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知見──九十七年春季學界禅七導師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現在爲了弘揚佛法的方便,使更多人了解佛的心法,所以中臺禅寺是廣傳,落地生根,遍地開花。在過去,居士要打禅七不容易,因爲每個人對家庭都有責任,要連續參加七天是不容易的。這一次大衆能來參加學界禅七,是最大的福報。明白這些道理,再來坐禅,就是相得益彰,如虎添翼,否則,坐在這裏持咒、祈求、禱告,甚至練氣功,都不是正統的佛法。

  

  正統的佛法就是指這一念心,佛法是心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清淨了、超越了,煩惱沒有了,就成無上道。雖然說起來簡單,這念心要從相對心達到寂滅心,由煩惱妄想心達到清淨心,不是容易的事情,要經過種種的磨煉、返照、對治,才有辦法。尤其理上契悟是最重要的,如果跟理不相應,南轅北轍,不修還好,愈修離道愈遠,因爲這念心是寂滅的、清淨的,假使在這念心當中生是非,在這念心當中做活計,就是跟自己對立,打妄想了。所以,修行先要悟道,如儒家所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佛法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都是在這念心上來用功。

  

  儒家講究「內聖外王」之道,內聖,就是心要淨、要定、要明,如《大學》所說:「定、靜、安、慮、得」,跟佛法的心法是相通的。此外,《大學》講叁綱領、八條目。叁綱領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與佛法說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一樣的道理,只是有深淺的不同。八條目有八個層次——「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謂「致知」,就是端正知見,就是清淨的學術;假使知見不端正,就是有毒的學術,會危害個人、危害社會、危害大衆。格物是什麼?我們坐在這裏就是在格物,「格」是去掉,把心當中的貪心、瞋心、癡心、慢心去掉。打坐就是在澄清當下這一念心,這就是格物。

  

  

  --------------------------------------------------------------------------------

  

  (四)980125

  佛經說,菩薩向五明處學習,第一是內明,就是明白自己的心在哪裏,怎麼樣使我們的心淨化、安定。要達到這個境界,必須格物,要檢討反省,要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要漏盡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漏盡,就是用對治的方法,把心當中的煩惱去掉、化掉。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人生就是很枯燥、很虛僞、很虛假的物質生活,每天都在煩惱中過日子。

  

  社會上有許多人的思想顛倒了,積非成是,用學術自由來掩護自己的邪知邪見。假使我們沒有正知見,就會隨聲附和。佛法就是端正知見、淨化心靈,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內聖外王」。我們的這念心要定、淨、明,要平等、廣大、慈悲,有這樣的心,做什麼事都會成就。無論時間、空間如何變換,科學如何進步,都離不開當下這一念清淨心、智慧心、慚愧心、檢討心,離開了這些,就失去了人格,活在世界上與禽獸有什麼差別?所以,佛法就是清淨知見,撥亂返正,使每個人走上光明的大路。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值得每個人去學習、實踐。佛法的真理,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這是過去雪山童子得到的佛法,阿難尊者也是這樣把佛法傳給大衆──「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假使不了解人生的真理,活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也沒有用,爲什麼?不但死了之後與草木同朽,還要墮入六道、落入惡道。

  

  每一個宗教都講修善斷惡,但善惡的標准不一樣,例如,我們認爲建道場、供養叁寶、流通佛法是大善事,但其他的宗教不一定認同,每個宗教都認爲自己的教義才是善法。佛經裏講,善有叁種:第一是假觀善,第二是真空善,第叁是中道實相善。

  

  什麼是假觀?世間一切萬法,不管是善、是惡,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就是假觀。舉例來說,有的民族把兩顆門牙敲掉,露出洞來,他們覺得很美麗,有人看了卻不認同。所以,哪個是醜?哪個是美?沒有一定的標准,這些都是假相,不要執著。

  

  佛經裏講叁假觀,第一是因成假,因緣和合,緣起性空;第二,相續假,從過去相續到現在就是相續假;第叁,對待假,有明就有暗,有男就有女,有美就有醜,一切都是相對的,稱爲對待假。世間的森羅萬象,不外乎是這叁種虛妄的存在。

  

  什麼是真空呢?聲聞、緣覺悟到真空,一坐就入到空定。古德雲:「有形皆歸壞,不滅爲真空,但見曹溪水,門前坐春風。」這就是中道實相善。「門前坐春風」,悟到這念心,時時刻刻都很安定、很平靜、很喜悅,就是中道實相。以上叁種善當中,最高的就是中道實相善。打坐時,這念心是絕對的真,這念心當中不能有一點點東西。這一念菩提心、清淨心、真空心、妙有心、無爲心、寂滅心現前了,用金山、銀山都買不到,這就是無上道。

  

  因此,希望大衆在這念心上來用功,怎麼用功?經雲:「無功用行我恒摧」,通身放下就是用功,不假方便。

  

  

  --------------------------------------------------------------------------------

  

  (五)980201

  初初開始修行,誦經、持咒、念佛、修善、修六波羅蜜,忙得不得了,這是第一個階段的用功。第二個階段的用功,就是現在在禅堂裏的用功──放下。放下到一定的程度,無爲法、本具的佛性現前了,就能契悟中道實相、菩提涅槃。要漏盡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煩惱。漏盡了見思惑,就證得阿羅漢果;破了塵沙惑,就證菩薩果;漏盡了無明惑,就成無上道。

  

  思惑是心當中的煩惱,貪、瞋、癡、慢、疑……如果把這些去除了,心當中一片真空,就成阿羅漢果。什麼是見惑?有很多人解釋錯誤,說「見」是眼睛看到外面的東西,起了煩惱,産生錯覺。乍聽之下好象很有道理,事實上不是的,這是屬于思惑。例如,無始以來我們都在起貪瞋癡,造殺盜淫,這些煩惱是由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對外面六塵境界産生出來的煩惱,由煩惱而産生排斥、嫉妒、仇恨;或由煩惱産生貪愛,由貪愛産生執著,由執著而占有,占有不到就産生仇殺。無論財、色、名、食、睡……都是屬于貪瞋癡産生出來的煩惱。

  

  「見」就是知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知見,也就是所謂的人生觀。如果觀念不正確,就是自己害自己;觀念正確了,處處都是光明,不會鑽牛角尖,所以,知見很重要。禅宗祖師說:「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什麼意思?先要問你明不明白心在哪裏、佛在哪裏、道在哪裏?這就是理。

  

  理有深有淺,有時候聽來的、看來的,並沒有跟自己的心相應,懵懵懂懂,似是而非。明白了知見,行住坐臥、挑柴運水都是道,都是神通妙用,所以知見非常重要。什麼是見惑?舉例來說,假設從來沒聽過佛法,忽然親戚朋友說:「你來參加教會!人要有一個精神寄托。」聽起來有道理,就去信了基督教或是天主教。人容易先入爲主,一聽說世界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世界上的動物是上帝創造出來給人吃的,地球的一切都是主給我們的。這個時候心裏面有煩惱、心裏空虛,病急亂投醫,聽了覺得這個道理很好,就百分之百相信。既然一切動物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給人吃的,就都該吃,認爲佛教吃素實在太愚癡了,落入這個見解,就是見惑。因這個知見而産生錯誤,由這個錯誤而造業,造了業就有罪過,這就是因「見」而起的煩惱。

  

  佛經裏講,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以禅七爲例,爲了利益大衆所以舉辦禅七,這個就是根本的因;如果沒有禅堂,也沒有人來主七,要想打禅七也沒有辦法;現在有了禅堂,但是沒有人來參加,禅七也辦不成,就是因緣不具足。我們辦禅七,又有禅堂,有住的地方,又有素齋可吃,還有法師指導,又有大衆共同來參加這個禅七,衆緣和合,舉辦這個禅七就會成功。世界並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也不是佛菩薩創造出來的,一切是緣起、因緣和合而生。

  

  既然一切世間法、出世法都是緣起,都是因緣和合。因緣成就了,事就成就;因緣沒有了,這件事情就沒有了。地球也是因緣和合,有成、住、壞、空,將來因緣散掉了,地球也沒有了。未來因緣成熟了,又産生了另一個地球,又出現人類、動物、植物。如果執著人類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就成了見惑。見惑就是一種錯誤的知見,有了見惑就會産生種種煩惱,所以我們要把見惑破掉。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業,都是隨業流轉,一切都是業識所感,不是上帝創造出來的。所以,佛法是非常科學的,知道「原來這個世界沒有一個創造者,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相信因緣和合的道理,一剎那就把見惑破掉了,所以,見惑來得快也去得快。

  

  

  --------------------------------------------------------------------------------

  

  (六)980208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七天當中,不管開悟也好,沒有開悟也好;坐到一支好香也好,沒有坐到一支好香也好,都有功德!因爲過去六根都是染汙,現在在禅堂裏打坐,兩手結印、兩腿盤起來,六根都是清淨的,就得到清淨的功德。靜坐有很多好處,最低限度也可以得到這些功德。

  

  禅七當中,坐到一支好香,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這就是菩薩行,這是真正的菩薩。所謂「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什麼意思?「千江有水千江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輪明月,但是這個月亮被雲遮住了;每個人都有千江水,但是這水渾掉了。靜坐就是在沈澱這一念心,把遮住菩提心的雲撥開,撥雲見月。在禅堂裏打坐是事,用事顯出我們的覺性、菩提心、清淨心、無爲心這個道理,目的是在這裏。

  

  所謂「萬法歸宗」,宗就是宗趣。佛法是以心爲宗,所以禅宗稱爲宗門。佛法有宗門、有教門。宗門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前面所說的單傳、普傳、廣傳,就是傳這一念心,傳佛心印,屬于宗門;經藏、律藏、論藏,佛的種種言教,稱爲教門。教門、宗門合起來,如鳥之二翼,如車之雙輪,如果鳥只有一只翅膀,沒有辦法飛行,車子只有一個輪子也沒辦法行駛。所以除了打坐以外,還要聽經聞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所謂「藉教以明心,因宗以顯教」,教理是在說明這念心。聽經聞法是理,然後藉由事上打坐,來達到這個理。宗就是藉由打坐清淨這念心,教理一聽、一看,馬上就了解了,二者不能偏廢。所謂「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通教又通宗,如日處虛空。」「通教不通宗,如蛇鑽竹筒」,不透過打坐沈澱心念,在經教上怎麼去用功?入海算沙,好象蛇鑽在竹筒裏面,陷在死角中,始終鑽不透的。

  

  社會上很多人認爲:「既然『心即是佛』,那就不用修了,吃什麼素?念什麼佛?心即是佛。」這是錯誤的知見。既然心就是佛,更要吃素,佛是慈悲的,要有大慈悲心,不吃衆生肉。說得到,也要做得到,佛法不是口頭禅。沒有研究經教,只知道「心即是佛」,假使進一步問他,哪個心是佛?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

  

  「通教又通宗,如日處虛空」,能夠通達宗、教,心就像太陽在空中運行一樣,照耀十方,無挂無礙,過後不留一點痕迹。這就是告訴我們,宗、教都要通、都要學習。「宗教元無二,同居大覺中」,宗和教不是兩個,到最後都歸于無上菩提,就是「大覺」。諸位在禅堂靜坐,所修的就是「覺」。

  

  坐在這裏要覺察、覺照,要保持這一念覺性。這一念心不能迷失,迷失掉了,只是得一個清淨的功德。禅七即將圓滿,大衆就是修一個字──「歇」。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通身放下、萬緣放下,看到什麼都不理,過去不要想、現在也不要想、未來也不要想,人在哪裏,心就在哪裏。這念覺性始終不要迷惑、不要顛倒、不要昏沈、不要妄想,堅住覺性、隨順覺性、安住覺性,這就是屬于修道,把道找到了。沒有在這念心上修,不算修道,只是在修加行,如:忏悔、誦經、持咒……乃至于種種發心,都是屬于加功用行。修了這些加行,有了福報,打坐說放下就放下,一念相應,就成正覺。在禅堂裏要放下,出了禅堂就要提得起,提得起又能放得下,就能得自在。

  

  

  

《正知見──九十七年春季學界禅七導師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