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扰乱了专心念佛的工夫。
(九)清凉世界
今天的天气很凉,凉是代表清心寡欲,代表清凉境界,也是代表智慧。烦恼越少,感觉到的世界越清凉,烦恼越多,看到的世界便象是大火正在燃烧。即使在炎热的天气,若能念佛念到心无牵挂,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也能体会到距离佛国净土越来越近。
因为信佛信得越恳切,称念佛号念得越深沈,烦恼也就越少。只要愿生西方净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莲花化生的品位也就越高越大,那便是清凉世界。
(一○)专修持名念佛
念佛法门,本有观像、观想、实相、持名等四种,天台智者大师主张从禅观而入实相。到了明末的莲池大师,主张体究念佛,劝修念佛三昧。清代尚有几位禅净双修的大师修般舟三昧。
然到民国初年的印光大师,特重《阿弥陀经》的执持名号,认为实相念佛难中之难,非今日下根之人所能企及,主张持名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乃是全事即理,全妄即真,能使念佛之人,现世预入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他一扫禅净混淆、将理作事的取巧风气。他以为此际末法时代,欲出五浊恶世,除了专修西方净土的持名念佛,别无其它法门可依。这也正是近世以来数十年间,中国佛教界的念佛风气大行的主要原因。
(一一)老实持名念佛
我也鼓励大家,虔诚修行持名的念佛法门,这是既能使我们于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佛国,现世之中也能提升人品、消业除障、自利利人。若能念佛恳切,工夫绵密,也有豁然心开的境界出现。
因为持名念佛的本身,即是禅观的修行方法之一,故在禅宗第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特别引用《文殊说般若经》所示一行三昧的修法:「系心一佛,专称名字。」不过净土经典中的《观无量寿经》,所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也被道信大师引用。可见禅净二门本来一家,方法可以互通,只是不得以偷心取巧。
持名念佛,业消障轻,心中自然安静,所见世界,也会自然清净,所见诸人,不论顺逆因缘,也可视作助成菩提大道的诸上善人,无论他们以何种态度对待我们,都能增长我们的净土资粮。
如果能以莲池大师所说「老实念佛」的心态来持名念佛,虽不求自己的利益与安乐,事实上会使你左右逢源、得道者多助;纵然遭遇横逆,也能逢凶化吉。那就是念佛的现世获得安全保障,未来确定往生净土。
以清净心老实念佛,把自己所有的执著心和自私心,渐渐放下而专心一意念佛,感受和观念自然会改变;转三界火宅成清凉世界,变无明烦恼为智慧之海,化贪欲瞋恚为慈悲之怀。此时见此世界所有的众生都是菩萨,现世即已约略体会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所以念佛的功德实在太好了、太大了,请诸位要老实念佛。
(一二)阿弥陀佛有十四个称号
诸位莲友,我们每天念阿弥陀佛,而其意义,可能有些人尚不知道。依据《无量寿经》的介绍,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等共十四个尊号,都代表著阿弥陀佛的智慧广大与慈悲广大。
也可以说,若能修持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而蒙佛眷顾,便能在一切时、一切处,永远而普遍地用智慧和慈悲之光,给我们平安、勇气、毅力、健康、幸福、欢喜、快乐、清净,而且是无比的、最好的、不可思议的。虽有愚昧的众生拒绝他,他则永远不会对任何众生失望。众生如果有了烦恼障碍,有了业障现前,只要持名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便会心开意解,心胸豁达。
(一三)阿弥陀佛便是智慧及慈悲
世间一切事物状况,皆是由先后的因果关系所造成,也是由不同的因缘关系所形成,所谓因果不可思议,因缘不可思议。凡事凡物,一切状况,我们只得尽力而为,却不可能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愚痴的凡夫不了解这层道理,所以希望事事称心如意,一遇到阻碍,不是怨天尤人,便是失去自信,生起烦恼。这就需要念佛,祈求阿弥陀佛带来智慧之光。
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放不下他人是没有慈悲。能做如此想,对一切人都会生起同情心与尊敬心,同情人家也是具缚的凡夫,尊敬人家也有独立的人格。如对人家的苦难和麻烦,没有条件的伸出援手,便是慈悲心了。如果不为任何目的,时时以帮助和谅解的心对待他人,即是菩萨心肠了,也是菩萨的慈悲。菩萨是成佛的预备阶段,修行人称为菩萨,就是学习佛的慈悲和智慧。念佛的人,等到慈悲与智慧圆满之时,也即是佛了。
在我写的〈四众佛子共勉语〉中有两句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实际上,若能将之发扬光大,便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以无量的寿命永远救度众生,以无量的智慧普遍光照众生,以无量的慈悲平等关怀众生。
修行念佛法门,应当知道阿弥陀佛的意义,若要亲自体验其意义,用智慧和慈悲来发愿回向自己求生佛国净土,也发愿希望一切众生因我们的念佛功德而能全部往生佛国净土,这就是回向发愿心。
(一四)净念相继入流亡所
若以「深心」念佛,当下就离烦恼的痛苦;若以「专心」念佛,便会发现烦恼本不住在心内;若以「一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便是《楞严经》中所说的「净念相继」;若以「无心」念佛,立即会失去能念的自己和所念的佛号,便是《楞严经》所说的「入流亡所」。念佛而得一心,莲池大师说,有事一心与理一心,心无妄想是事一心,心中无我即是亲证实相般若的理一心。天台智者大师创「一念三千」之说,依据他的《法华三昧忏仪》所示,智者大师的「一念」是通于凡圣十法界的,凡夫的一念妄心,亦即具足三千功德。可知天台虽立四种净土,然在任一土中,全摄其它三土;任何一念之中,也常事理具足。不必管他事一心或理一心,也不必管他是凡是圣,只要把握当下的一念心,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全体大用。以此来看念佛功德,不论散心念佛或一心念佛,都有无量功德,都能如印光大师所说的「现生预入圣流」,此亦即是天台宗的圆教所摄。
至于如何把握住现前当下的一念心,还是要修观行,天台四种三昧中的常行三昧,即是以九十日为期,恒持阿弥陀佛名号,日夜无有休息,步步声声念念,唯念阿弥陀佛。
(一五)三等念佛人
念佛的目的有三等:1.有一等人,念佛是求消灾延寿、癒病、健康、超度先亡。2.有一等人,念佛为求命终之时往生西方极乐净土。3.有一等人,念佛之时,念念佛号念念净土,念念佛号念念之中体现佛的无量功德。此三等人,前不及后,后全摄前。我们若用赚钱为喻,第一等人是赚的铁钱,第二等人是赚的铜钱及银钱,第三等人是赚的金钱与钻石。若仅取得铁钱,一定换不到银钱与金钱;若已取得金钱与钻石,必定可以购得铁钱、铜钱、银钱了。所以我要奉劝大家:既来参加佛七,听到了念佛法门,当然要有目标,不过不要老是把目的停滞在第一等层次。
要如何拿到金钱呢?许下弘愿,痛下决心,来以深心念佛、专心念佛、一心念佛,乃至进步到达无心念佛的程度。
(一六)一念念佛时一念见净土
当然,不可性急,一心念佛与无心念佛是比较不容易做到的事,至于第三等念佛人的心态及观念,则是可以信心来试著体会。至少可以了解,口中出声念佛,心中知道是在念佛,一念接著一念,一声连著一声,相信自己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全在每一声的佛号之中,也全在自己当下念佛的一念之中。这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们若能如此,则一念念佛时,一念见净土,念念念佛之时,念念得见净土。见的是什么净土?当然是阿弥陀佛的净土,那是自心中的净土,也未离开西方的净土,这就是与四种净土相接相连,不一不异的人间净土。
(一七)珍惜自然资源
诸位菩萨,下午请诸位忍耐些,因为断水,故不要洗澡、洗衣服,连上厕所洗手也要尽量节约用水,否则明天可能就没水喝了。现在我们使用的是水塔的水,存量已不多,必须用于饮食方面。这个世界的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在丰衣足食时要想到饥荒贫穷的日子,浪费了则整个地球的资源就减少了。水也是我们的福报,有水用时,总觉得水不值钱,缺水之时,水比黄金更贵,没有黄金不会死人,没有水喝则活不成了。当大旱灾来临时,滴水难求,求天天不应,呼地地不应,那都是由于福报不够,才会有灾难降临。今天倒是很好的教材,打七期间竟然断水,是教我们大家今后节约用水,也要珍惜所有的自然资源。
(一八)感恩与报恩
这回我们打的是报恩佛七。我们如果能以报恩心来生活、做事、修行,定会充满著感激,而不会有怨恨、失望、不服气、不平衡、不公平的想法。不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报恩,报答父母、师长、三宝、国家、社会、一切众生的恩惠。所有的付出,不论是责任或义务,乃至种种不合情理的敲诈勒索,都不是受损,也不是还债,而要视作是报恩还愿。当我们吃喝的时候,用到身体的时刻,用到社会资源及自然资源的时候,都要心存感恩。见到任何人的场合要珍惜此份因缘,遇到任何事发生,有利的不必太高兴,有损的也不必怨恨。若能念佛,必然会对顺逆诸境,一律以平常心看待,以感恩心处理。如果能以感恩心面对生活,就会有护法神王保佑,会有种种善法、善境界出现,就会有法喜充满的感受。至少对于恶境现前时,不至于失去智慧的抉择及慈悲的襟怀。
(一九)如何报恩
佛七圆满后,每人都当立志要做一个报恩的人。首先给家人更多点照顾,更少一点麻烦。以布施及供养三宝来帮助更多的人接受佛法、修学佛法;提供休闲的部分时间,参于义工的工作。自己修持佛法而得利益,…
《念佛生净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