

  (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中第三项内的「发菩提心」,依唐初迦才的《净土论》说,当含摄:止一切恶、修一切善、化一切众生的三聚净戒全部内容。《阿弥陀经》也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虽有古大德认为只要一心念佛,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缘。然若对照《观无量寿经》所举三福净业,应该就是《阿弥陀经》的善根福德。可知往生彼国的先决条件,是自修三福净业,并劝他人共修三福净业。《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条下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即是发:1.至诚心,2.深心,3.回向发愿心。又说:「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即是:1.慈心不杀,具诸戒行;2.读诵大乘方等经典;3.修行(佛、法、僧、戒、施、天)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此项往生的条件,除了用心及修六念,也要持戒,以助长善根福德。当然,往生的条件,尚有净土三经共同提扬的称名念佛,以及《观无量寿经》的观像、观想。此三经中所说的法门,不论观像、观想、实相或称名的念佛法门,都有消除罪业的功能。若修观成就,便可消若干劫生死重罪;乃至闻经题称佛名亦能消业,如《观无量寿经》「下品上生」条说:「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又云:「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由此经文看来,似乎是说,凡是往生净土的众生,在临往生佛国的前一念顷,一切罪业,皆已消灭了的。然在同经「下品下生」条的末尾数句经文又说,往生佛国之后,于莲华中住满十二大劫,花开得见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于此可见,至少下品下生的众生,往生极乐国土之时,罪业并未全消。不过《观无量寿经》自称,这部经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经》,而且尚有一卷刘宋时代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罗译出的《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神咒》,教受持阿弥陀佛法门的人,受持此咒法,当「漱口然香,于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比丘戒)、五逆、十恶、谤方等(大乘)罪,悉得灭除,现世所求皆得」,「临命终时任运往生」。诵满二十万遍,感得菩提芽生,若诵满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这是强调用心持诵此咒,即能现在拔除一切业障,并且可得现世利益,更得往生佛国利益。无怪乎,晚近有位藏密学者陈健民,主张消业往生是可以办得到的。大小乘圣者消灭罪业后往生净土是不争之论;三昧成就,理忏成就亲证实相无相者,消业往生,也当可以理解;至于具缚的烦恼凡夫,仅凭念佛名号,信愿往生彼…

《念佛生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甚么要做佛事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