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生淨土▪P8

  ..續本文上一頁,擾亂了專心念佛的工夫。

  (九)清涼世界

  今天的天氣很涼,涼是代表清心寡欲,代表清涼境界,也是代表智慧。煩惱越少,感覺到的世界越清涼,煩惱越多,看到的世界便象是大火正在燃燒。即使在炎熱的天氣,若能念佛念到心無牽挂,就會感覺到這個世界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也能體會到距離佛國淨土越來越近。

  因爲信佛信得越懇切,稱念佛號念得越深沈,煩惱也就越少。只要願生西方淨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蓮花化生的品位也就越高越大,那便是清涼世界。

  (一○)專修持名念佛

  念佛法門,本有觀像、觀想、實相、持名等四種,天臺智者大師主張從禅觀而入實相。到了明末的蓮池大師,主張體究念佛,勸修念佛叁昧。清代尚有幾位禅淨雙修的大師修般舟叁昧。

  然到民國初年的印光大師,特重《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認爲實相念佛難中之難,非今日下根之人所能企及,主張持名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乃是全事即理,全妄即真,能使念佛之人,現世預入聖流,臨終隨佛往生,開佛知見,同佛受用。他一掃禅淨混淆、將理作事的取巧風氣。他以爲此際末法時代,欲出五濁惡世,除了專修西方淨土的持名念佛,別無其它法門可依。這也正是近世以來數十年間,中國佛教界的念佛風氣大行的主要原因。

  (一一)老實持名念佛

  我也鼓勵大家,虔誠修行持名的念佛法門,這是既能使我們于臨命終時,決定往生佛國,現世之中也能提升人品、消業除障、自利利人。若能念佛懇切,工夫綿密,也有豁然心開的境界出現。

  因爲持名念佛的本身,即是禅觀的修行方法之一,故在禅宗第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特別引用《文殊說般若經》所示一行叁昧的修法:「系心一佛,專稱名字。」不過淨土經典中的《觀無量壽經》,所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也被道信大師引用。可見禅淨二門本來一家,方法可以互通,只是不得以偷心取巧。

  持名念佛,業消障輕,心中自然安靜,所見世界,也會自然清淨,所見諸人,不論順逆因緣,也可視作助成菩提大道的諸上善人,無論他們以何種態度對待我們,都能增長我們的淨土資糧。

  如果能以蓮池大師所說「老實念佛」的心態來持名念佛,雖不求自己的利益與安樂,事實上會使你左右逢源、得道者多助;縱然遭遇橫逆,也能逢凶化吉。那就是念佛的現世獲得安全保障,未來確定往生淨土。

  以清淨心老實念佛,把自己所有的執著心和自私心,漸漸放下而專心一意念佛,感受和觀念自然會改變;轉叁界火宅成清涼世界,變無明煩惱爲智慧之海,化貪欲瞋恚爲慈悲之懷。此時見此世界所有的衆生都是菩薩,現世即已約略體會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所以念佛的功德實在太好了、太大了,請諸位要老實念佛。

  (一二)阿彌陀佛有十四個稱號

  諸位蓮友,我們每天念阿彌陀佛,而其意義,可能有些人尚不知道。依據《無量壽經》的介紹,阿彌陀佛又名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等共十四個尊號,都代表著阿彌陀佛的智慧廣大與慈悲廣大。

  也可以說,若能修持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而蒙佛眷顧,便能在一切時、一切處,永遠而普遍地用智慧和慈悲之光,給我們平安、勇氣、毅力、健康、幸福、歡喜、快樂、清淨,而且是無比的、最好的、不可思議的。雖有愚昧的衆生拒絕他,他則永遠不會對任何衆生失望。衆生如果有了煩惱障礙,有了業障現前,只要持名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便會心開意解,心胸豁達。

  (一叁)阿彌陀佛便是智慧及慈悲

  世間一切事物狀況,皆是由先後的因果關系所造成,也是由不同的因緣關系所形成,所謂因果不可思議,因緣不可思議。凡事凡物,一切狀況,我們只得盡力而爲,卻不可能隨心所欲,想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愚癡的凡夫不了解這層道理,所以希望事事稱心如意,一遇到阻礙,不是怨天尤人,便是失去自信,生起煩惱。這就需要念佛,祈求阿彌陀佛帶來智慧之光。

  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他人是沒有慈悲。能做如此想,對一切人都會生起同情心與尊敬心,同情人家也是具縛的凡夫,尊敬人家也有獨立的人格。如對人家的苦難和麻煩,沒有條件的伸出援手,便是慈悲心了。如果不爲任何目的,時時以幫助和諒解的心對待他人,即是菩薩心腸了,也是菩薩的慈悲。菩薩是成佛的預備階段,修行人稱爲菩薩,就是學習佛的慈悲和智慧。念佛的人,等到慈悲與智慧圓滿之時,也即是佛了。

  在我寫的〈四衆佛子共勉語〉中有兩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實際上,若能將之發揚光大,便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以無量的壽命永遠救度衆生,以無量的智慧普遍光照衆生,以無量的慈悲平等關懷衆生。

  修行念佛法門,應當知道阿彌陀佛的意義,若要親自體驗其意義,用智慧和慈悲來發願回向自己求生佛國淨土,也發願希望一切衆生因我們的念佛功德而能全部往生佛國淨土,這就是回向發願心。

  (一四)淨念相繼入流亡所

  若以「深心」念佛,當下就離煩惱的痛苦;若以「專心」念佛,便會發現煩惱本不住在心內;若以「一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便是《楞嚴經》中所說的「淨念相繼」;若以「無心」念佛,立即會失去能念的自己和所念的佛號,便是《楞嚴經》所說的「入流亡所」。念佛而得一心,蓮池大師說,有事一心與理一心,心無妄想是事一心,心中無我即是親證實相般若的理一心。天臺智者大師創「一念叁千」之說,依據他的《法華叁昧忏儀》所示,智者大師的「一念」是通于凡聖十法界的,凡夫的一念妄心,亦即具足叁千功德。可知天臺雖立四種淨土,然在任一土中,全攝其它叁土;任何一念之中,也常事理具足。不必管他事一心或理一心,也不必管他是凡是聖,只要把握當下的一念心,就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全體大用。以此來看念佛功德,不論散心念佛或一心念佛,都有無量功德,都能如印光大師所說的「現生預入聖流」,此亦即是天臺宗的圓教所攝。

  至于如何把握住現前當下的一念心,還是要修觀行,天臺四種叁昧中的常行叁昧,即是以九十日爲期,恒持阿彌陀佛名號,日夜無有休息,步步聲聲念念,唯念阿彌陀佛。

  (一五)叁等念佛人

  念佛的目的有叁等:1.有一等人,念佛是求消災延壽、癒病、健康、超度先亡。2.有一等人,念佛爲求命終之時往生西方極樂淨土。3.有一等人,念佛之時,念念佛號念念淨土,念念佛號念念之中體現佛的無量功德。此叁等人,前不及後,後全攝前。我們若用賺錢爲喻,第一等人是賺的鐵錢,第二等人是賺的銅錢及銀錢,第叁等人是賺的金錢與鑽石。若僅取得鐵錢,一定換不到銀錢與金錢;若已取得金錢與鑽石,必定可以購得鐵錢、銅錢、銀錢了。所以我要奉勸大家:既來參加佛七,聽到了念佛法門,當然要有目標,不過不要老是把目的停滯在第一等層次。

  要如何拿到金錢呢?許下弘願,痛下決心,來以深心念佛、專心念佛、一心念佛,乃至進步到達無心念佛的程度。

  (一六)一念念佛時一念見淨土

  當然,不可性急,一心念佛與無心念佛是比較不容易做到的事,至于第叁等念佛人的心態及觀念,則是可以信心來試著體會。至少可以了解,口中出聲念佛,心中知道是在念佛,一念接著一念,一聲連著一聲,相信自己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全在每一聲的佛號之中,也全在自己當下念佛的一念之中。這應該是可以做得到的。我們若能如此,則一念念佛時,一念見淨土,念念念佛之時,念念得見淨土。見的是什麼淨土?當然是阿彌陀佛的淨土,那是自心中的淨土,也未離開西方的淨土,這就是與四種淨土相接相連,不一不異的人間淨土。

  (一七)珍惜自然資源

  諸位菩薩,下午請諸位忍耐些,因爲斷水,故不要洗澡、洗衣服,連上廁所洗手也要盡量節約用水,否則明天可能就沒水喝了。現在我們使用的是水塔的水,存量已不多,必須用于飲食方面。這個世界的自然資源都是有限的,在豐衣足食時要想到饑荒貧窮的日子,浪費了則整個地球的資源就減少了。水也是我們的福報,有水用時,總覺得水不值錢,缺水之時,水比黃金更貴,沒有黃金不會死人,沒有水喝則活不成了。當大旱災來臨時,滴水難求,求天天不應,呼地地不應,那都是由于福報不夠,才會有災難降臨。今天倒是很好的教材,打七期間竟然斷水,是教我們大家今後節約用水,也要珍惜所有的自然資源。

  (一八)感恩與報恩

  這回我們打的是報恩佛七。我們如果能以報恩心來生活、做事、修行,定會充滿著感激,而不會有怨恨、失望、不服氣、不平衡、不公平的想法。不論做任何事都是爲了報恩,報答父母、師長、叁寶、國家、社會、一切衆生的恩惠。所有的付出,不論是責任或義務,乃至種種不合情理的敲詐勒索,都不是受損,也不是還債,而要視作是報恩還願。當我們吃喝的時候,用到身體的時刻,用到社會資源及自然資源的時候,都要心存感恩。見到任何人的場合要珍惜此份因緣,遇到任何事發生,有利的不必太高興,有損的也不必怨恨。若能念佛,必然會對順逆諸境,一律以平常心看待,以感恩心處理。如果能以感恩心面對生活,就會有護法神王保佑,會有種種善法、善境界出現,就會有法喜充滿的感受。至少對于惡境現前時,不至于失去智慧的抉擇及慈悲的襟懷。

  (一九)如何報恩

  佛七圓滿後,每人都當立志要做一個報恩的人。首先給家人更多點照顧,更少一點麻煩。以布施及供養叁寶來幫助更多的人接受佛法、修學佛法;提供休閑的部分時間,參于義工的工作。自己修持佛法而得利益,…

《念佛生淨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甚麼要做佛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