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师任佛国寺住持,预备于三十三年五月开塔,后来因为日军入侵而作罢,而后大陆沦陷至今,就没有人再承续此事了。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体生死的因;证到空性,无生灭之心,自然没有身体生死的果报。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一)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恶念,
心念时时刻刻在生灭迁流,
这就是众生。
参禅、打坐或念佛,刚开始精进用功,感到身心安定,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但却反而觉得心定不下来、心烦意燥,这就是心当中的无明烦恼现前了。假使能够观照到,就能将烦恼转过来;如果不知道觉照,就会被烦恼所转,这就是心理上的生死。有很多修行学佛的人,烦恼现前就怨叹,自以为修行这么久,又作这么多的功德,佛菩萨怎么还不保佑,仍然处处都不如意。要知道,这时候不要叹息,此时就是消业的时候。所谓「消业」,业障现前才能消,业障不现前就不能消。要想成道、转识成智,就必须要把心当中的烦恼淘出来。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恶念,心念时时刻刻在生灭迁流,这就是众生。从早到晚,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始终不停,像江河一般,一波接一波,前念后念,前浪后浪始终不停地奔流,这就属于众生境界。要了生死,就要将所有的妄想破除,心当中的波浪就平静如水,当下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样生死就了了。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二)
解脱生死的方法有四种,
第一「定解脱」,
第二「慧解脱」,
第三「定慧等持解脱」,
第四「明心见性」。
所谓解脱就是化除自己心当中的执着,要证到空性,要将心当中的烦恼转化过来,在唯识学上说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四智成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四智三身不离开这念心,顿悟当前这念心,心外没有一法可得,这样有生灭的心就变成不生不灭的心了。没有生就没有灭,生死就了了。
解脱生死的方法有四种,第一「定解脱」,第二「慧解脱」,第三「定慧等持解脱」,第四「明心见性」。什么是「定解脱」?所谓定,就是修一种法门得了禅定,如念佛念到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一句阿弥陀佛,时时刻刻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妄念变成一念,妄念就是烦恼,一念就是定。有了定力,烦恼就像草被大石头压伏,这时候烦恼就不现前,可是烦恼还是存在,所以还要再深入禅定。佛法上的禅定种类很多,如火光三昧,水光三昧、真空三昧、念佛三昧等等,三昧就是定境,定境现前,起初烦恼不现,日久功深,烦恼化除了,这即是定解脱。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三)
世间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
由于每个人主观意识的看法不同,
所得的结果就不同。
解脱生死的方法中,所谓「慧解脱」,即透过智慧观照思惟,凡事经过一番透视、思虑。以前认为痛苦的事情,现在以智慧心去观照、思惟,如此痛苦就化解了。世间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由于每个人主观意识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同。譬如前面有一座山,由于每个人的观点、看法都不同,形容出来的山色就不同。
中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又称东坡居士,对佛法很有研究。他写一首形容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侧面看、正面看都不一样,要如何才是正确的﹖所以对于一件事情,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意识来论断,要以客观的心情来观察,如此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答。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四)
同样是看山,
每个人的看法皆不尽相同,
这就是智慧的差别,
及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致。
世间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由于每个人主观意识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譬如喜欢登山的人,认为登山是一种运动,对身体有利益;另外有的人,认为登到山顶时,心胸豁然开朗,所以觉得爬山有利益,这又是另一种心境。
孔子对于山与水的看法又不同,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
「知者乐水」,有智慧的人就像水一般,柔顺而不畏艰难,智者面对不同的境界、事物,就以不同的善巧方便度化,不会执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仁者乐山」,有仁德的人就如山一般,寂然不动,仁者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理智,时时刻刻返观自照,能将事情观察入微。这是孔子对山水的看法。
同样是看山,每个人的看法皆不尽相同,这就是智慧的差别,及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致。所以希望得解脱,就要透过智慧体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五)
透过般若智慧观照、思惟,
就是正知正见,
当下就是解脱,
烦恼即菩提。
何谓「烦恼即是菩提」﹖举例来说,如担任教职的人,现在就是菩萨,学生就是度化的对象。一般人想度众生,请他来听闻佛法,还不见得会来;但是家长自动就会送子女来请老师度化,这是很好的因缘。教学时,若遇适当因缘,将佛法因缘果报的道理告诉学生,就是弘扬佛法,现在就是菩萨。佛法是智慧的启发及道德的培养,能够启发众生的智慧,培养众生的德行。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自己以身作则是身教,将做人做事、因缘果报的道理教示学生,就是言教。若能持此种看法,就是具有般若智慧,当下就是解脱,身心都能得到安定,自利又利他。
假使持另一种看法,觉得当老师很苦,有些调皮的学生专门跟老师捣蛋,天天要受学生的气,本来是以慈悲心教导,学生不但不接受,还跟老师作对,甚至向父母告状。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就会觉得这种工作实在太辛苦了,吃力不讨好,干脆将工作辞掉;或者觉得学生好不好跟自己也没关系,这样的想法,就是失去了般若智慧。
透过般若智慧观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见,当下就是解脱,烦恼即菩提。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六)
一般人都认为厕所最臭、最脏,
孰不知,
心中的贪瞋痴等烦恼,
能造种种恶业,遗害万年,
才是最臭、最脏的。
透过般若智慧观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见,当下就是解脱,烦恼即菩提。譬如扫地、打扫厕所,一般人觉得是件苦差事,有失面子,所以这种工作都不愿意做。假使站在智慧的立场、解脱的角度思惟,扫地、打扫厕所,就是修行助道的工作了。
佛经记载,扫地可以消除业障,增长功德智慧。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慢心,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要想将慢心破除,可以发心打扫厕所或扫地,用来磨炼自己,渐渐就可将我慢心降伏下来。而且,将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家庭就是道场,居住就会觉得很清净、舒适,实在有很大的利益。
一般人都认为厕所最臭、最脏,孰不知,心中的贪瞋痴等烦恼,能造种种恶业,遗害万年,才是最臭、最脏的。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七)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心中的贪瞋痴才是真正的臭,扫厕所是扫除心上的脏臭,所谓「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就是扫除心里的贪、瞋、痴、慢、疑、邪见。
扫厕所亦可增长善根、福德。佛经上记载,一位破斋犯戒的人,在寺院清扫厕所三年,就可恢复清净。以这些角度来思惟,扫厕所就不是烦恼了。很多事情经过智慧观照、思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透过智慧观照、思惟而获得的解脱,即属于慧解脱。
又如修数息观、参话头、中道实相观,就是定慧等持解脱法门。数息观就是修定、修慧,能数这念心清清楚楚,就是慧;所数的数字清楚明白,中间没有夹杂、间断,就是定,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转识成智,转烦恼、破无明,这就是定慧等持解脱。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八)
金刚经云: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若住在任何境界上,
就感生死烦恼。
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住在任何境界上,即所谓「明心见性」解脱,六祖就是因这句话而悟道,亦即六祖坛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金刚经云「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若住在任何境界上,就感生死烦恼。
修行悟道以后,处处得自在,处处得解脱,这念心不住在任何时间、空间,没有罣碍。修定的目的是转识成智、转迷成悟,悟到本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契悟本心即是菩萨,迷失本心就是众生,心有邪念就是魔鬼。
所以要想转识成智、转迷成悟,必须要朝定慧、悟道、三昧的方向熏修,这就是真修实悟。
《解脱生死之意义》全文阅读结束。