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三皈、五戒、十善、具足戒、菩萨戒,乃至戒定慧三学,以及六度四摄,自利利他。
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说法,便是转的苦集灭道四谛*轮。知道有苦,便不再造作受苦的因,要想根本上把苦灭绝,就该修证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以及三学六度等一切法门,不仅自求灭苦,也要助人灭苦,自利者必会利人。以上所举的专有名词,请查佛学词典,或看佛法概论及佛教入门等书。我们就是要学懂它们,运用它们,来自度度人。
四、念佛超度
最容易的超度法门是念佛,不论时地,不拣根机,只要念佛,便得利益,若以目的而论,西方弥陀净土的念佛法门,不用讳言,确是以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为主。但是《阿弥陀经》也说,那是一部「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经》云:「念佛一声,罪灭河沙。」念任何一佛,皆能罪灭除愆,消灾免难,得现在利益,也得后世利益。《观无量寿经》也说:「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该经又说:「至心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又说:「若念佛者,当知是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清净莲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念佛的人,他的人格高尚净洁,犹如人中的莲花,当然便是自利利人的表征了。《无量寿经》卷下有云:「其有得闻彼(阿弥陀)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闻佛名号心生欢喜,乃至仅仅一念,也得无上功德,何况常常念佛,随处念佛。
永明延寿禅师的《宗镜录》中,常常说到:「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只要念佛,不论散心、专心,都有功德,专精一心当然好,散心念佛也不错,只要想念就念,念念都好。一念念佛,一念即从恶业妄想获得超度,念念念佛,念念都从恶业妄想获得超度,有人是一分钟的超度,有些人是一小时、一天的超度,诸位在此念七天佛,便是七天的超度。随喜组的菩萨们随喜一炷、两炷香的时段中,口清净、耳清净、眼清净,便是从闲言杂语、吵吵闹闹、眼花撩乱的尘劳世界,得到片段时刻的超度了。
至于求得永久超度,是指大悟彻底的大解脱人,那是要付出持久的长远心,常行菩萨道,日日增长智慧,时时心怀慈悲,自度度人。
五、自度度人
迷人须仗佛度,悟人乃是自度,起步时可靠他度,既上了路,有了方向,就要学著佛菩萨的悲愿,发愿自度度人。我曾见有位老人,尚没有努力念佛修行,我去劝他,他却说准备让他儿孙在他过世后来超度。我也认识他的儿孙,都很孝顺,我问他们的意见,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是应该的,到时候要拜托师父您来诵经念佛,替他老人家超度。」他们都指望出家师父给予超度。
此次是打的清明报恩佛七。报什么恩?报所有一切恩,主要是亲恩。以何相报?以超度来报恩,超度谁呢?超度亡灵,也超度自己。实则是由于超度自己的念佛功德,使得已故的亲友先亡,也获得超度。不仅超度了自己,超度了亡灵,其实由于诸位的修行,改善了你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回家之后,或在工作场所,也会以智慧及慈悲影响与你们相关的每一个人,所以也连带著超度了日常生活中的亲友及同事们,真是功德无量。
打完佛七,回到原来的生活中。你们自己的观念、人格、言语、举止、待人接物,都要带点念佛人的味道,那是智慧、慈悲的精神,那便是表现了自己被超度也能超度人的化世功能。(一九九三年三月三十一日农禅寺清明报恩佛七第四晚开示)
忏悔业障是恒课
一、忏悔的种类与方法
在佛七期间的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唱诵忏悔偈,边拜边唱:「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同时也勉励大家,能在共修的功课之外,每天最少自动礼佛三百拜以上。目的是在忏除无始以来的种种恶业,消除无尽的障碍,得以顺利地修行。
因此,今天晚上为诸位开示「忏悔业障」。
「忏悔」一词,在大小乘经律中,常常见到,也极受重视。因为忏悔的作用,就像我们每天都要洗脸及漱口一样。由于大乘不到初地,不能六根清净,小乘不到初果位,不能持戒清净。原则上修到六根清净位,才不致有心作恶造罪,故在凡夫位中的学佛大众,必须每天忏悔,方能日新又新,日进又进。
「忏悔」本属于戒律范围的必修课目,三宝弟子是因受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及菩萨戒而完成其身分。受戒而不犯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菩萨璎珞本业经》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至于犯了戒怎么办,就用忏悔的方法来纠正。
忏悔的功能有两种:1.是经过一次忏悔,便做一次自我检讨及自我的更生;2.是经过一次忏悔,便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全部负责及全部承当。因为罪分两类:未受戒者做了恶业,仅得「性罪」,不论是否受过佛戒,犯罪当受果报;已受戒者,做了恶业,除了性罪,尚增一类「戒罪」。戒罪之重者不通忏悔,轻者经过忏悔,即还得清净。
忏悔的方式也有两类:1.事忏,又名作法忏。犯了戒罪,大者于僧团集会做「羯磨」时忏悔,中者对一人忏,小者自我责心忏。戒罪便用事忏。2.理忏,又名实相忏或无相忏。是以实证无我的空性,亲证一切诸法的本性皆空,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论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实相无相,真性无性,便顿时消灭。此种理忏,似乎违背世间因果,其实不然,灭罪之意是指心中不再恐惧恶报,因其已将善恶苦乐,平等看待,不是逃债躲债赖债,然其仍对所造恶业负起全责。未悟实相者,被动受苦报,故有畏惧心;已证无相者,乘著愿力,主动深入众生群中,广结善缘,普施救济,虽亦受苦受难,确已是自由之心,故亦不以苦难为苦难了。此名为消灭罪业。
忏悔又有两类:1.违背戒律之罪,用「制教忏」,唯局限现世现前所犯戒律,乃由出家的五众僧团使用。2.违背道业之罪,用「化教忏」,通用于道俗七众,也通用于大小乘,并通用于三世十恶业道。
在我们中国的佛教界,已很少使用「事忏」或「制教忏」来分别以「众法忏」、「对首忏」、「心念忏」,举罪、出罪、除罪了。倒是常用「理忏」及「化教忏」,来忏除种种罪业。不过禅宗大德及大成就者用「理忏」时,必须明心见性,亲证本性无性,才达忏悔的目的。所以可有忏法仪轨,也可没有一定的作法仪式。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是圆顿止观的四种三昧之一,是用事忏为方法,以达成理忏的目的。禅宗的无相忏,便无仪轨了。至于「化教忏」,则为中国佛教僧俗七众常用及通用的方法,例如「梁皇宝忏」、「慈悲三昧水忏」、「大悲忏」等均属「化教忏」的一型。
「忏悔」这个佛教的专有名词,是印度梵文的忏摩(Ksama)及汉语的悔过,音义合译而组成的新词。它有悔罪灭罪、还得清净之意,例如《大般涅槃经》卷一九云:「大王且听,臣闻佛说,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
忏悔有无量功德,例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所说:「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又云:「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由此可知,忏悔法门也是佛法的总持,若能修持得力,便是最上法门。
大乘各种修行忏法的仪轨,犹如密宗的坛城,要求庄严、供养、清净、威仪整齐。如《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华严五祖宗密禅师的《圆觉经修证仪》,天台宗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四明知礼的《金光明最胜忏仪》,以及当今流行的各种如前所举的忏仪,均有设坛、请圣、供养、礼诵等的仪轨。
如何测知忏悔之后的功德成效,可举两例如下:
(一)《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云,如法忏悔之后,若得清净,可能发生各种善相:「或有众生得(身口意)三业善相时,于一日一夜中,复见光明遍满其室;或闻殊特异好香气,身意快然;或作善梦,梦中见佛色身,来为作证,手摩其头,歎言善哉,汝今清净我来证汝;或梦见菩萨身来为作证;或梦见佛形像放光而为作证。」
(二)《梵网经菩萨戒本》说,若有人受了菩萨戒而犯十条重戒中的任何一条,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即是《梵网经》的菩萨戒本),苦到(极诚恳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者,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
这两种忏悔法,都比较困难,若没有适当的环境,及充裕的时间,不容易获得成就。倒不如用念佛法门,轻易得多,不必一定要见异相,才算灭罪,例如《观无量寿经》云:「至心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也就是我们为何要提倡阿弥陀佛净土念佛法门的原因了,这也正是我要在此清明节的弥陀佛七期中,向诸位介绍忏悔法门的用意了。
二、转变业障为福报
业障有两层涵义:1.由于从事某种行业,无暇修学佛法也不想修学佛法。2.由于造了种种不善恶业,以致招来种种先天性及后天性的障碍,无法修学正信正行正知正见的佛法。因此若加以细分,便有业障、报障、烦恼障,更细分之则称为八万四千障门,包括身心环境以及来自鬼神妖灵的魔障。业障多非从外来,乃是唯心所造,自心所现,自作自受;也有外魔的因素,忏悔也能消除。
业障、报障及烦恼障,三类可归结成一个项目,那就是「因果」。…
《念佛生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