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生死之意義▪P2

  ..續本文上一頁法師任佛國寺住持,預備于叁十叁年五月開塔,後來因爲日軍入侵而作罷,而後大陸淪陷至今,就沒有人再承續此事了。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證到空性,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死的果報。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一)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惡念,

  心念時時刻刻在生滅遷流,

  這就是衆生。

  參禅、打坐或念佛,剛開始精進用功,感到身心安定,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但卻反而覺得心定不下來、心煩意燥,這就是心當中的無明煩惱現前了。假使能夠觀照到,就能將煩惱轉過來;如果不知道覺照,就會被煩惱所轉,這就是心理上的生死。有很多修行學佛的人,煩惱現前就怨歎,自以爲修行這麼久,又作這麼多的功德,佛菩薩怎麼還不保佑,仍然處處都不如意。要知道,這時候不要歎息,此時就是消業的時候。所謂「消業」,業障現前才能消,業障不現前就不能消。要想成道、轉識成智,就必須要把心當中的煩惱淘出來。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心念時時刻刻在生滅遷流,這就是衆生。從早到晚,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始終不停,像江河一般,一波接一波,前念後念,前浪後浪始終不停地奔流,這就屬于衆生境界。要了生死,就要將所有的妄想破除,心當中的波浪就平靜如水,當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樣生死就了了。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二)

  解脫生死的方法有四種,

  第一「定解脫」,

  第二「慧解脫」,

  第叁「定慧等持解脫」,

  第四「明心見性」。

  所謂解脫就是化除自己心當中的執著,要證到空性,要將心當中的煩惱轉化過來,在唯識學上說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轉四智成法身、報身、化身叁身。四智叁身不離開這念心,頓悟當前這念心,心外沒有一法可得,這樣有生滅的心就變成不生不滅的心了。沒有生就沒有滅,生死就了了。

  解脫生死的方法有四種,第一「定解脫」,第二「慧解脫」,第叁「定慧等持解脫」,第四「明心見性」。什麼是「定解脫」?所謂定,就是修一種法門得了禅定,如念佛念到念佛叁昧,叁昧就是定。一句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妄念變成一念,妄念就是煩惱,一念就是定。有了定力,煩惱就像草被大石頭壓伏,這時候煩惱就不現前,可是煩惱還是存在,所以還要再深入禅定。佛法上的禅定種類很多,如火光叁昧,水光叁昧、真空叁昧、念佛叁昧等等,叁昧就是定境,定境現前,起初煩惱不現,日久功深,煩惱化除了,這即是定解脫。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叁)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

  由于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

  所得的結果就不同。

  解脫生死的方法中,所謂「慧解脫」,即透過智慧觀照思惟,凡事經過一番透視、思慮。以前認爲痛苦的事情,現在以智慧心去觀照、思惟,如此痛苦就化解了。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于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譬如前面有一座山,由于每個人的觀點、看法都不同,形容出來的山色就不同。

  中國古代大文豪蘇東坡,又稱東坡居士,對佛法很有研究。他寫一首形容廬山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側面看、正面看都不一樣,要如何才是正確的﹖所以對于一件事情,不要以自己主觀的意識來論斷,要以客觀的心情來觀察,如此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答。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四)

  同樣是看山,

  每個人的看法皆不盡相同,

  這就是智慧的差別,

  及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致。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于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一樣。譬如喜歡登山的人,認爲登山是一種運動,對身體有利益;另外有的人,認爲登到山頂時,心胸豁然開朗,所以覺得爬山有利益,這又是另一種心境。

  孔子對于山與水的看法又不同,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知者樂水」,有智慧的人就像水一般,柔順而不畏艱難,智者面對不同的境界、事物,就以不同的善巧方便度化,不會執著自己的主觀意識。「仁者樂山」,有仁德的人就如山一般,寂然不動,仁者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理智,時時刻刻返觀自照,能將事情觀察入微。這是孔子對山水的看法。

  同樣是看山,每個人的看法皆不盡相同,這就是智慧的差別,及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致。所以希望得解脫,就要透過智慧體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五)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

  就是正知正見,

  當下就是解脫,

  煩惱即菩提。

  何謂「煩惱即是菩提」﹖舉例來說,如擔任教職的人,現在就是菩薩,學生就是度化的對象。一般人想度衆生,請他來聽聞佛法,還不見得會來;但是家長自動就會送子女來請老師度化,這是很好的因緣。教學時,若遇適當因緣,將佛法因緣果報的道理告訴學生,就是弘揚佛法,現在就是菩薩。佛法是智慧的啓發及道德的培養,能夠啓發衆生的智慧,培養衆生的德行。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自己以身作則是身教,將做人做事、因緣果報的道理教示學生,就是言教。若能持此種看法,就是具有般若智慧,當下就是解脫,身心都能得到安定,自利又利他。

  假使持另一種看法,覺得當老師很苦,有些調皮的學生專門跟老師搗蛋,天天要受學生的氣,本來是以慈悲心教導,學生不但不接受,還跟老師作對,甚至向父母告狀。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就會覺得這種工作實在太辛苦了,吃力不討好,幹脆將工作辭掉;或者覺得學生好不好跟自己也沒關系,這樣的想法,就是失去了般若智慧。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見,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即菩提。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六)

  一般人都認爲廁所最臭、最髒,

  孰不知,

  心中的貪瞋癡等煩惱,

  能造種種惡業,遺害萬年,

  才是最臭、最髒的。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見,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即菩提。譬如掃地、打掃廁所,一般人覺得是件苦差事,有失面子,所以這種工作都不願意做。假使站在智慧的立場、解脫的角度思惟,掃地、打掃廁所,就是修行助道的工作了。

  佛經記載,掃地可以消除業障,增長功德智慧。因爲每個人都有我慢心,認爲自己高人一等,要想將慢心破除,可以發心打掃廁所或掃地,用來磨煉自己,漸漸就可將我慢心降伏下來。而且,將家裏整理得窗明幾淨,家庭就是道場,居住就會覺得很清淨、舒適,實在有很大的利益。

  一般人都認爲廁所最臭、最髒,孰不知,心中的貪瞋癡等煩惱,能造種種惡業,遺害萬年,才是最臭、最髒的。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七)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心中的貪瞋癡才是真正的臭,掃廁所是掃除心上的髒臭,所謂「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就是掃除心裏的貪、瞋、癡、慢、疑、邪見。

  掃廁所亦可增長善根、福德。佛經上記載,一位破齋犯戒的人,在寺院清掃廁所叁年,就可恢複清淨。以這些角度來思惟,掃廁所就不是煩惱了。很多事情經過智慧觀照、思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透過智慧觀照、思惟而獲得的解脫,即屬于慧解脫。

  又如修數息觀、參話頭、中道實相觀,就是定慧等持解脫法門。數息觀就是修定、修慧,能數這念心清清楚楚,就是慧;所數的數字清楚明白,中間沒有夾雜、間斷,就是定,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轉識成智,轉煩惱、破無明,這就是定慧等持解脫。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八)

  金剛經雲: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若住在任何境界上,

  就感生死煩惱。

  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住在任何境界上,即所謂「明心見性」解脫,六祖就是因這句話而悟道,亦即六祖壇經所說「不思善、不思惡」;金剛經雲「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若住在任何境界上,就感生死煩惱。

  修行悟道以後,處處得自在,處處得解脫,這念心不住在任何時間、空間,沒有罣礙。修定的目的是轉識成智、轉迷成悟,悟到本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契悟本心即是菩薩,迷失本心就是衆生,心有邪念就是魔鬼。

  所以要想轉識成智、轉迷成悟,必須要朝定慧、悟道、叁昧的方向熏修,這就是真修實悟。

  

  

《解脫生死之意義》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自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