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向給他們,他們就會變成我們的增上緣、護持者,也就等于給我們消災免難。但卻不可說,因你念了幾句佛號就能消災,而是怨親債主見你發了菩提大願心,將來你會成爲怨親平等的佛菩薩,所以就不麻煩你了,他們也因你的念佛修行而得利益,可見念佛多好。好處從何來?是從回向發願中來,是從發菩提願廣結善緣中來。(一九九叁年叁月二十九日農禅寺清明報恩佛七第二晚開示)
四種淨土任君遊
今天爲諸位講淨土的種類,從經論中所見者,綜合來說,大略可分四類,那就是:人間淨土、天國淨土、佛國淨土、自心淨土。我曾于一九八叁年出版的《華岡佛學學報》第六期,發表過一篇〈淨土思想之考察〉,對這四類淨土,做過比較詳細的介紹,後來又將之編錄在《牧牛與尋劍》,諸位如有興趣,不妨找來參考。
今天我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談這四類淨土。
一、人間淨土
人間淨土的意思,是指我們現實的生活環境,就是淨土。凡夫所處的大環境,佛經中稱爲苦難重重的「娑婆世界」,《阿彌陀經》等形容爲:劫、見、煩惱、衆生、命,都是不淨的「五濁惡世」。不過,當我們聽聞佛法,修行戒定慧,只要乃至僅有一人修行,那人即見淨土,能有二人修行,那二人便見淨土,許多人修行,則許多人都能見到人間淨土;若因修行而體驗身心的清淨,淨土就在你的眼前展現。
能持淨戒,就不造惡業,所處的環境便不會因爲自我困擾而變成苦趣的娑婆世界與五濁惡世。由于持戒,身口意叁業漸漸清淨,雖在人間,心裏也不會害怕感受苦報,既然不怕,沒有憂愁,不想逃避,此世豈非即是淨土。
能修禅定,內心自然平安。所謂平安,便是不受環境困擾而起煩惱,不因環境的動亂而內心也跟著波動不安,心定能如止水,能如明鏡,能如萬裏無雲的一片晴空,則身體雖住五濁惡世,也不會使我們感覺到煩擾不安,就能將此混濁的世界,看成人間的淨土。
例如有一次我們的汽車,正在高速公路行駛,突然發現後邊有一輛車,飛快超過我坐的車,另外,後面又來了一輛汽車,加速緊跟,也想超入我們前面的車道,結果,使我們的這輛車,變成進退維谷,開快會撞上前車,開慢會被後車撞上。我的駕駛弟子,則一邊大叫,一邊嚇得面色發青,心跳個不停,我坐駕駛座旁,始終保持沈默。當危機閃過之後,他問我說:「師父!你爲何不怕,差一點就被撞死了!」
我說:「既然有師父在車上,還會撞車出事嗎?」實際上那僅是安慰他的話。
我又說:「要死,如非死不可,怕也沒有用;不死,反正不會死,也就不用怕。以後你要學著用這樣的心態,心平氣和地謹慎開車。」
他回說:「師父,我尚無如此的工夫。」
我勉勵他說:「你要學著每天打坐,保持心緒平靜,再遇到如此的情況,就能夠不慌不忙,該如何應對就如何處理了。光是臨危大叫,不濟事的。」
臨急應變,切忌慌張,若有定力,便知天下本來無事,好好處理就是。
若能修智慧,便不起煩惱。無我的智慧,可從聽聞佛法、體驗佛理、反觀自我、洞察人生中獲得,也可從修行布施、廣結善緣、常知慚愧、並修禅定中獲得。有了智慧的人,便不會以煩惱心來處理自己的事,又能用平常心來面對當前的環境,心平氣和,愉快自在。既會將人間視爲修行菩薩道的環境,又能把善惡、得失、是非、利害,看成因緣所生幻起幻滅的現象,不需要欣喜欲狂,也不必痛不欲生。
有智慧的人,知道世間一切現象的發生,都有其原因,若能以事前的努力及事後的補救來加以改善,當然極好,萬一已經成了定局,那就放開胸懷來承擔接受。怨天尤人于事無補,于人無益,何必愚癡,煩惱不已。
所以,有智慧的人,雖然生活于此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卻能享受到佛國淨土的無礙自在。
二、天國淨土
修行十善,便生天國。天國尚在叁界的範圍,還是有漏有限的,由于積福,享受欲界天的欲樂,或修禅定,享受諸禅天的定樂,但在欲天的福報享盡之時,禅天的定力退失之際,又會從天國下降到人間或更向下而墮落到叁塗惡道。所以縱然天國可愛,有朝一日,又成過眼的雲煙。不過,能生于天國總有一段時間享受天福,比起人間之有種種災難、種種困擾的現象而言,天國已是一片淨土。欲界天中,沒有髒亂,沒有罪犯,沒有災變,沒有疾病,思食得食,思衣得衣,飛行自在,來去自如,身輕如虛空,所求無所缺,伎樂隨身,永無黑暗。因此就有許多宗教都鼓勵信徒們求生天國。只是他們並不知道進入天國後的天福也會有享盡的一天,那時候便有五種衰相現前,縱然貴如忉利天主,亦會如《涅槃經》卷一九所說:「釋提桓因,命將欲終,有五相現:一者衣裳垢膩,二者頭上花萎,叁者身體臭穢,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樂本座。」故對一般人來說,天國就是淨土,而對佛教徒來說,則甯願生在人間修學佛法,卻不想生到天國去享天福。
依據佛經,天國有兩類:一是有漏凡夫所生處,一是補處菩薩所居處。例如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最後身菩薩,便居天上,同時也介紹有一尊當來人間成佛的彌勒菩薩,如今便在欲界第四高的兜率天,准備到人間成佛,該天分作內外兩院,外院是欲樂凡夫所居,內院是彌勒的化區,真正是清淨的天國淨土,那兒跟凡夫的欲天所不同者,乃是見到彌勒法相,親聞彌勒說法,不爲享受天福,而是修行佛法。所以要勸大衆,如果急著想生天國者,必須選擇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等到彌勒下生人間成佛之時,兜率內院的衆生,都會追隨彌勒降生人間,都成爲佛的弟子,圍繞彌勒尊佛,共同修行,淨化人間,龍華叁會,凡是會衆,人人可得解脫。只要生到彌勒的兜率內院,便已得到畢竟解脫的保障。因在《彌勒下生經》中說到彌勒將在龍華樹下:「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叁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叁會之中度脫一切有緣衆生。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從東晉的道安法師開始,經唐初的玄奘大師、窺基大師,近代的太虛大師,到在臺灣圓寂的慈航法師,都是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天國淨土。
叁、佛國淨土
佛國在何處?是指以諸佛的福德智慧及本誓願力所成就的國土,此有兩種作用:一是示現佛的功德果報;二是接引化度一切有緣的衆生,修學佛法,同成佛道,便稱爲佛國淨土。
釋迦世尊在此穢土世界成佛,但在《大般涅槃經》卷二四說:「莫說諸佛出現不淨世界。」《法華經》卷五也說:「印度的靈鹫山即在淨土中。」可見凡有佛處,便是佛國淨土。但在諸經論中,綜合而言,佛國淨土分有自性的法身佛所居,自他受用的報身佛所居,應化身佛所居。故有叁身四土之論。例如唐代的法常、智俨、道宣、道世等諸師,有法性、實報、事、化的四種淨土說;法身佛居法性土,自受用身佛居實報土,他受用身佛居事淨土,應化身佛居化淨土。天臺智顗則主張:1.凡聖同居土,如西方極樂世界;2.方便有余土,爲地前菩薩及二乘聖人所居;3.實報無障礙土,是初地以上的法身菩薩所居;4.常寂光土,是諸佛如來所遊處。四土配叁身,則爲以應化身佛居于同居及方便二土,報身佛居于實報土,法身佛永住寂光土。
從《阿彌陀經》可看到的六方諸佛淨土,以及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若以智顗所見,都是應化身佛所居土,實際上有無量無數的十方諸佛淨土,跟我們最最有緣的應該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淨土。仗佛本願,凡夫即能往生佛國,其余叁等淨土,均當自修福智,始得現前。
非常奇妙的是我們這個世界的衆生,往往在活著時求藥師佛,希望長壽不死,消災免難,卻未想到要去東方的琉璃光淨土,准備死亡來臨時,求阿彌陀佛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像這二尊佛,一尊是壽星,一尊是死神。此種觀念是把淨土信仰弄偏差了。其實如印順法師的《東方淨土發微》中說:「東方淨土的攝化此土衆生,不但死後得安穩,現生也能免除種種災難危厄。」又說:「求往生西方而不能成就的,也能承琉璃光佛的威光,于臨命終時,爲八大菩薩所攝引而到達西方。」印順法師又說:「佛與淨土,是我們的師範,理想世界;但同時,並非向外馳求,而是內在德行的體現。」又說:「如覺了法性清淨,究竟圓滿,是琉璃光佛。」可見修藥師法門,也可與西方的阿彌陀淨土相通。功淺障深的凡夫,修東方淨土及西方淨土,均得往生佛國;若系功深障少的衆生,不論專修那一種淨土法門,都會親見自性的彌陀如來、法身的琉璃光佛。
但是藥師佛淨土的目的,在于激勵人間、淨化人間,當系事實,故在《藥師經》中,也贊歎西方淨土。由于阿彌陀佛的淨土是上中下叁根普被;不論上智下愚,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願生西方淨土,即蒙慈悲攝受,接引往生。因此釋迦世尊,在各處經中,力贊阿彌陀佛的願力宏深。尤其使得許多自信不足、毅力不濟的衆生,都能因此而獲得了往生佛國的保障。此對于人心的安定、信心的增長,有大功德。不管自己修行的程度如何,只要具足信仰彌陀的本願力,乃至十念佛號即可往生極樂國土。足證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有其獨到的殊勝之處。
四、自心淨土
所謂自心淨土:即是說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不論凡聖,本具佛性,也就從來未曾離開過佛國淨土。昨天談到深心,衆生的心既與佛心相同,衆生所處世界便與佛國無異。不過衆生的心尚有煩惱覆障,無法見到清淨不動的本心,也就無法體會到生活于佛國的淨土。若能穿透煩惱塵網,往心的深處看去,就會發現佛心即是自心,此界即同佛國。因爲心若清淨,所見世界就是淨土;心若不清淨,生活的環境就是無邊的苦海。
《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梵網經》的「菩薩心地法門」;《法華經》的「靈山淨土」;《維摩經》的「真心」「深心」是「菩薩淨土」,又說「隨其心淨…
《念佛生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