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生死之意義

  解脫生死之意義(一)

  在佛法看來,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

  因爲自殺的人,心念上始終是痛苦的,

  這種痛苦會延續到死後,

  乃至于下一世。

  修行學佛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解脫生死。「解脫」的意義是什麼﹖「生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必須要了解。

  一般人心當中的煩惱沒有辦法解決,或生理上的病苦無法解決,乃至于世間上的事業失敗,生活有了困難,于是有的人想要求個解脫,認爲一口氣不來,死了就解脫了。譬如有人累積了很多債務,自己沒有辦法償還,就想不開而自殺,想求個解脫。甚至于男女之間的情愛發生糾葛,産生了障礙,就自己了斷生命,以爲如此即可獲得解脫。

  一般人以爲死了就一了百了,認爲這就是解脫。在佛法看來,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因爲自殺的人,心念上始終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會延續到死後,乃至于下一世,一切的苦難不會因自殺而得到解決,反而帶給自己及親人更大的痛苦、煩惱。

  

  解脫生死之意義(二)

  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

  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

  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

  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自殺的人,心念始終是痛苦的,譬如吊死的人,他的神識始終是停留在上吊的地方;燒死的人、淹死的人,乃至于車禍而亡的人,一般稱之爲橫死;所謂橫死,即壽命還沒有終結而提前死亡,不是壽終正寢,正因如此,所以心當中充滿怨氣,心結始終無法解開,所以他的神識就在死亡的地方無法離開,一般人稱之爲冤魂不散,這就是沒有解脫。

  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爲自殺後,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其實這只會招致更大的苦難。所以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因爲今生痛苦、貧窮,是過去種的因,今生要受的果報,求解脫的方法,即要自己承擔,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改善自己的命運?第一、要慚愧忏悔。第二、要忍耐。第叁、要修善去惡。第四、要用佛法來轉識成智。透過上述的方法,將煩惱轉過來,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解脫生死之意義(叁)

  解脫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殺,

  化除心中的煩惱,消除心中的惡念,

  將心中的結解開,

  心開意解,就是解脫。

  解脫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殺,從現在開始努力種善因,步步光明,從黑暗到光明,就是真正的解脫。化除心中的煩惱,消除心中的惡念,將心中的結解開,心開意解,就是解脫。佛法雲:生死即煩惱。一般人不了解,認爲從母親肚子裏出生,就是生;一口氣不來,兩只腳一伸,就是死;這種生、死是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因爲這種生死的果報已經現前。人在受胎十個月中,是要受胎中之苦的,除非不去受胎,但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受胎,必須懂得佛法,要修定、修慧。受胎的原因是因爲人往生以後,識神作不了主;要能夠作得了主,就要靠定力與智慧,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正定,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要達到這般程度,就要靠平時禅定功夫的修持,與般若智慧的觀照。

  

  解脫生死之意義(四)

  菩薩乘願再來,

  具足定力、智慧,沒有男女的欲愛,

  完全是慈悲,發願普度衆生。

  如果有定力、有智慧,就不會受胎;因爲看到任何境界,這念心馬上回光返照,經常在定慧當中,這念心沒有貪愛,並且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此時當然不會迷惑,這樣生死就了了。菩薩乘願再來,具足定力、智慧,沒有男女的欲愛,完全是慈悲,發願普度衆生;菩薩受孕時,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貪著男女愛欲而受孕,所以在母親肚子裏,這念心也是清楚明白、定慧具足的。一般衆生受孕,沒有慈悲、定慧,是因欲愛而受生,所以是邪念受孕。

  邪念受孕,在母親肚子裏十個月,就像住監牢一樣,暗無天日,母親喝了滾燙的開水,胎兒就感覺火熱非常;喝一杯冰水,就感覺如寒冰地獄。出生之後,因爲母親肚子裏面的環境,完全和外面不同,嬰兒受到外面空氣壓迫,如同刀割一般,感覺很痛苦,所以一出生就哇哇大哭,這就是受生之苦。此種已現前之苦報即須承受,是無法免離的。

  

  解脫生死之意義(五)

  了生死要在平時,

  時時刻刻回光返照,

  隨時轉化煩惱、破除執著。

  諸佛菩薩出世時有種種瑞相、種種祥光;如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九龍吐水、天女散花、地上湧金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緣及善根,這是前世修行所累積的。正念出世,正因受胎,就沒有一般衆生出生的痛苦,就如佛菩薩出世不會像衆生的出生,百般痛苦,這是因爲佛菩薩累積了無始劫的福德、智慧。

  現在許多修行學佛的人,也都在講了生死,認爲死了以後才了生死,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就是了生死。其實真正的了生死要在平時,時時刻刻回光返照,隨時轉化煩惱、破除執著,破除了煩惱、執著,當前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本心本性是沒有生、沒有死的,這方是了生死。

  

  解脫生死之意義(六)

  癡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習氣,

  如欲愛、色愛、男女之愛,

  及對于金錢、名利的貪愛;

  這些執著、癡愛,會使本具心性昏暗、迷失。

  修行要了解生死的意義,才能了生死,如果連生死的意義、生死的根源都不知道,要從何了生死呢﹖生死就是煩惱、執著。煩惱、執著不是在死的時候才了,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回光返照,破除自己的執著,即是時時刻刻了生死。

  古德講:「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要識生死根,癡愛即是生死根。」癡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習氣,如欲愛、色愛、男女之愛,及對于金錢、名利的貪愛;這些執著、癡愛,會使本具心性昏暗、迷失。

  一般人的心有幾種習氣:第一、妄想心、攀緣心。第二、昏沈、瞌睡。第叁、無聊,就是無所事事,沒有妄想,也沒有昏沈,卻不知道作什麼好,這就是無聊的心境。第四、無記,心境呆若木雞,沒有智慧,無法作主。有以上這四種心念都屬于衆生心,不是聖心,與無爲法不相應。沒有漏除這四種習氣,即無法了生死。

  

  解脫生死之意義(七)

  假如修行有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夢的,

  聖人醒夢一如,

  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

  晚上也是如此,這就是功夫到家了。

  一般人的心有幾種習氣:第一、妄想心、攀緣心。第二、昏沈、瞌睡。第叁、無聊。第四、無記。

  無記有兩種境界,第一種空亡無記,在打坐的時候,忽然清清淨淨的境界現前,很舒適、自在,就將此境界當作真實、究竟的,始終停留在這種感受中而不知道用功,不知道突破,這就是空亡無記,守在這種空空洞洞的境界,這即是禅宗祖師所指「死水不藏龍」的境界,是無法開啓智慧,悟見佛性的。

  第二種是獨頭無記,平時用功不得力,悠悠忽忽、散散亂亂,晚上的時候夢想顛倒。假如修行有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夢的,古人說:至人無夢,聖人醒夢一如,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晚上也是如此,這就是功夫到家了。如果不能像聖人一樣無夢,至少晚上作夢,都是與佛法有關,與修行有關;或是作惡夢的時候,可以作主,看到恐怖的境界,知道修觀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能提起正念。作夢就是獨頭無記。

  

  解脫生死之意義(八)

  生死就是煩惱,

  欲愛、色愛、愚癡不信因緣果報,

  不知衆生本具佛性,

  這些就是煩惱。

  修行就是要能作心的主人,心要有智慧,要看經就看經,要打坐就打坐,要修善就修善,這就是智慧,就是能觀之智,一切都能作主。一般人的心作不了主,如看到绮情的電影廣告想去看,這就是作不了心之主,假使心能作主,剛想買票看電影,正准備買票時,回光返照,電影是假的,是虛妄不實的,俗諺雲: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如是思惟,即是作心之主,有這種功夫,就能轉凡成聖、轉識成智。

  生死就是煩惱,欲愛、色愛、愚癡不信因緣果報,不知衆生本具佛性,這些就是煩惱。如果知道衆生皆有佛性,知道緣起性空、因緣果報的道理,並具體落實修行,生死就能了脫。

  

  解脫生死之意義(九)

  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

  無生滅之心,

  自然沒有身體生滅、生死的果報。

  生死有二種:一種是身體上的生死,一種是心靈上的生死。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有生就有滅,有成就有壞,身體是會壞掉的。假使證到空性,證到真空的境界,證到四大皆空,就是證到羅漢果,證到我空的境界,此時這念心就可以轉四大,生死就了了。

  身體的四大是虛妄不實,當體即空,很多修習禅定的人,禅定功深,色身就不會毀壞,這就是金剛身,金剛身從何而來﹖就是當前這念心達到不動的境界,而且在不動當中還有智慧,心當中的煩惱漏盡,這念心就具足定慧,這念心就是法身。心無生滅,身體就無生滅。佛門高僧六祖大師、丹霞大師、雲門祖師等很多高僧大德,證到了空性,就能生死自在。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滅、生死的果報。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

  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

  證到空性,無生滅之心,

  自然沒有身體生死的果報。

  明朝末年,有一位智祥大師,「禅林寶訓筆說」就是智祥大師所著述;其事母至孝,曾任明代武官,明朝亡國之後,即在湖南省紫雲山下建寺,同母親一起出家修行。圓寂的時候,遺書上交代修建石塔,將他的色身放置在石塔中,每隔叁十年要開一次塔;圓寂以後,弟子就遵照遺囑,叁十年開一次塔,結果發現他的頭發長垂至地,指甲繞身叁匝;所以每隔叁十年,弟子就要開塔爲其剃發、剪指甲,到民國時代這件事情都還持續著。民國叁十二年時,道安…

《解脫生死之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