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十七年新春團拜導師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數百年、數千年,乃至許多劫,由于過去都是在事上用功,沒有在理上契悟,所以不能成正覺。

  

  理,就是無爲之理,這念心不想過去、現在、未來,這念心清淨了,就是無爲法,《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與這一念心相應了,就成正覺,就得解脫。這念清淨心什麼時候會現前?不是等待而來,而是要靠每個人的檢討力、反省力。有了煩惱,要看破、對治。這就是新年新景,就是新的氣象、新的希望。

  

  希望每一位都要福慧雙修,除了修福德,還要修智慧。多修善法才有福德,必須日積月累才能成就。佛經裏講:「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要完成一件大善事、大功德非常困難,但在日常生活中行小善就簡單多了。在日常生活上積功累德,慢慢累積小善,就成了大善,有了大善才有福報。然而,有了福報,如果思想觀念不正確,福報也會爲自己帶來煩惱。例如,許多人錢財很多,卻不知道怎麼使用,只知道吃喝玩樂、花天酒地、贊助不正當的事業,造種種惡業。有智慧的人知道錢要用在哪裏才是正確,假使知道如何使用,用了以後又不作「用」想,就能超越、且更進一步了。

  

  佛法不離世間法,《金剛經》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這就是佛法。很多人也在修善法,但修善的目的都是爲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有我、有人、有衆生,所以就成了世間法。我們修善法不是爲自己,而是爲普度衆生而修,使更多的人重見光明,如此一來,世間法也就變成了佛法。譬如,表面上看,修建學校是世間法,但我們把這個學校辦好,不是爲了自己,不是以營利爲目的,這個世間法就變成了佛法。

  

  所以,同樣的事情以不同的認知和觀念來做,所得的功德、效果就不一樣,這是因爲發心不一樣。舉例來說,布施、供養是大福報、大功德,由于每個人的心境不同,所得的福報、功德也不同。佛經裏講:「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華嚴經》亦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這念心的出發點非常地重要。

  

  例如,持守五戒是做一個好人的准則,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將來的果報就屬于人道,就能做一個很有福報、正正當當的人。然而,無論古今中外,世間上的人都非常辛苦,世界就像一個苦海。如果覺得做人太苦了,希望升天,這就是進一步了。升天的標准就是修十善;假如想要升天,卻不知道要修十善,天天東找西求,是不可能生天的。必須用十善來淨化自己、莊嚴自己,才可以生到天上。雖然天上壽命很長,但是仍會死亡,不管生到什麼天,有生必有死。所以,進一步要修四谛,證羅漢果,修十二因緣,證緣覺果,才能永離生死。如果覺得聲聞、緣覺心量太小,就回小向大,修六波羅蜜,就成菩薩了。如果覺得菩薩還要修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佛道,時間太長,禁不起考驗,自己沒有這個信心,也無法承擔這麼遠大的願行,就修頓悟的法門──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不論是頓悟或是漸修,都不離開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假使不知道在這念心上用功,就是心外求法,走了錯路,信仰邪知邪見的邪教,就是南轅北轍。方向弄錯了,怎麼可能成道?

  

  道,不離開諸位聽法的這個覺性,覺性要清淨、無染著、慈悲、廣大、超越時空,才是道。心不動才是道,無爲心才是道,明白這些道理,知見就正確了。知見正確才不會走錯路、走遠路;否則,知見錯誤,就像前面有一個懸崖,跑得愈快,就墮落得愈快,這就是知見的重要。

  

  禅宗祖師說:「搬柴運水,無不是神通妙用。」明白這個道理了,穿衣吃飯都在道當中;假使不了解,只知道向外祈求感應,終會一無所成。今天,每一位都有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希望,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就會有所成就,就不會虛度一生。

  

  從曆史上來看,修建一個道場並不容易,住持一個道場更不容易。中臺禅寺是一個修行弘法、自利利他的菩薩道場,是衆緣和合所成就,從過去到現在四衆弟子和合,一步一腳印,才能成就這樣的規模,是不簡單的。中臺禅寺有很好的製度,出家衆生、老、病、死都依止道場。想修福報,有精舍可以發心;想研究經教,有佛學院可以進修;想在道場發心修菩薩行,有中臺禅寺、十方大覺禅寺、靈泉寺等叢林道場;想要閉關,有關房可以靜修。

  

  修行是終生的事,不是十天、半個月、一個月的事情,這一生廣積福慧資糧,成道自然有份。古德雲:「不負初心,成佛有余」,初心,就是剛出家,乃至于在家開始學佛的那一念心。不要辜負剛出家的那一念心,也不要辜負初初來聽經聞法、修行的那一念心。那念心對佛法百分之百地肯定,沒有一點點的懷疑,這就是初心。所以,每個人都要檢討反省,是不是對得起自己的初心?要禁得起煩惱的考驗、禁得起時間的磨煉。如果現在還有過去的那個道心,就有成道的希望。

  

  所謂「萬裏途程不離初步」,剛起步的那一步就是初步,即使走了一萬裏,剛開始起步的那一念心還是要存在。修行學佛也是一樣,萬裏途程不離開初步那一念心。如果忘記了最初的發心,就從今天開始,「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從今種種譬如今日生」,要重新建立新的觀念、新的方向,繼續努力,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最後,祝福大衆身體健康,吉祥平安,新春歡喜!

  

  

  

《九十七年新春團拜導師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