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後又能隨釋迦牟尼佛出家、證羅漢果。
經雲:「法與意相應,皆以意爲性。」口業的過失,是由于內心瞋恚等煩惱而起。藉此稱揚贊歎如來的法門,可以清淨口業,進而轉化內心瞋恚、嫉妒等無明煩惱;當煩惱垢盡,自然而然就能與清淨光明之心地相契合。
普賢十大行願(七)
二者稱贊如來2──贊佛的意義
于自由時報90.03.29(四)刊載
稱贊如來,即是以歡喜心、恭敬心,贊歎如來在因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菩薩行持,也稱揚已圓滿無上福慧果地如來的功德。而此贊歎當下之敬信清淨心,就是吾人本具佛性之妙用,上根者藉此即能契入妙明真心。
佛陀時代,舍衛國之給孤獨長者,一日至王舍城友人家,夜見友人全家歡喜灑掃、慎重辦置嘉肴,探詢其友是否爲嫁女、娶婦或宴請上賓?友人滿懷歡欣,稱揚佛德,言:「明日將迎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佛陀舍太子之尊貴,而出家學道,已證無上正等正覺,爲覺行圓備、至尊最貴之聖者……」給孤獨長者,一聞友人對佛陀的贊歎,舉身歡喜愉悅,心生無比敬仰,立即前往拜谒佛陀;又聽聞如來開示之法要,而心開意解,便發心布施祇洹精舍,成爲助佛轉*輪的大護法。由于友人贊歎如來之因緣,而令給孤獨長者得以啓發善根、發心修行、護持佛法。而此位對給孤獨贊歎如來功德者,在贊歎的當下,不僅口業清淨,而且內心更是全然的清淨、恭敬歡喜,當下即是本具光明性德的彰現。因此,稱贊如來,實爲自利利他之殊勝行持。
佛弟子經常發自內心贊歎如來功德,非唯與清淨自性相應,也爲自己累積福德資糧,更能使聽聞者對于佛法生起敬信,樂意親近佛法。對著一切衆生贊歎佛德,如同在一切衆生的心中播下成佛的種子,無形之中,就與一切衆生結下學佛得解脫的法緣。對于自身而言,在不斷的贊佛之中憶佛、念佛,心與佛相應,不僅口業清淨,意業也清淨;進而擴大心量,對一切衆生所做的涓滴善法,悉皆歡喜贊歎,即是稱贊未來佛。如此,更是深契稱贊如來之積極意義。
普賢十大行願(八)
二者稱贊如來3──贊佛的功德
于自由時報90.03.31(六)刊載
佛已圓滿無量功德,是世間無上的福田,爲衆寶所生之處。一句贊佛的話,能令自己與他人種下成佛的種子,亦可獲福無量,正契合菩薩度一切衆生、廣集福慧資糧的願行,實爲擲一得萬、最殊勝的功德。
有位沙彌名叫「香口」,在多劫前,因贊歎佛的功德,而生生世世口出花香。故今生只要見他人有一點長處,便毫不吝惜地歡喜贊歎,而且口中常出蓮香,人們聞到他口中的香氣,無不歡喜敬信,樂意親近。
久遠劫前,釋迦牟尼佛曾爲一外道仙人,上山采藥時,見到弗沙佛在寶窟中入火光定,放大光明。仙人見此殊勝景像,生起無比的歡喜敬信,于是雙手合掌,一心而觀,贊歎道:「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七天七夜谛觀弗沙如來,未曾稍有轉瞬。因此功德,而得超越九劫,提前證得佛果。
經雲:「假使以虛空爲口,須彌爲筆,香海爲墨,大地爲紙,略舉如來叁十二相中之一相,八十種好中之一好,贊之經劫,所不能盡。」如來爲叁覺圓滿之聖人,衆德悉備,行果極圓,實非吾人叁寸之舌所能贊盡。然非由稱贊之行,亦無以表示吾人之敬信。以佛德深遠故,令行者發起殷重至誠之尊敬心;複以口發稱揚贊歎之音,舌根得以清淨;于贊歎之際,激起希欲成佛之願,而身效法佛陀之行持。因此,行者于「稱贊如來」之時,身口意悉得清淨,即與如來清淨之叁業相應。
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無論稱揚如來之因地或果德、贊歎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皆能啓發行者清淨歡喜之心,契入本具之自性如來;以此自性如來爲根本,發而爲身口意自利利他之六度萬行,福慧具足,則能圓滿成就萬德莊嚴之果地如來。
普賢十大行願(九)
二者稱贊如來4──殊勝的舌根
于自由時報90.04.3(二)刊載
《楞嚴經》較量六根功德,將舌根與耳根、意根判爲最上品功德。因爲舌根能宣揚世間法,窮盡一切世間的俗谛智慧;又能宣揚出世間的解脫法門,窮盡出世間的真谛智慧,令衆生得解脫。
佛滅度後,印度有二兄弟,一名無著,一名世親。二人皆青年出家,受持叁藏,博學多聞。無著致力弘揚大乘教義,世親則執小乘教法,毀謗大乘。後來,由于無著的善巧開導,世親方悟大乘殊勝妙義,而深自悔責,欲割舌以謝罪。無著即告訴世親:「同是此舌,既可毀佛,亦可贊佛;毀佛得罪,贊佛即可邀福。今以此舌轉而弘贊大乘,罪則可滅。」世親自此即積極弘揚大乘佛法,廣造諸論诠釋大乘經典,後有「千部論主」之美譽。
古德言:「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舌根可造罪,亦可修福。一般人利用舌根自贊毀他,處處造口業;佛法則教我們以舌根來贊歎別人的功德,啓發舌根之大善,故能得福。猶如菩薩因贊佛功德,而啓發舌根的殊勝功德,獲四無礙辯:一、法無礙辯:對于如來所說教法皆能通達無礙。二、義無礙辯:于教法中所诠釋的義理能夠通達無礙。叁、辭無礙辯:善用辭令,並通達各種語言,令聽者明了。四、樂說無礙辯:隨心所欲、毫無障礙地爲各種根機的衆生解說佛法,利樂一切衆生。菩薩又以此四種無礙辯才稱贊佛陀,複因贊佛的無上功德,使其舌根更益增勝,一直達到最圓滿無缺的成佛境界。
普賢十大行願(十)
叁者廣修供養1──供養的意義
于自由時報90.04.5(四)刊載
供養,爲供給資養之意。「廣修供養」即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用飲食、衣服、醫藥、資財、贊歎語、柔軟語,乃至受持修行妙法等,奉養叁寶、父母、師長等長輩,或布施予平輩及一切衆生。
佛世時,有一比丘,一日拈線穿針,欲縫補破損衣物,但因年邁視力衰弱,始終無法將線穿過針孔,不禁黯然神傷,言:「不知有誰可來爲我穿針?」佛陀以神力得知老比丘的窘境,即來到其住處,以慈祥的音聲安慰他,說:「比丘!就讓我爲你穿線縫補衣物吧!」世尊已圓滿福德、智慧,爲叁界所尊,猶不舍穿針之善,在在處處仍以身口意行布施供養,利樂一切衆生,此亦是「廣修供養」之慈悲身教。
任何事相上的供養,皆有其微妙之義涵。以供香爲例,香煙袅袅上升,代表行者無間無雜的精進心;香火不斷燃燒,彰顯行者焚盡無明煩惱的智慧;香氣普熏,猶如行者心香周遍法界……如此,藉由事相的燃香供養,就能啓發行者自性中戒定慧之真實心香。同理,燃燈供養,即顯殊勝之智慧心燈;供花,則是莊嚴自性之因花。若能了知一切事相供養之意義,則皆能啓發吾人理上之究竟供養。
修行學佛,欲解脫煩惱,乃至成就無上佛果,須具足福慧資糧。供養,即是積集福慧資糧之首要行持。藉由廣修一切供養,以舍去自心悭貪的煩惱;由于能布施,自然就長養了恭敬心、慈悲心與平等心,能去除慢心、瞋心;視一切衆生爲自己累世的親眷,對于有緣、無緣、緣深、緣淺的衆生,皆能恭敬供養,即是了達因果之理,能除去癡心。如此去除貪瞋癡慢等煩惱,就能啓發智慧,進而不執著自己所修之一切供養,回歸這念清淨的自性,則是供養自性如來,爲供養之極致。
經雲:「一切諸佛皆修供養。」可知修行學佛,欲效法如來因地行持,成就如來的果德,當在日用中依循諸佛之行持,廣修供養;進而發廣大願心,化導一切衆生,也能以恭敬心、慈悲心、平等心廣修供養、修善積福,以去除內心的貪瞋癡等煩惱,而遠離一切災厄,令家庭安樂、社會祥和,乃至圓成佛道。如此而行,無有疲厭,則與普賢菩薩「廣修供養」的行願相應,當下即入菩薩位。
普賢十大行願(十一)
叁者廣修供養2──叁福田(上)
于自由時報90.04.7(六)刊載
福報不是憑空能得,必須種廣修供養的因,方能享受福報現前的果。佛法將供養的對象比喻爲「福田」,因爲「田」能生長一切植物;「福田」則能生出一切世間、出世間的福報與善法。就布施供養的對象不同,福田又分爲敬田、恩田與悲田,稱爲「叁福田」。
供養佛法僧叁寶,稱爲供養「敬田」。《過去現在因果經》言:「于諸福田中,佛福田爲最;若欲求大果,當供佛福田。」佛弟子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過去生曾爲貧農,遭逢饑荒,生活艱難。有一次,見一獨覺聖者出外乞食,卻空缽而回,就忍下自身之饑渴,將僅有之粗米飯供養聖者。由此供養功德,使其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苦,最後得隨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證聖果。供養獨覺聖者,即能獲此勝福,若是供養佛,其福報更是不可思議。
久遠以前,有位比丘收一小沙彌爲徒。比丘對沙彌教導甚嚴,沙彌除了每日出外托缽乞食外,還須背誦經文,若未能如期完成背誦進度,便會受比丘的責備。一日,小沙彌因托缽而延誤背經,受了比丘訓斥後,心覺委屈,便獨自一人邊走邊啼泣。此時,恰巧遇到一位長者,長者問明原委後,便安慰小沙彌:「今後一切所需均由我發心供養,你就可以每日安心背經,不用再沿街托缽。」從此,小沙彌每日都歡喜背誦經典,精進用功,最後成佛,即釋迦牟尼佛。這位長者由于供僧、助人修道的緣故,因此感得後世對佛陀所說教法皆能憶持不忘、多聞第一的果報;此位長者,即是阿難尊者的前身。
佛爲福德、智慧圓滿的聖者,所宣說的…
《普賢十大行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